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32.王粲〈登樓賦〉析譯★ 葉慶賢編輯
2009/10/25 04:17:00瀏覽64288|回應1|推薦9

王粲〈登樓賦〉演義 2012/6/7   

 

王粲畫像

 

原文: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

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尼父之在陳兮,有歸與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

 

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唯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

主旨:作者王粲,於董卓敗後,因西京陷入群雄割據更迭的混亂而南避,流寓荊州,失意落拓,因登當陽城樓,覽風物之美,而感懷身世不遇、思念故鄉乃作此文。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析:

首段:(起)登當陽城樓,美景盡收。無奈作客,徒增悵恨。

()首言斯樓之雄偉壯觀,可藉以銷憂。

()次言登樓所見之美景(景由心生,大地無不變的山河):左右美景/前後大觀/北西古勝/富庶風物。

()點出鄉土歸思的主旨:非吾故土,雖美不足留【感慨賢才落魄,流落異鄉,有心用世卻曲居下僚】。

二段:(承)痛陳人生際遇,彌增故土之思。由敘事而說理:「人情同於懷土」,不因「窮達而異心」。

()在時勢的混亂裡、在時光的流逝中,遷逝他鄉逾紀(12年),綿長久遠的思鄉愁緒難以承受。

()憑檻遙望,故鄉縹緲。山川阻隔,涕泗墜而弗禁。

()懷土是人之常情,不因窮達或聖賢凡愚而有別。

三段:(由轉而合)面對現實,百感交集(為全文重心)。

()日月快速消逝,懼時局紛擾,人生虛度。

()含蓄點出政治黑暗扼殺了文人的出路,並重抒自我的從政理想與治理長才。

()徬徨景色,心腸悽惻異常:此是幽獨心境的投射,憂傷之情的回應

()下樓賦歸,輾轉難寐。

析譯:

登上這座城樓向四方眺望(虛寫此樓之雄偉)啊!姑且利用閒暇來消除長期積累的愁憂(暗寄客旅之無奈)看這城樓所處的地位寬闊啊,實在明亮寬敞而且少有堪匹配的對手(泛說此樓之壯觀)【可藉以銷憂】。旁邊連接著清澈漳水的廣大水濱啊,側邊靠近彎曲沮水的狹長沙洲(敘左右之美景)。後頭據著高大而寬廣的陸地啊,前方面臨低溼而肥沃的流域(寫前後之大觀)。北邊直通陶朱公墳地的郊外,西邊和楚昭王的墓地相接(西北有古蹟名勝;景由心生,方位不必正確,自可想像其美。※方位當在城東)滿山遍野盡是鮮花、果實,田裡長滿了黍稷稻粱(風物富庶)【續言登樓所見之美景】。這兒景致實在優美但不是我的故鄉啊,則有什麼值得我駐足留連呢點出鄉土歸思的主旨:非吾故土,雖美不足留

遭逢亂世(從十七歲,獻帝初平四年起)而流離他鄉啊,到現在已超過十二年的漫長歲月了。滿腔的思慕、懷念只盼望著返鄉啊,有誰能承受得了這思鄉的愁緒在時勢的混亂裡、在時光的流逝中,遷逝他鄉逾紀(12年),綿長久遠的思鄉愁緒難以承受?靠著欄干的木板遠望啊(照應斯樓之顯敞),迎著北風打開衣襟(啟後面節候之慘象)。遼遠的平原用盡目力去看(明言故土縹緲),卻被遠處高而小的荊山山峰遮住視線(泛指故鄉之壅隔)。道路彎曲綿長又遙遠啊(極言陸路之盤旋悠長),河川既長且深(強調水路之長遠渡深)。悲痛故鄉的遠隔啊,禁不住淚水縱橫(總言流離之悲苦)。從前孔子陳國時經歷艱險啊,曾有「回去吧!回去吧!」的感嘆。鍾儀人獻給晉國囚)人囚禁於軍府,晉景公請他彈琴,仍不忘演奏楚國的音樂啊,越國莊舄楚國做大官,卻常懷念故土,吟唱越國的歌謠。懷念故土是人之常情啊,那裡會因為困厄不得志或顯達得意而改變呢!

想到時光快速地飛逝啊,等待太平治世大概不會那麼快到來【太平難至,懼時局持續紛擾,人生虛度】。希望王道平治天下啊(朝政安定),得以藉高位來施展長才。擔心自己像匏瓜般徒然地懸掛在架上啊(怕尸位如懸匏,有才而不被用),又害怕自己像已淘洗乾淨的水井卻不被人汲用(憂修正了己身,而仍不被重用。含蓄點出政治黑暗扼殺了文人的出路,並重抒自我的從政理想與治理長才。在城樓上緩步游息(休閒憩息)徘徊啊,不知不覺太陽忽然就要下山隱匿了(大地陰沈)。寒風蕭瑟地同時從四面吹來啊(人間倍覺淒冷),天色變得慘淡昏暗(穹蒼灰濛濛)。野獸倉惶四顧尋找同伴啊,鳥兒爭相鳴叫、振翅相應。原野一片靜寂不見人跡啊,只有遠行的人還在匆匆地趕路。心頭因悽涼悲痛而百感交集啊,情意悲傷憂苦而哀痛抑鬱【徬徨景色,心腸悽惻異常】。沿著樓梯慢慢走下樓啊(返回住處),悶氣交錯鬱積在胸中。到更深夜半時仍然無法睡去啊,心情惆悵思緒起伏不定,在床上翻轉不停,無法成眠【下樓賦歸,輾轉難寐】

仲宣樓在湖北襄樊襄陽城東南角城牆上。為紀念東漢末王粲作〈登樓賦〉

遠觀襄陽城樓

襄陽城 始築於西漢高帝六年


引起動機:

萬物莫不知重視根本,中華人文尤其安土重遷,對故鄉都有一份特殊深情,推而至於家園故國,總不忍輕言徙離,迫於時勢,總是心懷眷戀。《詩經.北風》一詩是感傷祖國政治紊亂,小人當道,乃偕同好友,決心遷離。然「行道遲遲,中心有違」,理智和感情的激烈抗爭,表現出偉大的深摯人性。

賦,是詩的體制之一,亦是介於詩於散文之間的文體。《文心雕龍.詮賦》:「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擒文,體物寫志(體摹物象,抒寫情志)也。……傳云:登高能賦,可為大夫。」劉向云:明不歌而頌(不合樂譜而,歌唱而出諸口語以朗誦)。班固稱:古詩之流也。要言之,賦是:華采繁盛,文體擴展,主文譎諫,曲合諷義之長篇朗誦詩。它淵源於《詩經》,拓展於辭,兩漢以降,始確立文學地位。賦的內涵與結構,迅速擴及多面。溯自荀子,下至王粲,各具勝場。由西漢三國,賦已大變,「體物」漸少,「寫志」愈多。〈王粲.登樓賦〉是一篇沈痛悽惋的抒情文。

 

作者:王粲的生平經歷、飽學、才華

《三國志.王粲傳》云:「王粲仲宣山陽高平人。父為大將軍何進長史。名公之冑,欲與為婚,見其二子使擇焉。弗許。以疾免,卒於家。」王粲生於靈帝熹平六年,祖籍山東鄒縣,自幼生活於洛陽何進董卓入京,謀誅十常侍,不幸計洩為宦豎所殺。董卓又盡屠宦官,專橫殘暴,朝政崩潰,遂挾獻帝遷都長安。「獻帝西遷,長安。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劉表。貌寢而體弱,不甚重也。」則十七歲前已備歷艱辛,之後依劉卒於建安十三年;荊州羈留約十五年。遭紛濁遷逝即從十七歲獻帝初平四年起。

一、因蔡邕之知遇揚譽,王粲一日之間名滿長安王粲本傳:「獻帝西遷,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座。聞在門,倒屣迎之。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座皆驚!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強記默識,善屬文:「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闇誦乎?曰:能,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觀人圍棋局壞,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較,不誤一道。其強記默識如此!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二、因長安擾亂,前往荊州依附與家有同鄉之誼、師生關係的劉表,卻因劉表「以貌取人」,故不得志。「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表以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裴松之注:「劉表山陽高平人,年十七從王暢王粲祖父)受學,時為荊州刺史,同里世交,故往依之。」

三、十六年後,因劉表卒,王粲勸劉琮歸順曹操,始獲重用,後連拜高位。

卒,勸表子,令歸太祖。太祖辟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太祖置酒漢濱,奉觴賀曰:『方今袁紹河北,仗大眾,志兼天下,然好賢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儁傑也;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傑而用之,以橫行天下;及平,引其賢儁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風而願治,文武並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後遷軍謀祭酒。國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識,問無不對。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恆典之。」

杜甫〈地隅〉

江漢山重阻,風雲地一隅。年年非故物,處處是窮途。

喪亂公子,悲涼大夫(指王粲地流落荊州)。平生心已折,行路日荒蕪。

杜甫筆下的王粲意象是深遠凝重的,王粲的南渡是出於家國之變,不僅有飄零之苦,更有去國之哀;王粲非僅是「不遇」而已,甚且無處尋覓「知音」,因此成為心靈與肉體旅程上雙重意義的「天涯孤客」。杜甫之「用典」已非技巧層次,王粲的身形、處地、心境,如同漂泊迷離的虛影,透過詩的引渡與作家重合,進而形成作家自我書寫的「隱喻」,映射出古今虛實交錯與歷史縱橫的深度。從一個「典故」開創出這般豐厚的詩境,惟賴一個受苦的靈魂與敏銳的心,杜甫詩之被譽為「詩史」,正來自於這般功力。

寫作背景:

王粲一生反映動亂時代文學家的蒼涼遭遇。尤其天道忌盈,造物者大都福忌才,上代四世三公,論身份真是名門公子,先天稟賦才識又高,如處盛世必享富貴榮華。齠齔在似無人知。遷徙長安始露頭角,蔡邕揚譽使之一夜名滿,可恨董卓殘賊天良,逆亂倫常。年未弱冠,南入荊州欲用於世,可惜劉表無知人之明,抑鬱逾紀以終,深自感傷。

古人說「登高作賦」,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三國後即入六朝,巧文麗詞遂成文學主流。〈登樓賦〉一文已極盡駢體巧麗,王粲傳世之賦篇以此文為代表,蓋有由矣。

真是曠世奇才,落實於「賦」的寫作,自為一流高手。輯之賦作約計二十篇,緻密而精美,間或有不全者。而後世最為傳誦的則是〈登樓賦〉。因為這是抒情寫志最深刻感人的名篇。謝靈運謂其「遭亂流寓,自傷情多。」董卓挾持獻帝西遷,王粲隨之轉徙長安。但國家政局並不穩,內戰益烈,民不聊生。目睹國事無可為,遂南向再遷,投靠劉表王粲有〈七哀詩〉,歷數國家亂象,生民痛苦,轉徙流離、苟全無奈!淒婉哀傷,可為〈登樓賦〉之序言。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3434956

 回應文章

強哥
2013/10/07 03:49
最後一段應該是「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吧?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m100227459) 於 2015-11-13 02:41 回覆:
強哥,多謝您的提醒,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