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30 23:39:33瀏覽2930|回應2|推薦4 | |
評論較單純,偏向技術性分析. 殲20是中國大陸的汗血寶馬,最近中國大陸官員在國際上的粗魯言行和殲20的研發突破有莫大關係. 中國大陸的漢武帝主義,正在蠢蠢欲動.漢朝大將陳湯曾云,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已經有點黑社會調調. 下圖:王可偉油畫.在漢武帝主義抬頭的未來,王可偉的油畫將會價值連城.會遠比張大千李可染甚麼娘娘腔畫家的文人畫,都他X的值錢.這叫做意識形態的時代感與貨幣價值. 月前,中防長訪歐,會面時,竟對德防長碎碎唸,一唸就唸了40分鐘,說美國的敵人成了恐佈分子或強姦犯,而中國的敵人就能領諾貝爾獎. 問題是美國的敵人在911撞大廈,不然則是揭發全世界的外交軍事醜聞,每個都驚天動地,有點樣,尺寸上還說得過去;而中國的敵人就是上網打幾個鳥字,出幾本鳥書.根本不成比例.把鳥事鬧成國家大事,鳥不鳥,蛋不蛋矣. 下圖:中國大陸成都殲20隱形戰機。 以下純屬理論探討。 第一:前翼(大陸稱鴨翼) 在很多年前,約莫是20世紀末,就在西陸論壇,有人就曾主張可將前翼設計到隱形戰機之中了. 但是在當時的主流思想中,普遍認為最好的前翼是放在敵對國家的戰機上---美國F16戰機設計師之語. 當然也有人認為未必. 前翼不利於隱身設計,主要是對隱形戰機RSC的破壞,尤其是在雷達接敵階段.前翼的飛控動作,會造成這種結果--使前翼成為在雷達幕中持續反射閃耀雷達訊號的電磁波反射器. 下圖:美國F18,起霧處的主翼前延翼面,就是邊條翼Leading Edge Root Extenstion.這霧氣是邊條翼產生的渦流氣動效果. 這時候只要戰機進入雷達接敵前,前翼鎖死,就成為邊條翼的作用,這就避免前翼成為雷達電磁波的輻射放大器. 前翼只能在起飛與格鬥時使用,這時才能轉入開啟狀態.在格鬥狀態,因為進入目視接戰,雷達隱身就成為次要.前翼成為機首指向的主要施力矩的力臂. 這樣既有前翼的優點---增加最大起飛重量,擴張航程與載彈量,也能強化格鬥性能,同時可以下降前翼對於隱形的缺點. 下圖:第一格大陸成都殲20.第二格美國洛馬F22A,第三格俄國蘇凱T50,第四格美國麥道Y23競標機--未服役.第五格俄國米格1.44型技術驗證機--未服役. 裝了前翼的殲20,在體積上顯然比美F22A俄T50隱形戰機還要大一圈,這樣機內油料與彈艙就更大了. 至於機身體積的解決方案,大陸成都611研究院,採用前翼-大型邊條翼-升力體(台灣稱升力體為舉升體)的綜合設計.目前這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這招的設計. 也就是,以機身升力設計解決推力不足的困難.這樣機身龐大的問題,或是反過來說,也是發動機性能問題,主要是垂直機動不利. 這垂直機動原本是推重比的設計目標--主要依靠更強的發動機和更輕的機身來解決. 因為依靠前翼-大型邊條翼-升力體設計,可解決一部分水平機動問題--採用前翼設計,可加大主翼後掠角度,這就有利於延伸速度極限,縮短加速時間,降低跨音速/超音速阻力. 主翼後掠角變高,這就有利於高速脫逃,縮小對手飛彈的不可逃逸區,並提高己方飛彈射程,這會讓我方可優先發射飛彈,並壓制對手的位能/動能. 這時候主要就只剩垂直機動的問題. 下圖:由上起:中國大陸成都殲20某龍,俄國蘇愷T50火狐,美國洛馬F22A猛禽. 所謂垂直機動,是空戰中首先佔領優勢射擊位置---奪取位能的戰機機動,以及在格鬥時,因為消耗位能,將位能轉為動能後,而再度奪取射擊位置的過程. 而當時射擊位置是在敵機後方.看一下這些圖就清楚了. 下圖左:發明英麥曼翻滾的一戰德國空戰王牌:馬可思.英麥曼中尉. 下圖右:高速YOYO也是垂直機動的一種,是由二戰納粹空戰天才Hans-Joachim Marseille漢斯-約琴.馬西禮發明,但美軍認為是韓戰時期,由大陸志願軍飛行員發明,YOYO是在無線電中得知的華語軍用呼號. 下圖:為英麥曼翻滾 這位能/動能轉換,主要是在格鬥中消耗的.但是這在未來的隱形戰機的作戰中,未必是首要的---隱形戰機彼此間的格鬥發生機率很低. 而隱形機與非隱形戰機之間的格鬥機率,也很低,因為隱形戰機對於非隱形機的打擊,基本屬於視距外單方打擊. 再加上前翼機種的主翼後掠角大,雖然即使推重比不高,也能擁有不錯的加速效率與極限速度. 未來空戰近距格鬥,主要依靠頭盔指示器發射全向式紅外線飛彈及機首指向--這兩個方法最具有關鍵性,也就是以飛彈的動能,去局部取代飛機的位能/動能. 也就是說,最終,對大陸隱形戰機殲20而言,對地/海攻擊力重於近距格鬥力,彈艙與油箱重要性,高於推重比.當然,大陸殲20的格鬥性能未必比F22低.這是其前翼設計決定的. 可是,比起美國F22與俄國T50的正規設計來說,前翼對RSC還是有影響,那為何還要裝上去?畢竟隱身性是這個世代戰機的核心要素,具有優位性. 只是,只要設計思路正確,前翼對於RSC的放大作用很有限. 相比起來,增加最大起飛重量的利益還是更好的,因為作戰半徑及載彈量的作用,在開戰第一夜的初夜權利益更有決定性---在開戰第一夜摧毀對手的空軍於地面上更重要. 道理很簡單,美軍在科威特戰爭第一夜,絕大多數的投彈量,是由戰機完成的,主要是F117A完成的.而不是巡弋飛彈完成的. 下圖:圖中殲20的垂尾是錯誤的,其垂尾和F22與T50一樣,也是外傾的.殲20主翼後掠角,比其他兩機都高. 這是由可重複使用的原因造成.隱形戰機可以重複在第一夜進攻,就像夜間班車,每小時一班,巡弋飛彈只能扔一顆少一顆.扔完後等庫存補滿,戰爭已經結束. 而且巡弋飛彈不像戰機,隱形戰機能進攻機動目標,及臨時出現,乃至未完全摧毀的目標.戰機還能在現場目視觀察. 總之,一種主張前翼作成邊條翼的形狀,基本就是可動邊條翼,另一種是主張作成一般前翼形狀. 下圖:第一格是美國洛馬F35戰機,他的進氣口就是DSI鼓包設計. 第二:可動Divert less Supersonic Inlet--DSI鼓包進氣口 美國F35的DSI是固定式的設計,殲20的DSI是可動的,這樣既可以比F22的進氣設計好,使其雷達訊跡更小,還可以兼有DSI的優點,減輕重量. 有人說,這種可動式鼓包進氣不能減輕重量,那完全是胡說八道. 簡單講,可動式鼓包進氣,只要頂起一個高點,就可以撐起鼓包,他沒有壓縮氣流的斜板,它是用可動蒙皮當作斜板.聽懂沒? 但舊式的Caret 進氣,有獨立的壓縮斜板,是一個直接面對強勁氣流的斜板.重量當然差很多了,且無法用蒙皮去替代. 第三:座艙罩 在西陸論壇的時候,就有人問這問題.到現在,美國與瀋陽飛機設計單位的人--和設計殲20的611航空研究院有競爭關係,還是質疑座艙罩材料. 細節是大陸的材料不行:因為空戰視野因素,要是把座艙作高了,得在座艙罩內部設置支撐,這會影響隱身,否則得增加座艙罩厚度. 但增厚會使座艙罩變很重.就像賽車那樣,戰機對重量是斤斤計較的. 下圖:全動式垂尾與鼓包進氣口,很明顯. 解答是降低座艙高度,強化戰場感知SA能力. 這樣就可以下降座艙罩高度與厚度--迎風角度下降了,壓力就下降了.座艙罩就不用作很厚了. 雖然飛行員視野會變差,飛航座椅得上仰,但主要問題在初夜開戰的時候,基本是夜間作戰,所以座艙視野差沒關係. 只要把雷達影像與攝影機影像,放到頭盔顯示器與座艙中就好--換言之,雷達與攝影機,要對周圍成像,並把資訊放到頭盔指示器中. 此外,這種訊息化設計能縮短反應時間就好,所以強化座艙的戰場感知的SA能力可以替代座艙高度. 下圖:SA戰場感知能力有利於先敵開火.圖中的文字是"各中隊注意,嘉手納基地再起飛4架F22A",這話的意思重點是"再"字. 因為,它的意思是說:先前琉球嘉手納起飛的F22A已經被宰掉了,這才有"再"字. 中國大陸戰機研發單位的人,已經這樣張揚的放話了.這正合我文前說的漢武帝主義--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