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是一種常見物質,卻有著不常見的特性──它能像河流一樣向下流,像鑿子一樣刻劃岩石,像鏡子一樣反射陽光,像軟木一樣浮在水面。以人類角度來看,它是漁夫在冬天的平台,是曲棍球員努力奮戰的競技場,是優雅的花式溜冰選手的舞台,是岩石刻印不可或缺的因子。在歷史上的聖誕節,喬治‧華盛頓也曾穿過冰層,橫跨美國德拉亙州;鐵達尼號在一九一二年的處女航撞上冰山而沉沒。在馮內果的作品《貓的搖籃》(Cat's Cradle)當中,它是世界大災難的主要因素。冰的觸感十分冰冷,它的寒冷特性不只是舒緩肌肉緊繃的良方,在一個世紀前,也是家中冷凍時廣泛使用其優點的一種工具─冰箱。
冰的特質
冰,會擴散流動
沉積物富含有機物,組成可耕泥土
何謂冰?簡單來說,冰就是固態的水,或者更為人所知的就是單純冰凍的水。化學上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結合,就是一個簡單的分子,典型以六角形水晶格的方式組成,最容易在雪花中看見形體。液態水變成固態冰的過程中,有個非常不尋常的特性會出現,大部分的液體在它們固化時體積會縮小,但是水結凍會膨脹。同樣的水在固態時的體積比液態大,因此固體密度比液體低,這種特性讓冰能浮在水面上,這種現象的規模大小從飲料杯的浮冰到浮在海上的巨大冰山都有。沒有別的物體在固化後密度會降低。
每個人都聽過「冰山一角」這個說法,基本上這表示有更多的東西是眼睛看不到的。但是比起浮在海面上的冰,究竟有多大量的冰在海面下?答案通常是比看得見的冰多上好幾倍的高度,接近八或九倍或十倍,這個數字來自於一個事實,冰的密度只有水的十分之九。不過最適當的比較是海面上和海面下大量的冰,那和冰山的形狀有關,同樣體積的金字塔型冰山和立方體冰山有不同的根幾何形。
冰有另一個迷人的特質,就是它會向下流動,就像冰河。我們通常認為流動是液體的特性,因此我們陷入一種看似矛盾的理論:會流動的固體?這種矛盾的解答出自於一個事實,那就是大部分的固體接近融化溫度時,硬度就會降低,逐漸變軟。一條剛從冰箱拿出來的奶油很硬,容易折斷,但是同樣的奶油擺在廚房餐桌上就會變溫暖,然後變軟,有延展度,即使它還是固體。相同的,蠟燭是硬的,靠近火焰就會讓它變軟。冰也是相同道理,即使摸起來很凍,但事實上它很接近溶點華氏三十二度(攝氏零度),非常脆弱、易碎,所以只要時間夠久,它會像河流般從高山或高原流下,即使還是固態。
固體的脆弱不只是和溫度有關,那也是時間問題。傻瓜黏土是一種粉紅色像土的物質,深受小孩和大人喜愛,受壓的速度快慢會讓它呈現不同形狀。如果用力扯,它會像小樹枝一樣被折斷,掉了會像橡膠一樣彈起來;但是慢慢捏卻可以像泥土一樣被塑形。相同的,岩石用槌子可以敲成薄片或斷裂,受到數百年來穩定的地理推力會彎曲或流動。美國東部的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ountains)有一片廣大的溪谷和山脈,那是地球岩石地殼的巨大皺摺,經過非洲和北美洲緩慢接近碰撞所造成。
冰不一定得靠山坡才會流動,它會因本身的重量向某一側延伸。隨著雪在某個地區不斷累積,舊的雪會慢慢被上面的新雪重量擠壓,最後壓力使雪重新結晶成冰,當累積足夠的冰而達到某個厚度時,它會開始把更深的冰向外推擠;像把薄餅糊倒進平底鍋,即使把餅糊倒到鍋子中央,它也不會留在原地,它會迅速向外擴張成一大片,最後就能煎成一張薄餅或鬆餅。如同冰在地球上的模樣,冰累積到很厚就會向外流動,形成像大陸般的冰原,遍及幾千英里,但是只有一到兩英里厚。
冰在冰河時期擴散到各大洲,從高山流到海洋,在地球上刻劃出顯著的景致。流動的冰就像大型堆土機,會侵蝕和搬動它經過的東西,土壤、岩石和植被都會輕易臣服於它的威力。深入挪威、阿拉斯加、智利和紐西蘭海岸的美麗峽灣,都是冰河嚴重侵蝕下的產物,從近代的冰河世紀留下的美麗遺跡。當冰河的冰最後融化時,冰河作用的殘屑就會單純留在某地,形成一層冰河沉積物,成為地球歷史劇情起伏的另一段紀錄,而部分沉積物富含有機物質,組成現在大量的泥土,為世界上的人類帶來食物。
冰,具高反照率
反射陽光回外太空減少暖化程度
冰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反射」。在冬天從事戶外運動的人,無論是滑雪者、溜冰者、健行者或雪上摩托車駕駛,都知道或已慘痛學習到陽光從雪和冰反射造成曬傷的危險。所有組成地球面貌的表面,舉凡泥土、岩石、植被、海洋和冰,都會反射部分陽光回外太空,但是效果都輸給雪和冰。顯示有多少射進來的陽光能夠被反射開來的表面特性,稱為「反照率」,拉丁文是albedo,是白色的意思。表面擁有25%反照率的意思是,落到這個表面的光有四分之一會反射回外太空。不意外的,像是黑色岩石、非常深色的表面泥土和深綠色植被反射的陽光很少,因此反照率很小,也就是說它們沒有很「白」。
特別是與水相比,冰的反射在航行經過極圈海域時扮演一種有趣的角色。在北極海和南大洋邊緣,春夏之際海冰破裂會顯現出海冰區和開放海域。一個登船的航行者要面臨的挑戰,就是在海冰之中找出開放海域的通道,此時擁有反射率的知識就有很大的助益。
白色海冰反射陽光的效果比深色海水或無冰的陸地還要好。當雲從頭上飄過,就有更多從冰反射的陽光,以一種擴散光照射在雲底。就和城市夜晚的燈光將白熱光投射在天空,在數英里外就能看到的道理相似。對於極地的航行者來說,遠方的雲出現光亮就表示底下有冰,陰暗則表示開放水域,早期航海家有句常說的話「看著雲,找到水」,就是口語所說的「冰映光」或「水映天」,那是從極地探險者的航海日誌和日記中參考而來的,這種現象同樣在北極當地居民文化中廣為人知。
當庫克船長在一七七四年一月航行超過北緯七十一度,也就是他三次探險之旅中最南的一次,在他真正看到冰之前,他在很遠的地方就從冰映光得知他離冰的邊緣很近了:
「 我們意識到南邊海平面上的雲,有一種不尋常的雪白光亮,那讓我們知道我們正接近冰層..我們海平面的南半邊受到好幾層光照亮,那是從冰反射到一個相當高的高度。」
以一個更大的範圍來看,冰和雪的高反照率對地球氣候影響很大,因為極地冰帽反射了很多照射在高緯度的太陽能。隨著目前北極海域的冰在夏天快速消失,北極海的反照率也在改變,白色的冰和深色海水之間的平衡已經傾向暗沉,反射率逐漸下降,導致較少的陽光被反射,很多被吸收。在氣候術語上,這種不平衡狀態表示北極一直在暖化,因為它留住更多太陽能。
冰和光互動的方式,有別於其他簡單的反射作用。反射的光通常看起來和射入的光很像。反射動作對顏色並沒有特殊喜好,沒有辦法來加強任何一種組成陽光的顏色。但是那和透過冰傳送的光不能混為一談。水分子的分子結合,冰的結晶結構,還有像細小泡沫的不純物質一起作用,就像是個過濾器,移除可見光譜的紅色和黃色,只有藍色相對可以順暢無阻通過,因此讓藍色這種奇妙色調加深了雪和冰河的冰。
自然產生的冰分散在世界各地,但並非每個地方都能找到。事實上,即使冰是那麼普遍存在和令人熟悉,世界上還是有某些地方,冰曾是令人好奇且不熟悉的物質,或許現在還是。在《百年孤寂》(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這本書(註5),場景在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母國哥倫比亞,他如此描述:
……一個巨人擁有毛茸茸的身體和光頭,鼻子有個銅環,腳踝有個沉甸甸的鐵環,看管著一只海盜的寶箱。當巨人打開寶箱,寶箱出現一陣冰冷白煙。裡頭只有一塊很大的透明物體,內含無限多的針狀結晶,那裡面,落日光線幻化成五顏六色的星星..老邦迪亞叨叨自語:
「那是世上最大的鑽石。」
「不。」吉普賽人反駁,「那是冰。」
老邦迪亞不懂,他將手伸向那塊東西,但是巨人將他的手推開。他說:「先給錢再說。」
老邦迪亞付了錢,將他的手放到冰上,握住長達好幾分鐘,他的內心充滿恐懼,以及與這神秘東西接觸的喜悅..他用手去碰那個東西,就像給予一種神聖經文的證明,他宣稱:「這是我們這時代最偉大的發明。」
冰,具特殊包覆力
阻隔假烷進入大氣層,防止溫室效應
地球何處會自然產冰?答案很簡單,只要是水能結冰的地方,以及冷到足以讓它冰凍的地方都會有。讓我們先從不同位置來看看到底什麼控制了地球溫度。在地球表面,廣泛的溫度變化與太陽光線照射地球的角度有關。在赤道,光線幾乎是垂直照射表面;而靠近極圈,光線只是擦過表面。那表示,只要離赤道愈遠,能夠溫暖地球表面的陽光熱度會愈少。這建立一種普遍的模式,愈靠近極圈,溫度就會逐漸降低,極圈的年均溫大約比赤道低華氏九十度(約攝氏五十度),或者從赤道到極圈,每七十英里氣溫大約降華氏一度(約攝氏零點五五度)。全世界當中,極圈是冰的主要領土範圍,這並不令人意外,包括南極洲以及整個北極海和格陵蘭。
……
一些細小的冰結晶也來自冰冷平流層的高處,它們會催化表面,將人造的氟氯化碳與氯分離,氟氯化碳就是早先造成冰箱產業革命的物質。接著被釋放的氯在每年春天毀損平流層的臭氧,因此在南極圈形成季節性的臭氧破洞。臭氧消耗殆盡的後果,就是讓到達地球表面的紫外線增加,使生物圈受到紫外線的傷害。特別是人類會容易得到皮膚癌、白內障和免疫系統損傷的疾病。
……
在海底之下冰也會沉積,那是一種結晶結構,存在於不是很圓的孔洞中。這種冰的形成深度相對較淺,約海底下五百多英尺,形成於沉積層。這類特殊類型的冰遍布於大陸棚,偶爾會出現在各大洲的深湖,就像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讓這種海底的冰有特殊效益的原因,是它將甲烷(天然氣)包含在籠狀分子的能力。透過鑽取大陸棚的沉積物,已經從世界各地取得這種有氣體的冰樣品,它們被點燃時,看到一大塊的冰燃燒,根本違反了我們的認知。甲烷當然是這個工業化世界的重要資源,但是當它進入大氣層時,也是一種潛在的溫室效應氣體。甲烷從它在冰的次表面牢籠中釋放,也成為氣候改變的一種隱憂。
我們一般認為水變成冰只是溫度因素,但是壓力也有關係。冰在地表形成的壓力多少都是統一的,那是一種大氣重量壓在地表上面的壓力造成。這種數量的壓力被非正式稱為「一大氣壓」或「一巴」。在這麼重的壓力之下,淡水在氣溫低於華氏三十二度(攝氏零度)就會結凍。
……
**本文摘自《無冰的世界》Chapter 2 冰和生命:地球上與地球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