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體手蹟《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作於1949年4月。這是一幅典型的毛體書法作品,氣韻古雅蒼茫,有晉唐之遺風。
鍾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勝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點畫使轉非常有節奏感,就象一曲解放軍進行曲,不疾不縱,行距間隔分明有度;這在毛體中?分少見,收放也不象毛體其它詩詞那樣誇張;字與字之間除“龍盤”、“不可”、“亦老”三處連寫,其於皆字字斷開而筆斷意連;然字的大小在錯落中變化,運筆結字多以點代畫,散點布白極具個性。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觀其墨蹟,“鍾山風”三字,行書結字,草書用筆,字形寬大自然,用墨厚重,提筆轉鋒使點畫變化生動有姿。從“雨”到“大江”,以點代畫,揮灑之間毫端自有百萬雄師。詩與書共鳴,天地之間,國共兩黨之間,兩軍之間,一個“過”字,掃平大江南北,真可謂聲振環宇,指點江山;這是詩神又是戰神的龍呤之聲。那閱盡蒼桑的鍾山,經歷過多少風雨,卻從沒見過1949年這麼蒼黃的鍾山風雨,這天是火紅的,那雨是煬的,象流星雨一樣由北向南劃過天空的飛彈,令整個鍾山為之而顫抖;天地在一沉一浮中巨變,一個新世界升起的同時一個舊世界在墜落,下沉。看那百萬雄師,就是那騰細浪,走泥丸的大腳雄師,他們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威,勢如破竹地飛過長江,摧毀敵軍千裏江防;在那高高屋頂上一面旗幟降下的同時另一面紅旗升上去,然後在那裏高高飄揚。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接“大江”句,任筆揮灑,似隨心所欲而又在規矩法度之間,點畫清逸而俊爽,線條遒麗而婉暢,嫺熟飛動有羲之流美之遺韻;然“翻、覆”二字猶有誇張,盡顯毛體狂逸之風範。諸葛亮讚秣陵曰:“鍾山龍盤,石城虎踞”;指南京地勢地貌。“今勝昔”,南京歷來都是帝王的南京,而今天的南京則第一次是人民的南京,故有“今勝昔”句。這也是詩人“從頭越”再次提升。“天翻地覆慨而慷”,再次顯示詩人大地之問的真實,那“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言壯語,也在這天翻地覆的風雨中回蕩。這“慨而慷”,猶曹孟德當年《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詩人亦在此感慨勝利之餘“憂思難忘”;那長征的日日夜夜;那“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的嚴酷;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悲壯;還有那騰細浪,走泥丸,金沙水拍,大渡橋橫,千裏岷山雪,等等。由此可見,今日之慨慷中,有多少憂思難忘?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接“慨而慷”句,點畫使轉激情高漲,揮毫灑墨跌宕起伏,忽左忽右,忽長忽短,忽舖毫忽提鋒,揮灑如槍林彈雨,使轉猶猛追窮寇。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的獨立和完整。”這是真的現實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時已不須“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他現在已不是站在寒冷的橘子洲頭那個熱血青年,他象一輪紅日一樣站在地平線上。“追窮寇!追窮寇!”,他“今日長纓在手”,不圖虛名,不講義氣,他揮動長纓,龍呤般地號令“將革命進行到底”。而“不可沽名學霸王”。因為老蔣也從不跟他講義氣;想當年紅軍被迫長征,老蔣追他到金沙江,大渡河,還想成全他為石達開之二。
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蒼桑”。接“霸王”句,點畫使轉與前三句約有所變,減了一分流美,多了一分拙樸。這正是毛主席詩書雙璧之妙處,形式服從內容;內容講的是天道,客觀規律,這就要求點畫使轉以拙樸的筆墨形式來表現。因此,這裏毛體書法的藝術形式要完成的是詩和哲學的雙重任務。既使這樣,這一句的書寫與前三句的書寫,風格依然一致,格調也完全統一。
“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詩出自唐代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指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人間正道是蒼桑”,則指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義之道,就象大自然的蒼海桑田一樣自在自為。
毛體手書《念奴嬌‧鳥兒問答》
1965年秋
鯤鵬展翅,九萬裏,翻動扶搖羊角。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砲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
借問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這是毛主席暮年所作的一首很有藝術特色的詩,它通過鯤鵬與蓬間雀的對話,形成了一種寓言結構。毛主席在詩中沒有進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是塑造了兩個完全不同的鳥類形象,以象徵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展示了鯤鵬的博大、高遠、無畏以及蓬間雀的萎瑣、渺小、卑怯。根據當時的國際背景,蓬間雀就是指前蘇聯修正主義領導人赫魯曉夫,而鯤鵬當然象徵了以毛主席為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及中國人民。因此,顯而易見,這首詩是一首政治寓言詩。
全詩上闋,一開始,就直接切入鯤鵬展翅九萬裏,上下扶搖翻飛的偉岸情狀,化用《莊子‧逍遙遊》中所描繪的鯤鵬形象,在此古為今用,另有所指,堪稱諳熟古典,而又食而化之的典範。接著詩人借鯤鵬的目光背負著浩瀚的青天往下看,到處是大城連小城的塵世。詩人仿佛這時已變成了那高瞻遠矚的鯤鵬,大氣磅耬、吐納風雲,大有“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之勢。不僅有此氣勢,而且的確世界革命的風雲正在漫捲全球,到處是“砲火連天,彈痕遍地”。世界在當時正處於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之中,從1963年到1965年,毛主席前後共發表了六個支持世界革命人民正義鬥爭的偉大聲明。就在這世界人民在爭解放、爭自由的硝煙瀰漫的鬥爭中,鯤鵬漫捲長空,背負青天,壯志沉穩;而蓬間雀呢?卻嚇得要命,連喊著怎麼得了呀,急於驚惶逃跑,一副慘相。
下闋開始一句承接蓬間雀的情況,詩人試問:這雀兒究竟要去哪裏?然後就展開了鯤鵬與蓬間雀的對話,整個下半闋以問答形式貫穿始終。先是雀兒答道:要去蓬萊仙景。詩人在此以譏諷調侃的語氣暗示人間哪有這樣的幻景。雀兒繼續恬不知恥地說,你不知道嗎?去年秋天明月當空,我們還訂了三家條約。這三家條約指1963年7月至8月赫魯曉夫集團與美、英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試驗條約》。這個條約的實質,已被詩人毛澤東看空,它本質上想剝奪其他國家為抗拒少數核大國的核訛詐而進行核試驗的權力,並進而維護幾個核大國的核壟斷地位。
接著詩人又以戲謔的筆調一轉,“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對赫魯曉夫給予了辛辣的諷刺,因為赫魯曉夫曾於1964年4月1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電機廠演說時,將他所謂的“共產主義”總結為“需要有一盤土豆燒牛肉的好菜。”這種“土豆燒牛肉”式的共產主義後來在全中國範圍內成了一種“蘇修”的代名詞,也成了國人諷刺“蘇修”的口頭禪。
全詩最後二行,詩人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雷霆萬鈞之力對“蘇修”當頭棒喝。
對於其中“不須放尼”一句,從來就眾說紛紜;一些人認為好,另一些人又認為不好。筆者認為,這一句用得極好。尤其在通讀全篇之後,更有此感覺,詩人在這裏以一句讓人想不到的話對敵人給予了憤怒的痛斥。而且縱貫古今,無一人敢將這四字入詩,只有毛主席敢,他用詞句決不瞻前顧後,忐忑不安,而是君子坦蕩蕩的心胸。沒有他這麼大的氣魄,誰有膽敢這樣寫呢?這不僅是一個發明創造,也是塑造人心靈的一個偉大的飛躍,其中意義極為深遠。
毛體手蹟《滿江紅 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有幾只蒼蠅碰壁。
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
螞蟻掾槐誇大國,
蚍蜉撼樹談何易。
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四海翻騰雲水怒,
五洲震蕩風雷激。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這首詞是毛澤東在1963年創作的,那時正值中蘇關係緊張惡化,蘇美妥協媾和,到處侵略擴張,蘇聯修正主義籠罩世界增加了世界的不安定因素,世界政治瀰漫著恐慌。在這個時代、政治背景下,中國處於極端孤立的境地,周邊各種不安定因素充斥著中國。毛澤東作這首詞表達了中國堅決抵制蘇聯修正主義,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決心,表達了中國共產人獨立自主,為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爭取民族解放的堅定信念。
從這首詞來看,詞中那種詩人亦莊亦諧的躍然於紙上。
“小小寰球”、“幾只蒼蠅”、“螞蟻”這三個意象將“諧”的心緒勾畫得非常細緻到位。“小小寰球”亦表現地球,這裏指整個世界的狹小,表現了詩人那寬豁跳躍的思維的靈動;“幾只蒼蠅”、“螞蟻”意在用生活中最骯髒,齷齪,渺小的生物來諷刺蘇聯及美國所高舉著“大國沙文主義”到處肆意侵略擴張的卑劣行徑。寰球小,蒼蠅小,螞蟻更是小,作者這裏連用意象中所具有的三個小將當時的蘇聯和美國以及以他們為首的恃強凌弱的帝國主義貶得一無是處。而對“蒼蠅”的詼諧的情態的描寫暗示了帝國主義必將走向滅亡的這一結局。
詩人用“掾槐誇大國”和“蚍蜉撼樹”這兩個典故,意在揭示蘇聯及美國所奉行的逆流將永遠不會阻遏民族解放,爭取獨立的歷史潮流。“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這裏換用唐人詩句預見了帝國主義必將走向滅亡。“飛鳴鏑”表現了我國堅決抵制蘇修,維護國家獨立的戰鬥異常犀利,遒勁。
下片詩人秉承“飛鳴鏑”來寫,著意志出這場針鋒相對的鬥爭是不可避免的,是不容耽誤的。也表明詩人希望加速發展社會,跨步邁向共產主義的急切心情。提出了“只爭朝夕”的口號。“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這兩句嚴整的對仗顯示了詩人的憤怒,鬥爭精神。一再痛斥蘇聯和美國的這種卑劣的行徑是逆潮流而懂得,是為世界人民所不齒的。最後詩人又回到了蟲的意象,號召世界人民不畏強暴堅決與這種卑劣的行徑作鬥爭,最後達到世界的安寧平和。
整首詞感情激昂豪邁,韻律鏗鏘,在意正嚴辭下遊隱藏著對帝國主義的戲謔般的嘲諷。詩人巧妙的利用了《滿江紅》的格式--尾句三字。是整個詞讀起來氣勢磅耬,最後結尾又得戛然而止之妙,就像一曲達到高潮的交響樂突然停下來,留下了廣大的節奏空白,給人們留下了回想的餘地。
毛體手筆《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月
長夜難明赤縣天,
百年魔怪舞翩躚,
人民五億不團圓。
一唱雄雞天下白,
萬方樂奏有于闐,
詩人興會更無前。
這首和詞的緣由發生於1950年新中國的第一個國慶節。3日晚上,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盛大歌舞晚會,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邀請柳亞子等民主人士一同觀看。西南各民族文工團、新疆文工團、吉林省延邊文工團、內蒙古文工團聯袂載歌載舞,人們為歌聲、歡笑、鮮花所傾倒。詩人氣質的毛澤東心花怒放,他對坐在前排的柳亞子說:“這樣的盛況,亞子先生為什麼不填詞以志盛?我來和。”柳亞子?分珍惜毛澤東這番盛情,當即填《浣溪沙》詞一首:
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躚,歌聲唱徹月兒圓。 不是一人能領導,那容百族共駢闐,良宵盛會喜空前。
次日,毛澤東欣然步其韻奉和,書於宣紙,送給柳亞子。
郭沫若曾評價毛澤東和詞:上一闕只有21個字,卻概括了一部中國近代史。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這三句寫從鴉片戰爭開始一百年來中國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大“魔怪”壓迫和掠奪,國家陷入分裂、混亂、貧困的悲慘境地。第一句是現象,第二句是原因,第三句是惡果。鴉片戰爭後,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1844年中英簽訂《望廈條約》。1856年,英法聯軍侵華,中俄美英法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中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中國同11國簽訂《辛醜條約》。1904年,日俄在我東北開戰,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1915年,袁世凱正式承認《二?一條》。1931年,日本侵佔我國東北。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等等。中國反動統治階級對內殘酷鎮壓和剝削,對外卑躬屈膝,割地賠款。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詞中“長夜難明”的“難”字用得很有歷史意蘊。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又經過28年血與火的艱苦歲月,才宣告黑夜結束了,天亮了!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這三句寫天亮之後赤縣神州一派光明、歡樂、解放的情景和情感。前兩句側重寫景,後一句側重抒情,情景相生,意境全生。“一唱雄雞天下白”從李賀詩“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點化而來。李詩囿於懷才不遇,想象個人得志如何如何;毛詞賦予一種新思想、新境界,可謂“化腐朽為神奇”。“雄雞”比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艱苦卓絕的鬥爭,憑此才迎來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旭日東昇的新時代。所以郭沫若稱讚這是“點石成金”的“飛躍性的點化”。經過充滿激情的、既浪漫又現實的描寫,歸到"詩人興會更無前”作結。“詩人”包括毛澤東自己,更多的是指柳亞子先生。毛澤東為朋友的從“牢騷太盛”到“興會無前”而高興,充滿弦外之音,富有人情味。許多當代藝術心理學家研究,認為“興會”一詞,表現了詩人觸景生情、興奮異常,達到最佳的創作精神狀態。“詩人興會更無前”又是依據柳詞“良宵盛會喜空前”衍化而來,顯出兩位詩人間此呼彼應、靈感相通的友誼和默契。
對毛、柳這兩首詞加以比較,可見柳詞異常興奮地、精美地描寫了眼前歡欣鼓舞的場面,歌頌毛澤東,歌頌各民族大團結,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毛澤東的和詞,運用鮮明的對比技巧,深邃的歷史眼光,把新舊社會加以系列的對比:光明與黑暗,團結與分裂,歡樂與苦難……這一切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從詞的容量看,柳詞只概括了眼前的典型場景,眼前的典型情緒;而毛詞無論是場面的概括、時間的概括、感情的概括,均比柳詞豐富深刻,狀其形態之微而超乎神化之外。
毛體手書《清平樂 六盤山》
一九三五年?月
天高雲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捲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並非“無人會登臨意”,詩人毛澤東率眾將士於1935年10月7日親自登上萬裏長征最後一座主峰--六盤山主峰,面對西部的高天白雲,清朗秋氣,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懷,以閒遠歡欣之氣眺望又要開始的新的征戰。詩人在此心情是放鬆的、高曠的。在詩人所寫的幾首有關長征題材的詩中,就這一首是大好心情從心田裏汩汩奔流而出的,沒有半點悲烈之氣,猶如作者自己所說此時的心境是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上半闋一開始,詩人從眺望遠景起筆,西部秋景開闊,長空高朗,抹抹閒雲輕漾,北雁在陣陣南飛,仿佛帶走了詩人對過去南方生活及革命鬥爭的回憶及愛戀,接著又起豪氣,“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從爽朗、舒暢之秋心轉入英邁的青春吟哦,二萬五千裏長征已在腳下,長城之關口已經到達,好漢的業績就要進入一馬平川的時期,詩人這時的確是幸福而自豪的。
而且毛澤東式的“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氣猶如“長征是播種機”,這豪氣的種子已遍撒祖國億萬人民的心間。它已變成祖國人民表達各自內心英雄豪氣的心理定式。他們不僅穿著印有這句詩的T恤衫攀登長城,而且還常常以此句來表示戰勝困苦艱難的決心。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猶如長征也成了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一樣,詩人在此以古“長城”二字融入了當代生活的精髓,並以此來形容英雄好漢戰勝逆境乃區區小事,哪怕經歷萬千日日夜夜,也不足道哉。
下半闋,詩人將目光收到近處,高山之巔,紅旗獵獵,紅軍將士在秋天的山峰間盤旋向前。接著吐出胸臆,隨意化出宋代劉克莊《賀新郎》中三行:“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而這裏的“蒼龍”出自唐顏師古注引漢代服虔曰:“倉龍,太歲也。”倉龍同“蒼龍”,取此意,亦可解,因太歲系兇神惡煞,這裏引伸為蔣介石反動集團就是“蒼龍”。雖最末二行以設問句出之,但所起作用都是陳述式的肯定句,即總有一天,紅軍戰士將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奪得最後的勝利。
此詩寫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轉自然。上、下半闋均是一、二句寫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織,渾然一體,也是順其古格;而以古格寫今日生活,如此自然俊逸,實屬不易。
再說一點個人對“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二句最初的體會。兒時對季節的變化只知冷暖,而不知用字達意,自然更不能以準確的詩意般的語言來形容秋天。
我第一次能夠說出秋天之美的文字,恰恰就是《清平樂‧六盤山》的這頭二句。首先是音韻之美吸引了我,接著才感受到畫面之美,逐漸還覺得了氣味及光影之美,以及“雁”這個字的美;後來又在古詩詞中不斷讀到類似的感受。如秦少遊的“目斷征鴻南去。”潘岳的《秋興賦》中的:“雁飄飄而南飛。”以及李白的“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心酣高樓。”甚至王實甫《西湘記》中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其中最動我心的是王實甫的句子。但不知怎的,或許是先入為主吧,或許是毛詩在此所寫秋景的空闊天空以及所注入的某種神秘悠長的浩然之音,我至今對秋天的感受仍基本是從此出發的。後來讀了些西方文學,破了自己的一些漢風之境又當別論,暫此不贅。
本文於 2010/08/31 06:03 修改第 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