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站在高處望見長城內外莽莽蒼蒼,望見黃河冰封,但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怎麼回事?
汽車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成了蠟象,在原野奔馳,這是原馳蠟象最好的解釋。那麼山舞銀蛇呢?
站在高處遠望群山,山景有層次。綠山在遠處者呈藍,最遠處者淺藍。雪覆之群山層次少,雪山裡有什麼東西可以舞如銀蛇?沒有。雪山本身能不能舞如銀蛇?不能。雪山能不能給站在高處遠望群山者舞如銀蛇之感?不能。
這裡有視點問題。詩人的立足點在哪裡?平原?高原?山頂?飛機上?
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是誰?只可能是山和原,不可能是銀蛇和蠟象。山給人的感覺是穩定,山難得給人動感,遠山下雪詩人看不到,近山下雪詩人看到了,但不管遠山近山,如此不動如此承受降雪之山如何似舞銀蛇而欲與天公試比高?
不管是平原還是高原,似馳蠟象之原欲與天公試比高?天崩地變了嗎?平地起山嗎?山夷為原嗎?世界在毀滅中嗎?詩人在哪裡?
整個就是一派胡言。
寫山之動,群山萬壑赴荊門就是極致。捧臭腳的人為什麼這麼多?
冬雪所覆皆白,雪融亦無紅妝,這是季節物候因素。北方秋季大片楓紅,紅葉入冬落盡,大地大片見紅須待春花,「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是胡說八道。「紅妝素裹」是不可能存在的景色,除非氣候反常,四月突降大雪,素裹春花,或者十月突降大雪,素裹楓紅,雪融時可見紅妝。
「俱往矣」上闋純是想像和堆砌,虛幻飄搖,無立足處,渺茫無根,胡說八道。
以下是google出來的捧臭腳之論:
============================
google原馳蠟象
http://wenwen.soso.com/z/q153451922.htm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其表達作用是什麼?
解析:
1 比喻:以銀蛇飛舞狀連綿之群山,以蠟象奔馳擬起伏之高原。作者精神振奮,意氣風發,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2 對偶:「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對仗工整。
3 擬人:欲與天公試比高。運用比擬手法,賦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頑強的性格,可以體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英雄氣概。
群山、高原是那麼生氣勃勃,充滿活力,好像正「舞」向雲霄,「馳」向天際,要跟雪雲高壓的天公一比高下!這七句大筆如椽,寫盡了東西、南北、上下、內外,筆力千鈞。這七句,大處落墨,專寫大河、長城,點染了中華民族千古文明的歷史縱深感。「欲與天公試比高」,更給本無生氣的景物,賦予頑強的生命力和競爭意識。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個性化的詩意。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統一,客體風景與主體心境相交融。詩人將眼前景象和聯翩浮想交織起來,選取象徵中華民族的長城和黃河縱橫入畫,從色彩(銀、蠟)、形貌(蛇、象)、動作(舞、馳、比)等各個側面描寫山原,突出地刻畫了祖國山河的偉大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北國風光」的壯麗奇觀。同時,通過這種傳神的藝術描寫,也抒發了自己對祖國山河無限熱愛的激情,喚起了讀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銀蛇飛舞狀連綿之群山,以蠟象奔馳擬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躍然紙上,而且賦予群山高原以昂揚奮進的鬥爭精神,使人聯想到自古以來生息、勞動在這塊土地上的富於革命傳統的中華民族。這種移情入景、力透紙背的描寫。
之所以運用比擬手法,作用就是為了表達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