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署葉世文署長曾在台大EMBA基金會,以「行腳台灣」為題做專題演講,上半段內容充分展現了台灣之美,但下半段更發人深省,恰好和這次莫拉克風災相呼應。莊子曰:「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台灣天災多,但人禍更可怕,主因乃開發行為(用)侵入邊際土地。台灣地狹人稠,土地不敷使用,台北地價更是屢創新高,日前仁愛路一筆土地才以每坪462萬的天價標出。葉署長表示:「難道人類就能自恃科技之威,毫無顧忌的開發邊際土地嗎?」
台灣地理環境特殊,不但位處颱風必經之路,同時地震頻繁,有許多的活動斷層,當人民為了發展養殖漁業,或是汲取溫泉,因而大量抽取地下水,又造成地層下陷的嚴重後果。
|
以往邊際土地被視為無用,但也因「無用」未曾開發,才能保存許多如太魯閣峽谷、清水斷崖等美景,這才是「大用」、才是台灣永久的資產。相比之下,科技產品壽命很短暫,而且競爭激烈,過時的存貨沒能消化,就是呆帳!若維護好山好水,觀光財永遠賺不完。其實台灣的地貌多變,海岸綿長,生物種類繁多,絕對有發展觀光業的潛力,卻為了經濟利益而大量砍伐森林,或在山坡地種植一些淺根性的作物,尤其是檳榔最能造成水土破壞。
老子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按葉署長的看法,集水區是基本的生態單位,上下游土地息息相關;下游平原區的可用之地就要好好利用(有之以為利),反之上游的集水區就要受完整保護(無之),才能確保下游的安全(以為用)。
如果我們無視這些問題,持續「用」邊際土地,同樣的悲劇未來還是會重演。提醒大家:「善養生者,能隨四季而調養」;提醒政府:「善治國者,會看國家的風水」,面對調養,我們必須痛下決心:「重新做一次國土規畫」,才是國家發展的長久之道。
不要再用8年800億元的「人定勝天」來對抗大自然,往往最後都輸在政客的「人謀不臧」,倒不如花錢給失去家園的災民一個平地的家,政府輔導就業、謀生,讓森林得以休養生息,才能「無用者藏之,厚本固元;有用者銳之,競利圖強」。
時間會沖淡一切,這次風災也不會永遠是媒體焦點,但政府一定不能忘記,台灣真正需要的「重建概念股」,不只水泥、鋼鐵股而已,而是引述老莊之說的「新觀念」。
【完整內容請見《萬寶週刊》8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