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15 22:44:09瀏覽317|回應0|推薦0 | |
非之於矛盾,而是問題的面對。
我們的社會,對於加害者的行為與成長背景,
總是很快地從各方面做了淺薄與合理化的結論,
但是對於真正問題的起因並未深加探究。
一個人,從要動念拿起利刃,設法進入別人的公寓,
在認識幾個月的兩位同學準備好要出發旅行之際,狠心動手殺害...
這在成長過程中,怎可能都沒有任何徵兆?
在名為平等的人權中,
對於佔有式的情感,社會與媒體也一直不做探討,
教育如何改善,尊重個人情感的抉擇,為人應有的分寸與對他人生命與家庭的尊重,
卻總是將感情問題淡化處理,所以會有層出不窮的傷害與殺人事件,
對於成長教育的問題,記者問問題的方式也相當制式,
而加害者的家屬的回答常常也是很制式
--小孩很乖、很優秀、不可能、弄錯對象,也許是一時衝動...
這些種種,
讓被害者與被害者家屬,總是莫名所以且終身為憾的被嚴重傷害著,
而這樣的事件,也一再地在美名著"人權"的社會中發生,
法律的制裁也常能用種種的方法避開,人情義理的歸責卻總教人要不明就裡。
養子不教,誰之過? 以往的社會清楚明示,現在的社會複雜些,家長工作忙,多半時候是老師不能管,社會不要再問...
長久這樣,人與人之間應該怎樣交往互動?
情感的分際,青年人要如何行持?
這樣的事件,如何避免施害念頭的產生?
受害者與受害者的家屬,誰能幫助他們?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