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豐盛的生命
2008/07/09 19:08:14瀏覽117|回應1|推薦0


任何看得見的東西都是暫時的,
包括你、我的肉體生命、財富、聲望……等等都是暫時的。
但是,人生除了這些看得見的暫時的之外,還有一層看不見的生命意義,它是永遠的。

每個人活在世界上數十年,可是對生命的瞭解到底能有多少?人類到了二十一世紀,在物質的環境、宇宙的探討或科技方面,都會比現在瞭解得更透徹。美國總統尼克森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人類已經征服而且控制了外太空。」其實人類是進入外太空而已,不見得能控制。但人還是有些動物的本性,就像狗一樣,隨便在地上撒一泡尿,就以為那地方就是牠的地盤;人也以為自己到了外太空,就是征服了外太空。
可是尼克森也講了一句很老實的話,他說:「我們自己的內太空卻還沒被征服。」人類往往對別人的缺點很瞭解,卻從來不反省自己的缺點,這好像是人的本性。所以,到了二十一世紀,熱門的科技除了電腦方面以外,就屬「生命科學」最熱門。

「我是誰?」

我們對生命的瞭解只是相對的。譬如:我比他高或比他矮;我的IQ比你高或低……等等,都是相對而非絕對的。人類也往往與動物相比,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靈。那麼,到底「人」是什麼?我們也會自問:Who am I——我是誰?
現在大家功課壓力重,又有很多活動要參加,大概沒時間想「我是誰?」我們小時候比較單調,所以我經常想「我是誰?」這個問題;但是百思不得其解,內心一直很不舒坦。尤其在我看到祖母去世的那一剎那,我感覺到我更緊張。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祖母一直很誠心拜佛。她經常獨自一人在暗暗的房間中點上蠟燭,然後在昏暗的燭光下拜佛誦經,好像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死去的那一剎那能安心地上西天,所以她一直在準備死亡。

記得祖母彌留的那一晚,父親把家人全都叫過來圍在她床前。那時祖母已昏迷很多天,我看見有一滴眼淚掛在她眼角。沒多久,她老人家無力地嚥下最後一口氣,沒呼吸了。父親告訴我們祖母已過世了。當時我很鎮靜,親眼目睹一個生命就這樣結束;可是,這件事在我當時小小的心靈中,已經造成對死亡的恐懼與無奈。內心經常想著,祖母是個誦經拜佛的人,竟然對死亡還這麼恐懼,那我們該怎麼辦?所以,小時候我就經常自問「我是誰?」「我死了之後會到哪裏去?」「是不是死了之後,一切就結束了?」像這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對我來說,宗教信仰是很重要的,最起碼可以給你一個人生的解答。不論你信仰什麼宗教,或有怎樣的人生觀,對生死多少要有一些看法,否則會活得不踏實,好像隨時都有死亡的陰影存在。雖然孔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但是自從我有宗教經驗後,我個人卻認為要先知道死,然後才能好好活。因為我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雖然現在活得好好的,說不定等一下出去就死了,這樣活著就會很緊張。所以,「生死」問題是人生必須思考的一個大問題。

各種不同的人生觀,代表著各種不同生命的表徵。有些人看待死亡是「重於泰山」,有些人則「輕如鴻毛」。「重於泰山」者,表示看重生死,認為生死是「驚天地、泣鬼神」的事。反之,有些人則無聲無息地生,無聲無息地死,把生命看得很淡。到底什麼是生命?

有「簡樸的生活」才能有「豐盛的生命」

在我之前,已經有學者講過「簡樸的生活」這樣的主題,似乎與我今天所講的「豐盛的生命」有點背道而馳。不過,「豐盛的生命」與「簡樸的生活」其實是一物的兩面:因為有豐盛的生命,你才不會沈迷物欲,希望越多越好。比如說, 馬可仕 夫人就是因為只有腳丫子漂亮,所以很喜歡買鞋子,對其他如音樂、旅遊等等都不懂、不感興趣。雖然她曾擁有一千九百多雙鞋子,但是這樣的人生並不豐盛,反而是枯燥無味,因為她只沈迷於物質。

一個人從某個觀點來講不可能得到太多,所以你非得簡樸不可。譬如即使你擁有一百套西裝,但是穿在身上的卻只能有一套。我有個吃「自助餐」的人生觀,覺得人活在世界上好像在吃自助餐;自助餐不會太貴,菜色也很豐盛,但你只有一個胃,不可能吃太多;而且你不能單挑一樣來吃,要平衡地吃,否則你就無法品嘗其他菜色的味道。同樣的,人生也是如此;一方面要豐盛,一方面也要平衡,不能只是沉迷在吃、穿等上面,否則到最後,你的人生就會很枯燥、很淺薄。

在台中發生一件銀行搶案,歹徒為了一百萬元與警察血拚,當場被格斃。
就像耶穌所說的:「一個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更何況一個人不可能賺得全世界。像這些消息,我們大都過後就忘了,沒多久還是會有人想用不法的手段去多得一些錢。我想,這社會如果大家一味地貪多,而不去要求一些更高層次的人生觀的話,這樣的人生將會很危險。

「名」、「利」只是短暫的而非絕對的價值

大多數的人都在名與利中間打轉,報章或傳播媒體也經常報導一些名人或有錢人的消息。這些報導往往誤導一般年輕人,認為重要人士都應該要有名或有錢,而這些名人或有錢人無非是政治圈或娛樂圈人士。
社會造成的這種觀念,讓許多青少年覺得人生好像很單調,只有名和利;而他們眼看這兩者都得不到,身邊只有一部摩托車,所以他們只好去飆車。因為飆車說不定還可以得到第一名。可是,就算飆車得到第一名又怎樣?下車以後,有誰注意你這個人?人家注意的是這部車子。只要你能買一部性能比別人好的車子,加上騎車技術差不多的話,就能飆到第一名。所以,飆車的意義不在自己,是你依靠這部車子而得到滿足。
同樣的,這世界上有很多人,也是靠他現有的名望財富就覺得自己很偉大,更以自己顯赫的頭銜來贏得別人對他的尊重。可是,等他一下台之後,大家很快就會忘了他。各位如果不相信,可以回想一下,十年前真正偉大的名人,到現在還有幾個人會認識他們?譬如我所熟悉的 李國鼎 先生,他這輩子無論在科技或財政、經濟各方面都有很傑出的貢獻。可是,當我向學生提到他時,竟然沒人認識他。

所以,我常在想,人生命裏該重視的到底是什麼?有時我會覺得傳播媒體不但沒有幫上忙,反而模糊了、混淆了年輕人的心,讓他們誤認為名與利才是重要的;但一經時間洗刷,這些都不見了。導致他們將生命的價值看得很輕。因為我們只知道相對地比較,而忘了生命裏還有一些絕對的價值。

「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

人自稱是萬物之靈,那麼,人到底是什麼?有次偶然遇見一位老教授,互相寒暄之餘,老教授告訴我說,他最近精神恍惚,活得有點不耐煩了。我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呢?他說:「這一切都要怪我家那條狗。有天我睡午覺醒來正打著哈欠,發現我家的狗也在旁邊打哈欠。後來我口渴了倒一杯水來喝,發現狗也在地上喝牠碗裏的水。我去吃飯,牠也去吃飯,只是不用筷子而已。我去散步,牠也跟去散步,只是牠用四隻腳散步。」他突然覺得無論他做什麼事,他家的狗也都會做。就這樣,他漸漸地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

這位老教授又說:「有次我去學校上課,課堂上學生隨著我朗誦文章的韻律,大多數人已經進入半睡眠狀態,這時在教室外的那條狗突然汪汪地叫,學生竟然跑到外面去看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 時 教授心裏很不舒服,認為他使人沈睡,而狗使人清醒。有位學生在路上遇見教授,打招呼說:「教授好!」想不到他很生氣地說:「你怎麼罵我是『叫獸』?」學生嚇一跳,原來這位老先生把「教授」誤解為「會叫的野獸」了。這位教授精神大概已經有點失常。

我常常在想,人如果活到五、六十歲才發現他和狗沒什麼區別,這是不是太晚了?孟子曾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我們也會罵人是「衣冠禽獸」;這句話雖然說得重些,但是,當人把帽子、衣服脫下之後,又和禽獸有何不同?

男性需要學習女性的包容

綜觀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問題大多數由男人製造出,當然女人也有,但畢竟是少數。為什麼男人會那麼壞?我想大概是男人缺少了女人所擁有的那份愛心與包容。

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男人無論在經濟、科技、運動……等等各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但是,在人性方面,男性是徹底失敗。我在想,是不是因為生理條件有所不同?因為女人會生育。當女人在懷孕期間,就不會糟蹋自己。她為了胎兒的健康,開始生活作息正常,同時戒掉一切有害胎兒的飲食,如喝咖啡、抽菸……等等,而去增加一切有益胎兒健康的食品,或去多聽一些有益胎教的音樂。

一個生育過小孩的婦女,她會為了下一代犧牲自己;有些男人則一輩子沒有這種經驗,學校、家庭教育沒教過,也沒有這方面的人生哲學。男人大都非常自我中心,成就便建立在自我的事業上面,社會上所謂的「成功者」,大部分都是這種標準的大男人,目空一切。男性在事業上的表現是很優秀,但他們都是為自己活,不用考慮別人,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女性包容的德行。

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希望男人能多一點女性包容的人生觀,不要野心太大,因為自己的膨脹而吞滅別人。人類為什麼有戰爭?就是因為有些民族覺得自己比別的民族優秀;或許你是比別人優秀,但優秀到要把別人毀滅,這種優秀是很危險的。「癌症」就是因為有些細胞太強了,強到把其它細胞都破壞了。日耳曼民族覺得自己很聰明,可是唯一自卑的是猶太人比他們更聰明,所以他們決定要把猶太人殺光。這種優秀到想把別人毀滅的心態是很危險的。

現在,中國人也有這種傾向。在台灣我經常聽到這樣的口號:「二十一世紀是我們台灣人的世紀」。到大陸也聽他們說:「二十一世紀輪到我們中國人當家」。我覺得如果再這樣輪來輪去、比來比去的話,恐怕以後又會打來打去了。我想,現在該是輪到全人類與萬物生靈的融合,甚至是天人的合一,需要的是和諧的人生觀,而不是一派獨大、一黨獨大、一國獨大。

我們要由「經濟改革」提升至「心靈改革」

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應該要找到人類在世界上的定位。孟子曾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但是我們一定要把這「幾希」的部分抓得住。所謂「孔曰成仁,孟云取義」,「仁義之道」就是人之異於禽獸者的地方。
但人是否有不斷地進化呢?人,不能依靠自然的力量進化,要靠自己的反省,隨時代的進步而進步,不能只靠遺傳。我可以把財產遺留給子女,但是我卻不能把智慧和人生經歷傳給子女,需要他自己去經歷。我不禁感到人類的悲哀:我們可以透過語言文字等傳播的力量,把我們的歷史文化流傳下來,並且希望能影響下一代,但是你能保證他會珍惜嗎?

李總統提到人類需要「心靈改革」一事,我覺得這用意是很好的。雖然先總統 蔣公那個時代偶爾也講講道,可是一般所強調的還是如何讓經濟起飛,如何土地改革,沒有辦法講更高層次的。因為那時候物質缺乏,人民生活比較困苦,哪有心情去談什麼心靈改革。那時候的人民需要的是真正的雞湯,而不是現在所提倡的「心靈雞湯」。

在經濟改革之後,人民確實得到豐衣足食的生活,緊接著追求更高一層的「政治改革」,然後進入「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之後,民眾充實知識的領域增多增廣了,但是心靈仍很空虛,因此緊接著又出現心靈改革。「教育改革」仍是為自己學識的充實,但心靈改革則是為了愛別人、照顧別人,「施比受更有福」。

這是三種層次的人生觀。雖然台灣目前無論在政治、經濟、教育改革方面還不盡人意,心靈改革也剛在起步,但是,最起碼有些人已經開始在重視了。這些人已經注意到生命本身不單是吃飽就沒事,應該還有更高層次的追求。雖然體會到這種境界的人只是少數,但是這現象足以證明人類已經開始有心靈及知識方面的需要。「需要」是進步的原動力,因此我們不應太悲觀。雖然現在社會依舊那麼亂,可是只要大家都能從物質與知識層面的滿足,進而到心靈境界的追尋,以多數人來影響少數人,我想這社會還是有救的。

最近在報上看到一則很溫馨的報導。有一個因縱火案被判死刑的人犯,在臨行刑前幾天,得到苦主的原諒。他因為在這件縱火案中燒死了一位無辜的受害者,被法院判決死刑。這位無辜受害者家屬不但沒有怨恨他反而饒恕了他。我想這位苦主的生命情操是值得我們欽佩的。在這事事計較,人人心中經常充滿著恨的社會裏,能看到這樣的感人事實,無非為這污濁的社會注入了一股清流。
能真正原諒別人所犯的過錯,並不是每人都能做到,我們也不能要求每個人都作到,但最起碼我們這個社會要先懂得自省,凡事從自己作起。要知道「施比受更有福」,凡事能多為別人想一想,多關愛別人,我想這樣的生命會更美好。

人對人生有自由選擇權

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家們預言,二十一世紀時,電腦及機器人將取代人類完成大部分的工作。只要你在電腦中植入你所需服務種類的晶片,那麼,機器人就能為你服務。譬如幫你捶背、倒茶水……等等很多的服務項目,這樣的進步帶給人類很多的方便。但相對的,科學家憂心的是人際關係會越來越淡薄。這樣發展下去人類的處境十分危險:不用人類彼此毀滅,只要用機器人來替代別人,甚至替代真正的父母、妻子、兒女,人類就會自然消滅。
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回人性的尊嚴,找出人之異於機器人的地方。其中之一便是:機器人是依靠輸入的指令行事的,而人類的感情是自發的、有創造性的。更重要的是,人有自由意志,也就是有自由的選擇權。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似乎沒有自由的選擇權及寬廣的人生觀;選來選去不是這個學校就是那個學校,要不然就是選名或選利,只知在名利當中鑽營。其實人生有更多的選擇,但是,你要先有這個智慧去瞭解人生到底有哪些選擇,然後才能發揮。

我常覺得人對自己最不瞭解。我們平常買一部錄影機或電視,都會有一份說明書,說明它的各種功能;但人自從呱呱落地之後,父母親卻沒有附給我們一張人生的說明書。所以,我們要自己懂得規畫。要知道,人生的領域是很寬廣、深遠的,就像現代的錄放影機一樣,不只有錄影和放影兩種功用而已。我們人生還有很多的生命潛能都沒去開發。
就以人類的頭腦來講,科學家說一個用腦再多的人,頂多用掉百分之五而已,可見還有很多沒用到。再以人的壽命長度來講,大致分生、老、病、死四階段;這四階段其實是人生的四個樂章,在生命樂章中充滿很多的旋律與變化。我想,人生除了生、老、病、死之外,應該還有其他值得追尋的吧!

生命的「過程」與「目的」

我常以下面這個例子與大家分享:我剛回國時在中原理工學院教書。有次上「人生哲學」時,下課前我問學生「人為什麼活著?」其中有位學生答得很快,他說:「人活著就是為了要吃午飯。」當時我楞了一下,還來不及會意他就跑遠了。
很不巧的,那天中午我又在餐廳遇見那個學生,他正很滿足地在享受他的湯。我便走到他身邊,有點不客氣地問他:「你說活下去是為了吃午飯,那麼,現在午飯吃飽了,是不是就要死了?」想不到那學生很機伶,他馬上回答我說:「不!不!老師,我還想活下去,我還要吃晚飯呢!」我當時真的被這個學生弄得啞口無言,心中更不是滋味。可是事後想想,他這樣講好像也沒有錯,可是總覺得這位學生有某些觀念不正確,但又不知道如何糾正他。

整個晚上為了尋找這問題的答案,弄得我失眠了。我想既然睡不著,乾脆起來放唱片聽音樂。我邊聽音樂邊看唱片轉動,突然我悟到,原來這位學生並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問的是「為什麼」活下去,而這位學生回答的是「如何」活下去;「如何」只是過程,「為什麼」才是目標。這情況就好像我放唱片一樣,唱片轉動是過程,音樂才是目的。同樣的道理,人每天吃飯睡覺只是一種過程,活得有意義才是目的。

人到某一年齡身心日益成熟之後,對人生的定義會不一樣,慢慢地你會發現,我們不僅要讓生命的輪軸轉動,同時也要讓生命放出音樂,這時你心靈的層次才會逐漸提昇。

生命的「暫時」與「永恆」

耶穌說:「眼前所見的一切都是暫時的,唯有看不見的才是永恆的。」確實如此,任何看得見的東西都是暫時的,包括你、我的肉體生命、財富、聲望……等等都是暫時的。但是,人生除了這些看得見的、暫時的之外,還有一層看不見的生命意義,它是永恆的。譬如我們可以作一些好事,說一些好話,或發表一首好音樂,像貝多芬的音樂一直流傳至今,而且歷久彌新;或是發表一部好作品,我們可以透過作家作品與之談心;甚至一個小小的微笑,都能讓別人內心感到溫暖。

我相信,人生除了一些具體有形的、暫時的之外,還有另一層次的生命,那就是「心」與「靈」;這是看不見的,但卻是永恆的。一個人的愛心、信心都是永久的,文天祥所講的「天地有正氣」的正氣也是永久的,但這正氣每個人的表現不同。他在〈正氣歌〉中寫著:「在齊太史簡,在秦張良椎,在晉董狐筆,在漢蘇武節,為顏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嚴常山舌……」等等這些古人都是忠義之士,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都是看不見的正氣。在《聖經》中也有同樣的故事,保羅說:「很多人是為一
個信心而死」,這些人雖死了,但是為信心作了很美好的見證。

世界上有一些美好的事,譬如信、望、愛、正氣、真、善、美……等等很多。這些我們不可能通通擁有,但是我們可以偶爾追尋到一些真、追尋到一些善、追尋到一些美,可以偶爾表現出一些真、善、美,這樣就夠了,最起碼讓人還感受到這世界上確有真、善、美存在。如果每個人都放棄不去追尋一些真、善、美的東西;如果貝多芬從來不寫音樂,畫家從來不畫
圖,耶穌從來不講博愛,那麼,這世界一定很消極。

我們為什麼到現在還活在這世界上?因為我們多少感受到在這世界上還可以追尋到一些真、一些善、一些美。雖然,即使在我們最親愛的人身上,你也不可能永遠看到真、善、美,說不定有時你還會感到洩氣;但是,當你偶爾聽一曲動人的音樂,或看到一件美好的善行,你會感覺到這世界上好像還有一個靈性存在。我想,這種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去追尋的人生,而不是一天到晚想如何與人鬥、與人爭。

心靈改革必須先從自身作起

在二十世紀的今天,無論在經濟、科技……等各方面都蓬勃發展,唯有一點還是很落後,就是人類還都一直在鬥爭。如果再這樣繼續鬥爭下去,到了二十一世紀恐怕會再來一次世界大戰,那時人類將會被消滅殆盡,整個文明會被摧毀,如愛因斯坦所預言的,「第四次世界大戰」便只有丟擲石塊。我想我們現在已經別無選擇,絕對不能再鬥爭下去了,人類只有彼此相愛、彼此包容,世界才會和平。

李總統所講的心靈改革確實很好,但他好像只找出病因,而沒有治療的方法。因為心靈改革是個人行為,不是群體行動。心靈改革必須先從自身作起,而不是一開始就談「治國、平天下」。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我們要先能通達事理,然後才有辦法修養身心,身心皆成熟了,最後才「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有很多人口口聲聲講「治國、平天下」,或演講一些人生哲理給人聽,可是自己卻家庭失和。

反過來說,我覺得人不該把自己神化了,聽眾或讀者也不該將喜歡的作家或演說者偶像化。要知道,人是有極限的,不是絕對完美的。我們只能說,他把他覺得美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介紹給大家,這本身是好的;但並不表示他絕對不會犯錯,這中間的差別是不可以混淆的。

生命的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覺得,人生還是很美好的,我們應該把人生的美好展現出來,留傳給我們的子孫。對於社會黑暗醜惡的一面,我們不應大肆渲染。一個人假如喜歡挖人隱私,或喜歡把社會的黑暗面揭開來,那麼,這個人一定生活在黑暗中。反過來,假如你一直宣揚人生光明面,那麼,你會一直朝著人生光明面去尋找,你的人生便會越來越美好。所以,我覺得我們未來的人生觀如何,選擇權還是在自己。

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有一位少年人抓到一隻小鳥,他手握這隻小鳥跑到村莊中長者面前問道:「老先生!人家都說你是村中最聰明的人,那麼,我請問你,握在我手中的這隻小鳥是死的?還是活的?」老先生當然知道小子心中耍詐,假使他說這隻小鳥是活的,這小子一定會偷偷地把小鳥捏死;假如他說這隻小鳥是死的,這小子一定會放走給他看。所以,老先生回答道:「這小鳥是死是活,決定權在你、不在我。你要牠活,牠就活;你要牠死,牠就死。」

同樣地,父母親生下我們之後,儘管有再好的環境、人們花很多心思在我們身上,可是選擇權還是在你自己。你要選擇生或選擇死、選擇善或選擇惡、選擇美或選擇醜、選擇真或選擇假,都是一念之間。任何宗教都是教人選擇更美好的一面,如耶穌所說:「我來了是要教人得生命,而且是得更豐盛的生命。」

想得到豐盛的生命,首先要有好的人生觀。宗教在這方面給人的啟示很多。《聖經》上說:「上帝用泥土造人,然後吹口氣在泥人身上,這泥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這幾個字看似簡單,其實意義是很深奧的。我們常說人是萬物之靈是有依據的,人類不僅有身體而且有靈。如基督徒在告別式中常說:「塵歸塵,土歸土,靈歸給創造的上帝。」

人之異於禽獸者,就是因為人類還有個「靈」,我們一定要把這靈性活出來、彰顯出來。但是彰顯靈性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在學校中老師也沒教這一套,這點必須各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只要你能在每件事上去尋找及表現出一點真、一點善、一點美,那麼,你會發現這人生其實是很豐盛的、是值得活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傳說中的jimmy@guest
Re: 豐盛的生命
2008/09/05 12:55
去過教會...曾被他們的愛跟親和感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