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see you tomorrow? 人類社會需要合力狀態下的穩步前進
2010/11/27 14:56:09瀏覽409|回應0|推薦9

China 精神病人列隊歡迎上級領導~ 是朋友十月初寄給俺的 YouTube 影片, 而大陸封鎖 Facebook 非死不可, YouTube 油吐槽... 當然是近日才陪自家的神經病的親人一起看囉 !

事實上, 回台灣近乎十天的忙裡完全偷不了任何閑, 雖然已經沒有官人封鎖草民俺的 YouTube, 然而神經病且年老智力迅速退化( 神經病也是一種腦 "震盪" 疾病, 情緒長期激盪~ 日久猶如馬達短路發燒過載生銹 )的手足親人, 人翻馬仰眾人奉陪( 必需是病患心目中的 100% 純白好人 )哄誘就醫三次, 就遠遠比整治俺的碎裂臼齒麻煩( 阿彌陀佛, 耶和華, 阿拉, 保佑... 竟然爛齒有救不必根管治療抽神經 ).

這當然是俺的不足為外人道的幽暗生命切膚之痛, 很難理解 why 小時候曾經跟隨俺送青年戰士報的人( 因為是國防部編制內唯二的未成年 "童工", 腦袋鮮嫩靈活擅長研判地圖完全不必帶路, 負責派送每個月都是一疊不同地址推廣戶 ), 現在五十歲而已就漸漸像七八十歲美國那位雷根總統, 出門出去越來越容易思緒混亂飛到外太空去~ 久而久之久久久久不敢回家不見人影.

眼前這個人嘴巴老是喃喃自語, 陳腔濫調一些... "駭客入侵" ... "彗星撞地球" .... see you tomorrow .... 問他 why 十日來, 面對公車司機, 計程車司機, .... , 麵包店小姐, 馬路交通指揮義警, 學校投票所的服務老師..., 逢人就說 see you tomorrow 呢? 答非所問阿理不達回答: I mean all you will have TOMORROW. 這倒是頗有創意 !! 另一個絕妙佳句是: 以前沒有婦產科, why 聖母瑪麗亞膽敢生出耶穌? ( 簡直 "屁話" 連天, 先有遠古人類生兒育女, 才有土著的接生產婆, 然後再演化為婦產科醫生 ! )

然後這個人嘴巴也 "陪俺" 笑得合不攏( 看下面 YouTube 影片 ), 問他到底好笑在那個 "笑點" ? 俺當考官出出考題~ 請說出劇作 "梗點" 來聽聽? 竟然不是答非所問了. 回答: 不知道耶. 再重頭細看一遍二遍, 還是靦腆回答: 真的不知道啦 ! ( 腦力退化~ 當然還有許多 "證明", 例如, 使用電腦容易頭暈, 畫圖打字五分鐘就喊累了.... 超級市場購物無法心算. 拜託, 俺的年紀更加老朽, 尚能心算加總十項以上咧. )

在座各位看倌大人, 看得出來 "劇情鋪設之梗" 是..... ( 改天附在本文最後一行 or 另文第一行 ). 是的, 正是這樣的仁兄手足, 造就俺的特殊掛零投資 "脫軌" 人生, 完全沒時間被 AAA 評比的雷曼兄弟誘惑( 堪稱是世界級金融中心, 八九十老嫗也懂投資的香港是重災區~ 至今仍有許多香港在地人, 沒有先天的譟鬱精神病, 卻因為畢生積蓄化為烏有, 受不了傾家蕩產失魂落魄, 動不動就歇斯底里上街遊行 ).

先天有基因缺陷的精神病人, 總是從小就是問題兒童偏激青少年, 例如偷同學的作業簿塗改姓名據為己有, 昨日朋友今日仇敵沒有朋友孤陋寡聞...., 把家族親人的休閒時間消磨怠盡. 但是 Earth 圓圓滾滾凡事不是賺到就是學到~ 俺非常敬佩的 "天使甄甄的媽咪" 珊姐不就是如此?? 請拜讀【得獎感言】走過曾經 ~

(2000.10.14 工商時報 江漢光 耕莘醫院心理衛生科、書田診所神經精神科醫師)

邊緣型精神病的患者們是很特殊,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種精神病態,罹患的人數頗多,造成個人、家庭及社會之困擾尤巨,甚至與所謂社會邊緣人的特質亦多所相近。其自殺死亡率雖不若憂鬱性精神病來得高,但一般性的自殺、自傷、和自虐的比例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值得社會大眾了解和關懷。  

邊緣型精神病的患者他們在情緒、行為、人際關係和自我形象上均極不穩定。例如:開始想要到學校唸書,過了一周又想要到他鄉找工作,再過一周又想要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上;或經常問自己:「我是誰?」「生活的意義在哪裡?」等。他們也無法把愛與恨、好與壞等兩種極端面,協調性的置於自身之形象以及對外界人物的形象中。

 舉例來說,如果他們對某人產生愉悅感,則會感覺此人是百分之百好人,但是如果他和此人的交往突然感到受挫,又會立刻感覺此人是百分之百的壞人。因之在他們的對外關係中,只有黑或白其中的一面,而無法並存或混合為灰色,這在成人和現代的社會中,對人處事愈發需要妥協溝通、圓潤彈性的原則才能融洽和諧,或至少不滋生事端的重要性上,他們顯然是永遠格格不入的。

 非但如此,邊緣型精神症的患者其情緒經常莫名其妙的失控或衝動難抑,不僅外人,有時自己都感覺自身捉摸不定或無法預測,經常無端發怒,且常在不適當的場合發作而令人錯愕。在其情緒起伏時,會以揮霍金錢、淫亂、賭博、濫用藥物或酒精、扒竊、暴飲暴食或自殘身體的型態表現出來,在平時亦經常反覆的做出自殺或自傷性行徑,諸如作態性自殺,反覆發生不該有的意外事件,或與人打鬥而不自量力。

 在醫院的急診室或病房內最常見到的自殺者,他們三不五時就割腕或往身上到處切、割、刺,使傷口活像花枝雕紋般,或者動不動就吞了一整瓶安眠藥,拿打火機或香煙燒自己皮膚,甚或異想多端,用針打空氣入體內、敲破溫度計服用其中水銀者,大部分時候均發現是具有邊緣型精神狀態的人們。簡言之,此類患者大部分時候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反覆想自殺,且多半時候不是真心想結束生命或就此了斷,在自殺的行為發生後反而有種暫時解脫痛苦鬆弛感( 草民註: 平日缺乏自我放鬆的能力, 鎮日緊張得不得了大半無法熟睡 )

 再者,由於此類人們的情緒非常不穩定,由正常情緒轉變到憂鬱、煩躁或焦慮,通常僅需數小時( 草民俺的經驗是~ 病患年紀越老腦 "震盪" 越陳年, phase change 相變所需時間會越來越短, 近日來的切膚之痛的觀察是數分鐘 ),極少會超過幾天,之後又恢復正常若無其事狀。這種情緒高低起伏的現象有時會被人誤以為是有躁鬱症的傾向,但實際上躁鬱症的患者很少會有如此快速的情緒更迭,而是處於躁或鬱期持續一段不算短的時間。

 正因為上述種種,邊緣型精神病患者之人際關係常處於緊張而不穩定的狀態。他們的交友態度變化極大,有時既推崇、又詆毀、或操縱他人,翻臉像翻書似的而無法自控。另一方面,他們則無法忍受孤獨,有時瘋狂的逃避孤獨,每當獨處時便顯得憂鬱或煩躁,例如某些男性患者會每天打數十通電話給女友,如果沒有立刻找到其女友,就會陷入恐慌或憤怒的情境之中,進而要求對方把整天的行蹤都解釋給他聽。但當他們在人群堆裡時,仍自覺有空虛和無聊的感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很多當事人一旦處在他們自認為是壓力或挫折的情境下,時常會有短暫精神崩潰或瓦解的情形,例如會有妄想和聽幻覺出現,此時之病態性自殺意念和行為更多,常被醫師建議入院治療以防意外發生。

 在醫療工作上,此類病人亦多為醫師眼中的麻煩製造者,有人將此型病人稱為「精神癌」,在醫病關係上不穩定。病人常有不恰當的親近行為,諸如不斷問醫師一些無關醫療的個人隱私問題,像是住在那裡?結婚了沒?有幾個小孩?等等,最後則常在醫師的反移情作用或失去耐性下懷恨醫師,而以自殺的行為表明對抗醫師,或自認受辱而威脅自殺,造成極大之醫療困擾,更值得各科醫師注意。據統計,此類具邊緣型人格特質的人幾乎佔據了就醫人口中的將近一成數目,因不滿意醫療而致醫源性自殺的比例亦不低,尤令人怵目驚心。

 邊緣型精神病或邊緣型人格型態的患者也常具有一些類精神分裂型歇斯底里型的人格特質,而三者之間共同使用很多病態心理機轉。另外,此型的患者其家族三等親成員中亦常散佈有其他大類的精神疾病患者,包括躁鬱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與很多種類的精神官能症,是故其遺傳的傾向亦十分明顯。但為何在體質上兼具各類精神疾病一點特質的此症之自殺率那麼偏高,其病程本身所造成的續發性憂鬱和功能障礙又促成其多少自殺的意念等,仍待廣泛的了解和研究。

 近年來發現抗憂鬱藥物有時對此症的患者之情緒不穩定狀態很有幫忙,但由於患者本身就有高度自殺和藥物濫用的傾向,這些藥物的使用必須十分小心,否則治療不成,反被他們拿來做為傷害自己的工具。持續而具體的醫療和照顧才可能對他們有實際的幫助。大部份的精神科醫師都認為此類患者的治療是一種無止盡的過程,最後仍需集中在探討日常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而儘量避免形而上的精神分析,並同時進行環境和職能治療,而所有的治療工作需長期的做才能奏效。對於反覆出現的自殺徵候更必需長期面對處置,以免造成一次令人遺憾的成功性自殺。

 所幸此類患者之智力功能常能保持常態( 草民註: 例如考得上臺灣大學 or 臺灣師大, 夜間部的外文系, 法律系... ),在一較具限制性、組織嚴密分明或較不屬抽象之環境下,有時反而適應得更好,自殺的行為也較少出現,因之若能適當利用環境因素配合醫療,也許會有較佳的防治效果。

(2000.10.14 工商時報  江漢光  耕莘醫院心理衛生科、書田診所神經精神科醫師)

.

#############################################################

無論是“天才向左”,還是“瘋子向右”,單一的方向一定跑偏。人類社會真正需要的是在一種合力狀態下的穩步前進。      文/劉悅坦

#############################################################

天才是人類社會中最怪異也最稀缺的一類人。從本質上講,離天才最近的人是瘋子,他們之間只有一個小小區別--天才向左,瘋子向右。凱·雷德菲爾德·杰米森女士的《天才向左,瘋子向右》一書則告訴我們如何在天才的熱情和瘋子的躁郁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由于本書的作者曾是一位躁郁癥患者,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她最了解天才。

天才的最大特點是與當下社會的“不兼容性”。盡管歷史上有著某些具備天賦才華的“神童”,其才能很早便得到社會的認可,終生伴隨著鮮花、掌聲和贊揚,一如莫扎特。但是,真正意義上“典型”的天才幾乎都不被當時的社會所認可。相反,天才往往從小就被認為是十足的笨蛋。

在我當年的小學課本上,有一篇名為《第三個小板凳》的故事。在愛因斯坦孩提時代的一堂手工課上,老師檢查大家的手工作品,發現小愛因斯坦的作品是一只很粗糙的小板凳。于是,老師將板凳拿起來問同學們:“難道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粗糙的小板凳嗎?”全班哄堂大笑。笑聲中有一個異樣的聲音:“有的!”眾人將目光投向小愛因斯坦,只見他從抽屜中取出兩只小板凳,舉起其中一只說:“這是我做的第一只小板凳。”又指著另一只說:“這是我做的第二只小板凳。”最后,他舉起剛才為大家所譏笑的小板凳說:“這是我的第三只小板凳,盡管它也很粗糙,但是比我前兩次做的好多了。”

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始終不理解這個故事的“寓意”在哪里--誠實?堅持?勇敢?似乎都不是。直到我上了大學,在大學英語課本上,再次讀到一篇關于愛因斯坦的故事。一次,愛因斯坦教授被一只潛水鳥玩具所吸引,這只上了發條就會在水里游泳的小玩具很有意思,它還能不時地把頭潛入水中,然后再浮出來。愛因斯坦對這個玩具的機械動力裝置很感興趣,在腦子里設想這只潛水鳥的運動機制,想出一個,覺得不對,很快又推翻了,再想出一個,又很快推翻了。這時,旁邊的一個小朋友給這位獲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一個建議:動手把這個玩具拆開看看不就知道了嗎?

對此,愛因斯坦斷然拒絕。他寧可在腦子里反復思考也不愿動手拆開看看。

至此,我終于明白,《第三個小板凳》的全部寓意在于--愛因斯坦注定成不了好木匠,愛因斯坦的價值在于他充滿奇特想象力的大腦。作為一位理論物理學家,“動手”從來就不是愛因斯坦的專長。

同樣是大科學家的愛迪生卻截然相反,他小時候孵雞蛋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小愛迪生看到母雞臥在雞蛋上就能孵出小雞來,于是,他決定自己也試一試。愛迪生從家里拿來幾個雞蛋,在鄰居家找了個僻靜的地方,他先像老母雞一樣搭好一個窩,在下面鋪上柔軟的茅草,再把雞蛋擺好,然后靜靜地趴在上面。天快黑了,父母仍不見小愛迪生回家,于是四處尋找。最后,父母在鄰居家找到了小愛迪生,只見他趴在草窩上一動也不動--他還在孵雞蛋呢。

愛迪生的特點在于“動手”,他從不去思考:“人的體溫沒有雞的體溫高,這樣孵蛋是孵不出來的”,而是先去實踐,再看結果。后來,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燈絲,先后試驗了2000多種材料,甚至包括馬尾巴和朋友的胡子。經歷了2000多次失敗之后,愛迪生最終找到合適的材料。

天才在某些方面一定是非常笨的人,因為天才的超常才能與創造力不是指向當下,而是指向未來。因此,天才是過早降生到當代的“未來人”。很多情況下,他們的巨大價值要到若干年后才會被后人發現--他們是“存在”而“不屬于”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由于思維方式過于超前,真正的天才往往表現出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種種特性和怪癖,也往往不融于由常人構成的社會,不肯屈從于社會或常人的規范或標準。因而,真正的天才往往是作為他所生活的時代、社會的“對立面”而存在的。

對愛因斯坦和愛迪生而言,一個善于動腦,一個善于動手;一個專注理論,一個熱愛實踐。然而,兩“愛”卻都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之一。對愛因斯坦而言,愛迪生這樣的實踐派一定是“瘋子”,而在愛迪生看來,愛因斯坦玄而又玄的“相對論”同樣無異于神經病患者的夢囈。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但做不好小板凳;愛迪生發明了電燈,但孵不出雞蛋。其實,只要結合愛因斯坦和愛迪生各自的長處,便能得到第三條路徑:若要得到小雞,又不讓母雞孵蛋,最好采用“相對”的策略:讓電燈孵雞蛋。

因此,無論是“天才向左”,還是“瘋子向右”,單一的方向一定跑偏,人類社會真正需要的是在一種合力狀態下的穩步前進。這就是“天才”和“瘋子”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文章編號:2090812,收藏請編輯短信AA加文章編號發送至106613886619)(編輯:趙曉萌myhouse02@sina.com
 
標簽: 天才 瘋子 合力 稀缺 怪異 平衡
心理健康專題 邊緣型精神病 麻煩製造者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am&aid=464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