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7 21:00:55瀏覽3266|回應3|推薦9 | |
下面這張圖是大陸的Y染色體資料。 最左上角的橘色,是華北漢人Y染色體的歐洲中亞基因起源的比例,約佔10%左右。
我說西戎部落,被秦宣太后所滅的義渠國是白種人邦郡(至少是黃白混血),基本證據在於其國名"義渠",經林梅村考證對應吐火羅語的"馬"。 吐火羅人又以馬為尊,吐火羅就是新疆白種人的起源。也是華北漢人的白人Y染色體基因的起源之一。 “姑臧”是武威/涼州的舊稱,也出自吐火羅語,它與同屬吐火羅人城邦的“高昌”可能是同源詞。 高昌的主人姑師/車師的得名也可能與此有關。 “敦煌”,在更早的史籍如《山海經》中寫作“敦薨”,正是“大夏”/“吐火羅”的異譯。 “祁連”/“崑崙”,經林梅村考證,原來也是吐火羅語,意為“天”,它的原型與同屬centum語組的拉丁語的“天”caelum非常相似。 匈奴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以擊敗月氏作為契機,而後來匈奴的主要活動中心如河套、河西及西域等也都是從前月氏、烏孫及其他吐火羅部落如樓蘭、高昌、焉耆、龜兹、大宛、康居的聚居地。 因此,匈奴對吐火羅文化的吸收必定不少。 下圖:龍崇拜的吐火羅月氏人。 例如,“祁連”本為吐火羅語的“天”,月氏被匈奴擊敗後,其故地的“祁連山”落入匈奴之手,久成匈奴要地,後來漢奪其地,匈奴人嘆息:“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生息”,殊不知那本是吐火羅人之地。 而匈奴人稱“天”為“祁連”/“撑犁”也極可能是從吐火羅人那里繼承,這一稱呼也傳给了後世阿爾泰語系的鮮卑、突厥等民族,至今蒙古人仍稱“天”为“騰格里”。 下圖:義渠國越來多證據是白種人國家,至少是吐火羅人的機率很高,義渠國也是黃帝的衣冠塚鄰近地點,黃土高原陜西延安的黃橋鎮。 黃帝在陜北的延安黃橋鑄造青銅鼎之後,在煙霧之中乘龍升天。這種描述,除了火葬,沒有第二種可能。 再加上雅利安人發明青銅鑄造/馬車製造與馴馬技術,青銅劍/青銅鼎/青銅馬車金屬零件等吐火羅青銅體系及北歐雅利安紡織/雅利安小麥,除了月氏技術像月氏和尚:迦葉摩騰/竺法蘭/達摩祖師將佛教那樣東傳之外,已經想不出別的可能。 黃帝教導民眾種植的穀物種類超過神農氏。《史記·五帝本紀》,軒轅黄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據鄭玄注釋,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 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黄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不只表明黄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是幾乎證明小麥這種從亞利安人由西域傳來的種子已經進入中原,而媒介就是月氏部落的軒轅黃帝,會造雅利安人才會造的青銅馬車,會打雅利安人才會打的青銅劍與青銅鼎,會種雅利安人才會耕作的小麥,會馴養雅利安人才會養的馬。 下圖:雅利安人的活動範圍,綠色是凱爾特人(塞爾特人,愛爾蘭/威爾斯/高盧法國人的先祖),紫色是斯基泰人與薩爾馬特人,藍色是西系歐洲日耳曼/波羅的/斯拉夫人與東系新疆的吐火羅人。南邊的紅色是南雅利安人:印度人與伊朗人。 在黃白混血的匈奴擊敗白種月氏之前,白種人已經深入到河西走廊-河套-隴東-陜北地區的義渠國。 以下為轉載。 根據考古發掘,漠北外蒙的諾顏山第25號匈奴墓葬出土一幅匈奴人像刺繡畫。畫中人頭髮濃密、梳向後方,前額寬廣,眼睛巨大,上唇有濃密的鬍鬚,面孔嚴肅,顯得很威嚴。 下圖:疑似黃白混血的突厥系匈奴人,出土於漠北的諾顏山第25號匈奴墓。不只藍眼珠不像蒙古人,眉骨突出,也較像中亞人士。 外蒙考古學家策.道爾吉蘇榮認為,這個繡像的畫中人就是墓主,是個匈奴人。 由於蒙古人沒有濃密鬍鬚,故一般學者認為這個繡像的主人不會屬於蒙古人種。 但此人像的眼珠雖繡成黑色,但瞳孔卻用藍線繡成。這就對於解決匈奴人屬於突厥種的問題,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 因為突厥人的人種特徵之一就是藍眼多鬚,而這個匈奴墓中出土的匈奴人繡像,正是藍眼珠和有濃密的鬍鬚。 還有,這個繡像面孔嚴肅,顯得很威嚴,這與《漢書》卷六八《金日磾傳》傳說“日磾(音覓低)長八尺二寸,容貌甚嚴(嚴肅、威嚴) ”,完全一致。 金日磾是匈奴人,《傳》載“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 而休屠正是月氏姓氏, 是匈奴滅月氏之後收編的部族姓氏。 諾顏山第25號匈奴墓葬是一座大型的貴族墓葬。從這個墓葬的規模宏大和隨葬品之多,可見墓主並非匈奴的牧民百姓,而是一個身居要職的人物。 下圖:歐亞大陸白種游牧民族的薩爾馬特人Sarmatians的龍圖騰。 諾顏山在今外蒙首府烏蘭巴托北70英里處,當時屬匈奴最高統領中心單于王庭的轄境。該山周圍有大群的匈奴墓葬,但很少發現墓主的人像畫。 足見這個墓主如不是一個最高統治者——單于,最低也是一個位列諸王的顯赫貴族。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