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5 05:15:51瀏覽29714|回應1|推薦6 | ||||||||||||||||||||||||||||||||||||||||||||||||||||||||||||||||||||||||||||||||||||||||||||||||||||||||||||||||||||||||||||||||||||||||||||||||||||||||||||||||||||||||||||||||||||||||||||||||||||||||||||||||||||||||||
蘇軾〈赤壁賦〉演義 2014/9/2新編 連結:〈赤壁賦〉學習評量資料 蘇東坡像(元朝 趙孟頫 繪) 蘇軾所書〈前赤壁賦〉素箋墨跡卷真跡,23.9 × 258 cm,字共六十六行。前段五行三十六字原是殘破的,由明代吳門書家文徵明補書至「誦明月之詩」止。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前赤壁賦》筆畫渾厚、墨色厚重;字形寬綽傾於扁平、有些向右出鋒的長筆畫不甚舒展,此為蘇軾低執筆、貼近桌面緩慢運筆所形成的視覺造型 文徵明很喜歡〈赤壁賦〉,曾臨池書寫過多次,存於世的版本頗多。其中一版本,書於明嘉靖三十五(1556)年,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他當時年已87,字體依然蒼勁有力,秀麗得近乎完美,「絕美」之譽非虛。文徵明於九十離世。 明代吳門書家文徵明畫像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主旨(思想主題):體現作者心胸曠達、超然物外,了然於萬物興衰消長、宇宙循環變化之理,而知所以自處之道,是以雖身處在貶謫之中,卻能自得其樂。 作者遭貶謫黃州,和友人月夜泛舟同遊黃岡赤壁,以託古抒情手法,透過主客對話,寫出面對山水、緬懷歷史的人生感觸,表達矛盾痛苦又曠達開朗的複雜心情;闡發天地萬物生命變與常之理,以適情順物,俯仰自得。 析譯:在壬戌年秋天(神宗元豐5年,西元1082,軾年47),七月十六日晚上(《尚書‧召誥》:「惟二月既望。」),蘇子和客人們一起乘著船兒在赤壁之下泛舟遊賞。清涼的風緩緩吹拂著,江面平靜無波。我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儀禮‧士昏禮》:「酌玄酒三屬於尊」),朗誦《詩經‧月出》之詩(詩經‧月出篇,是男子思慕女子的愛情詩),吟唱「窈窕」章(陳地靠楚,有楚辭風味。美人香草,常比政治上美人──理想的賢君宋神宗)。不久,月亮從東邊山頭上昇起,緩步移動於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若用現代天文學的知識來說,七月既望,月亮實際上是徘徊于飛馬座(室宿)與仙女座(壁宿)之間,而不是徘徊於摩羯座(牛宿)與人馬座(斗宿)之間。〈赤壁賦〉所記載星象與星空位置出入太大,可能作者只是信手拈來,藉以描寫星月交輝的夜空景象而已,並未深察天象之實)。白濛濛的霧氣瀰漫著江面,水面的月光和天上月光連接成一片(水天一色,已分辨不清何者為天,何者為水了)。任憑像一束蘆葦般輕盈的小船(《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一葦,一束葦草。杭,渡水,通「航」】。」)自由飄流,渡越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我感到天地曠遠無邊,有如凌空駕風而行(《莊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此太空旅行之濫觴也),不知道將停留到何處;身體覺得輕飄飄的,就像要脫離塵世,超然獨立,似乎自己也長出翅膀,變成飛昇仙界的神仙了(《抱朴子‧對俗》:「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因山川風月之助,致有羽化登仙之感。) 在這樣的夜色和氣氛下,大家盡情地喝著酒,快樂極了,隨後便敲擊船舷高聲地唱起歌來(由酒激發真情,樂甚而歌,外樂而內哀,寓意於歌詞,詞假而意真,內心似曠達而實徬徨)。歌詞是:「搖著桂木製成的棹啊還有蘭木所製的槳(隱喻本身才智高。划船工具,長的曰棹,短的曰楫,大的曰櫓,小的曰槳,曲的曰橈)!打著水中的月影啊逆流航行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隱喻奮力邁向昇平之路)!我的情懷啊悠遠飄忽迷茫(意謂愛國有心、報國無由)!遙望心中目的美人啊她卻在那天際遙遠的另一邊!(意指貶斥黃州,遠離君側)」(吳闓生曰:「此歌乃懷望闕廷之意,情緻緬邈,神韻悠揚,楚騷之嗣響也。」)客人中有一位會吹奏洞簫的(客不只一位,其中一位善吹蕭者,乃楊世昌,字子京,即綿竹道士。東坡〈次孔毅父韻詩〉:「不如西州楊道士,萬里隨身只兩膝。沿流不惡沂亦佳,一葉扁舟任飄忽。夜來飢腸如轉雷,旅愁非酒不可開。楊生自言識音律,洞簫入手清且哀。」世昌不但喜吹洞簫,且解音律,猶效觀世音之清高慈悲),依著歌聲和奏著,簫聲嗚嗚低沈,沈鬱悲涼(簫聲轉愁,似有意在給蘇軾之報國熱忱潑撒冰水;預伏蘇子之問,產生波瀾),像是在怨恨、又像是在思慕,像是在哭泣、又像是在傾訴,餘音柔細悠長,有如一縷柔絲般連綿不斷地在耳畔繚繞(不絕於耳),能使潛藏在深谷中的蛟龍起舞,讓棲身於孤舟上的寡婦因感傷身世而悲泣。(舞、泣,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主人蘇軾的思想狀態:盼神宗早日召他回朝廷,脫離貶地,獲得自由。思想以入世的儒家為主。而客人的思維是:你盼「美人」,思英雄,仍想一展長才,開創事業,入世之心思頗強,尚未看破人世!於是先用清哀的洞簫打斷蘇軾的思路。) (簫聲吹奏得如此沉鬱悲涼,竟使先前歡愉的氣氛完全改變了。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辭賦的通體是藉主客問答成文,「主」、「客」實為一體,此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之一)我不禁憂傷而神色頓時改變,於是整理衣襟,挺直腰桿端坐著,很嚴肅地問客人(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此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之二)說:「好端端的為什麼您吹奏的簫聲會如此地悲涼呢?」(主人心境情態:由喜樂變憂愁;由疏放變嚴肅;由明達變迷惘。) 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光稀微,所有的鳥類飛向明亮的南天』這不是曹孟德〈短歌行〉裡的詩句嗎(曹操四言古詩〈短歌行〉析譯。由月,想到曹操之詩:曹操想建功立業,實現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時,曾賦〈短歌行〉,慨然以天下歸心自許)?從這裡向西眺是夏口,向東看是武昌;這兒山水纏綿環繞,草木蒼翠茂盛,(今夜遊玩的地方)這不就是當年曹操被周瑜(《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西元198年)建安三年,瑜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所圍困的地方嗎(由山水草木依舊,而想到歷史上赤壁之戰的英雄早已化為塵土,遑論我輩。當年曹軍橫掃而南,何其威武;赤壁鏖兵,雄心壯志轉眼成空)?當初那曹操攻破荊州,佔領江陵,順著江水揮軍東下之時,戰艦的船頭銜接著船尾,綿延了千里之遠,軍隊的旗幟遮蔽了整個天空,他豪情萬丈地面對大江酌酒暢飲,橫舉長矛跨坐在馬鞍上與敵人作戰,尚有餘裕從容賦詩言志(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云:「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的確無愧是一代的英雄啊,可是如今他又存在那裡呢(初下江南,亦曾豪情英發;歷史無情,而今皆往)?更何況我和您,(以現實人生而言,都只是凡夫俗子,為了生活不得不妥協屈就)在江邊小州上捕漁拾柴,與魚蝦麋鹿作伴為友;無事時,便相約駕著一艘小船遨遊江湖,彼此高舉起葫蘆做成的酒器來勸飲尋歡(出處進退,雖當下可安),生命短暫得像蜉蝣寄居在天地間,渺小得有如汪洋大海中的一粒小米粟(但人生飄然若寄,修短隨造化安排,個體之生命渺小,充滿著無力感)。哀嘆吾人生命的短暫倉促,反而羨慕滔滔長江是那樣的無窮無盡,真希望渴望拉著飛昇仙人一起遨遊太空,伴著明月永世長存;但我深知這個願望是無法立即實現的,所以只好無奈地把這份悲情,藉著簫聲的餘音播放在悲涼的秋風中。」(客人是位道士,但仍深知幻想「挾仙、抱月」,乃荒誕不經之事,焉能不悲?乃託簫聲秋風以抒發悲傷之情。賦乃借主客之問答以成文,因此,說穿了,客人的這些感慨都不過是蘇軾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抒發感慨罷了。) 蘇先生對客人說:「先生啊!您對流水與明月應該有相當的認知吧?(客字暗示一般眾生。迷則眾生,覺悟則成佛矣)這世間一切事物的流逝和改變,乍看之下就像那江水般不停地消逝不復返,可是這只不過是表象上的錯覺而已,它的本質是從未曾消逝或改變的(江水看似不停地奔向大海消逝,這是表象在「變」。其實流向大海的水仍有相當的數量會蒸發回歸山林中的水源地,然後再流向大海。如此反覆循環,大地上的水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這是本質「不變」。「我」由少壯到老死,這是表象在「變」,但新的一代又繼續出世,代代傳承,人人都是「我」,「我」永遠存在,這是本質「不變」);世間事物的盈虛消長變化,乍看之下就像那有時圓滿、有時虧蝕的月亮一樣,可是那也不過是表象上的錯覺罷了,事物的本質其實是從不曾有所增減改變的啊!(對人間世的一切價值判斷,亦可做如是觀,像成敗、得失、是非、真假、善惡、美醜、貴賤、貧富、大小、長短……等都是假象,是世俗強加上去的價值判斷,事物本身並沒有這些東西存在,若看清此點便能達觀,不受世俗擺佈。)(以水與月為喻,說明盛衰興亡事雖萬變,而有不變者在。萬物的現象固然變化無常,但其本體是恆久不變的。東坡深解佛理,胸次浩闊,故於塵世一切幾無沾滯。藉江水與明月的不增不減,開示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所以,如果只從「從有所變化」的一面來看世間萬物,天地萬物之壽命也只不過是一眨眼的時間而已(另一說:那麼天地間的事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之中);但若從「不變」的一面來看的話,天地萬物與我們人一樣都是永恆無盡的啊!如此又有什麼值得羨慕呢?(「物我無盡」的思想是源自《莊子‧秋水篇》的「萬物一齊」。)況且,天地之間,萬物都各自擁有他們所該享有的(如壽命長短、福祿多寡……。另一說:萬物各有其主人、主宰者),如果命中註定非我所該有的,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須求取(有求皆苦,無欲則剛,知足才會幸福快樂);只有那江上和山林間的清風的明月,耳朵聽到了便成了音樂,眼睛瞧見了便成了美景(錯綜語法。清風明月在聽覺與視覺上,可以給我們帶來莫大的享受,有天遠地寬、心胸開朗和大徹大悟的精神境界),取用它既無人會干涉禁止,享用它也不愁匱乏,這正是造物者(《莊子‧大宗師》 注:「造化萬物,故曰造物。」)賜給我們的無窮盡寶藏,也是我和你可以一起享受的啊!」(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要及時活在當下,珍惜你目前擁有的,這就是人生的價值,不需要說得太遠。「風月可樂」的思想是出自《莊子‧大宗師》的「坐忘」。《莊子‧天下篇》:「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由是觀之,蘇軾在此段賦中心境的描述,無疑是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天地之大美存在於大自然中;心胸曠達、超然物外,可當下領略清風明月之美、隨遇而安。主人蘇軾了然於萬物興衰消長、宇宙循環變化之理,而知所以自處之道,是以雖在貶謫之中而能自得其樂) 客人聽罷,便開懷地笑了,於是我們洗淨酒杯重新斟酒對飲,直到菜肴果品都一啖而盡,杯子盤子也都零落散亂了(《史記‧滑稽列傳》:淳于髡曰:「履舄交錯,杯盤狼藉。」)相互任意地橫躺豎臥,在小船中睡著了,醺醺然間,也不知東方的天際竟已經露出陽光了。(客人又由悲轉喜,不哀不羨,任宇宙之變;此心亦淡泊寧靜、無所牽累,故一臥而不知東方之既白。如此結束真是大妙,若有半點清醒,則不易收尾)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析: ◆文章的情感脈絡,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奮鬥的縮影。 首段:寫蘇子的樂,由景而生樂情; 點明時間、人物、地點、天候、景色與心情。寫在皎潔秋月下與客人暢遊赤壁,有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之感, 二段:寫蘇子樂甚而歌、樂極而生悲 (一)由酒激發真情,外樂而內哀,寓意於歌詞,詞假而意真,內心似曠達而實徬徨; 以主人之歌唱,暗抒作者雖遭貶謫,寄情山水之餘,仍不忘關心家國。 (二)悲緣自沉鬱悲涼簫聲的吹奏引起,使先前歡愉氣氛徹底改變: 客人吹簫以和,簫聲嗚嗚然,似在給蘇軾潑冰水,為他的報國熱情降溫;預伏蘇子之問,產生波瀾。 ★主人蘇軾的思想狀態:盼神宗早日召他回朝廷,脫離貶地,獲得自由。思想以入世的儒家為主。而客人的思維是:你盼「美人」,思英雄,仍想一展長才,開創事業,入世之心思頗強,尚未看破人世!於是先用清哀的洞簫打斷蘇軾的思路。 三段:寫主人發問:簫聲何以嗚嗚然?(此是前後轉折的關鍵。)藉主客問答成文,是辭賦的通體,「主」、「客」實為一體,。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此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之一。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此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之二。 四段:寫客訴悲情:來自人生失意的悲情。 就山川風月發端,藉「客曰」,肯定世事之「變」;因人生如寄,故託簫聲秋風以抒其悲之故,大談其悲觀哲學。洞簫客引用赤壁之戰梟雄曹操之典故弔古傷今,感慨人生的短暫與渺小。 (一)以曹操之盛衰起伏言:雄心壯志、功業轉眼成陳跡,英雄美人如曹孟德尚且難免一死。 (二)以現實人生言:出處進退,雖當下可安;而飄然若寄,修短隨化;幻想「挾仙、抱月」,道士其實也深知乃荒誕不經之事,焉能不悲?乃託簫聲秋風以抒發其悲傷之情。 ★賦乃借主客之問答以成文,因此,說穿了,這些感慨都不過是蘇軾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抒發感慨罷了。 五段:寫主人議論,由悲而生理:講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態度。表現出作者豁達的情懷,與洞簫客的多愁善感形成強烈對比。 ★「客」字亦暗示一般眾生:迷則眾生,覺悟則成佛矣。 (一) 以水、月為喻,闡述自然界的變與不變,與人生的恆常與無常之理:歷史盛衰興亡事雖萬變,而有不變者在;萬物的現象固然變化無常,但其本體是恆久不變的。東坡深解佛理,胸次浩闊,故於塵世一切幾無沾滯。藉江水與明月的不增不減,開示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1.生命的流逝改變,乍看就像那一去不復返的江水,可是這只不過是表象上的錯覺而已,它的本體是從來未曾消逝或改變的:流向大海的水仍有相當的數量會蒸發回歸山林中的水源地,然後再流向大海。如此反覆循環,大地上的水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這是本體「不變」。「我」由少壯到老死,這是表象在「變」,但新的一代又繼續出世,代代傳承,人人都是「我」,「我」永遠存在,這是本體「不變」。 2.人間事物的盈虛消長,乍看就像那有時圓滿、有時虧蝕的月亮一樣,可是那也不過是表象上的錯覺罷了,事物的本質是始終沒有因此而增減改變的:對人間世的一切價值判斷,亦可做如是觀,像成敗、得失、是非、毀譽、真假、善惡、美醜、貴賤、貧富、大小、長短……等都是假象,是世俗強加上去的價值判斷,事物本身並沒有這些東西存在,若看清此點便能達觀,不受世俗擺佈。 (二) 說明不必羨之理由: 1.從「變」的立場來看:天地萬物之壽命也只不過是一眨眼的時間而已; 2.從「不變」的立場看:天地萬物與我們都是永恆無盡的──「物我無盡」的思想是源自《莊子‧秋水篇》的「萬物一齊」。 3.萬物都各自擁有他們所該享有的:有求皆苦,無欲則剛,知足才會幸福快樂。 4.天地之大美存在於大自然中;心胸曠達、超然物外,可當下領略清風明月之美、隨遇而安。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要及時活在當下,珍惜目前所擁有的,這就是人生的價值,不需要說得太遠──「風月可樂」的思想是出自《莊子‧大宗師》的「坐忘」。由是觀之,蘇軾在此段賦中心境的描述,無疑是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天地之大美存在於大自然中;心胸曠達、超然物外,可當下領略清風明月之美、隨遇而安。 ★主人蘇軾了然於萬物興衰消長、宇宙循環變化之理,而知所以自處之道,是以雖在貶謫之中而能自得其樂。這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能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六段:豁達胸襟的展示:以客人欣喜領悟,賓主盡歡作結。 因忘情塵世的灑脫而杯盤狼藉,相與枕藉。 《詩經‧陳風.月出篇》 原詩: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主旨:描述男子思慕女子的愛情詩。 語譯:月兒出來是如此皎潔,我思念的美人是多麼美麗啊!她的舉止舒緩,儀態嫻雅,見不到面,使我內心憂愁悲苦。 月兒出來白得像銀,我思念的美人是多麼光彩奪目啊!她的姿態從容悠閒,見不到面,使我內心憂愁無窮盡。 月兒出來照耀四方,我思念的美人是多麼顯眼明亮啊!她的姿態是如此美好,見不到面,使我內心憂愁發狂。 月出紀實: 大月亮編號Moon#20130624 瓊樓玉宇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影音連繫: 絲國正作品集(五)1981年月出 (取自詩經) 鄭雅麗演唱 絲國正鋼琴 曹操〈短歌行〉 詩意圖: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船棹:划水使船前進工具,長的曰棹,短的曰楫,大的曰櫓,小的曰槳,曲的曰橈 旌旗蔽空 江渚之上 漁樵於江渚之上 麋鹿↑↓ 挪威-麋鹿 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動物-駝鹿(Alces alces),在北美洲被稱作Moose,在歐洲則名為elk 匏,瓠也。開以盛酒,故曰匏樽。《周禮》注云:取甘匏割去柢,為樽而酌之。東坡云:「舉匏樽以相屬。」今田家用此,皆其遺制 蜉蝣群聚在枯葉下棲息 蜉蝣 正在蜕皮的蜉蝣 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天地之大美↑↓ 〈赤壁賦〉藝術特色和思想內涵: 一、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蘊涵著人生哲理的境界。 二、形象優美、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描寫蕭聲的幽咽哀婉:「其聲鳴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將抽像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三、以文為賦(散文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詩的特質和情韻,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與賦的講究整齊對仗不同,它的書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平白如話;以下直至文末,都押韻,就使本文特別易於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四、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五、將〈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作比較,大致有四同、三異: 都是吟詠赤壁夜景,都聯想三國英雄的豪邁,都與他們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暫之歎。詞寫壯美之景,文寫靜美之景;詞寫成功的英雄,文寫失敗的英雄;詞僅限於「江月永恆,人生如夢」的浩歎,而文有「物與我皆無盡」的超越,更達觀、樂觀。但兩者傳遞的信息是一樣的──是非成敗轉頭空,只有大江永恆,江月永恆,自然永恆。 蘇軾「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思想是建在神宗確實愛惜且想起用他的基礎上的,但北宋晚期的政局熱衷於派系傾軋,使「美人」無法施恩於貶臣。真正的豪傑人才當是「雖無文王猶興的」。縱觀蘇軾一生,他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所必備的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能在仕途失意、人生進入低谷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遊赤壁圖軸:蘇軾在中年被貶謫湖北黃州後,曾兩次遊黃州附近的赤壁,借物詠懷,前後作兩篇〈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一首,均成千古絕唱。蘇軾遊赤壁的故事也成爲後世書畫和工藝品中常用的題材。 一、金武元直赤壁夜遊圖:金代中國古畫,文物原屬故宮舊藏,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無作者款印,後紙有金代趙秉文大行書和蘇軾赤壁詞一闋前隔水有明鑒藏家項元汴題簽「北宋朱銳畫赤壁圖、趙閑閑追和坡仙詞真跡,李天籟珍秘」,畫心右下方有項氏「譏」字編號,引首孫恭篆「赤壁遺言」四大字,此卷有項元汴諸鑒藏印及清乾隆內府諸璽。《石渠寶笈·續編》等書著錄.。此圖經項元汴題簽後,一直被當作北宋朱銳畫。審其畫法,不類朱銳,頗近南宋院體風格。近人馬衡據金元好問《遺山集》中《題趙秉文〈赤壁詞〉後》一文的句末「《赤壁圖》,武元直所畫」,考定此圖實爲金代武元直作。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二、顧繡遊赤壁圖軸:明代顧繡精品。畫繡結合,以多種針法繡出一幅舟行江上、遊覽赤壁的景觀,奇松倒生,山峰險峻。船上老者賞景,童子煮茗,舟子操舵,神態各異。 三、刺繡赤壁夜遊圖軸,清乾隆,縱186cm,橫46cm。此圖以五彩絲線,運用套針、接針、滾針和斜纏針等針法,並輔以石藍、石綠和赭石等顔料皴擦點染,描繪出蘇轼與友人夜色下泛舟赤壁之景。畫面月色朦胧,峭峰壁立,蒼松虬曲,波水浩蕩,蘇轼與友人佛印、黃庭堅于小舟中坐觀江山勝景,縱論千古,感時序之易逝,人生之虛幻。畫面上方墨書:忽過黃泥坂,舉杯邀二客。有鶴從天來,東方雲既白。署款「喬之文」,朱線繡「喬之文」印。 金武元直赤壁夜遊圖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顧繡遊赤壁圖軸:明代顧繡精品 刺繡赤壁夜遊圖軸,清乾隆 蘇轼與友人佛印、黃庭堅于小舟中坐觀江山勝景,縱論千古 赤壁泛舟 文征明繪 赤壁泛舟圖 李子牧 2012年作 赤壁夜遊 赤壁泛舟( 姑蘇晚報) 赤壁泛舟圖 扇面 紙本 赤壁泛舟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赤壁泛舟圖 王重興書畫精品 赤壁泛舟圖 清中期 竹棋缽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赤壁之戰位址地圖 三國形勢與赤壁位址地圖 湖北咸寧市赤壁市赤壁之戰遺址古戰場→三國周郎赤壁:位於赤壁市西北40公里處長江中游南岸 今日赤壁市地圖 周郎赤壁和東坡赤壁相對位址 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公園路東坡赤壁(南門) 引言:赤壁是一個地名,在現代,是指1998年改名為赤壁市的原湖北省蒲圻市(圻:音ㄑˊㄧ )。而歷史上,赤壁出名的原因則是發生於西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以及大文豪蘇軾以赤壁為題的著名詞賦。宋代的黃州,即今天湖北黃岡。其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鼻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牆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黃州城外長江岸邊有赤鼻磯勝景,蘇軾聽人說是周瑜破曹軍的古戰場,曾於元豐5年(1082)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夜兩次邀請友人泛舟暢遊,寫下了這首詞和前、後〈赤壁賦〉。 Google衛星地圖連結 赤壁: 一、名稱溯源:相傳漢高祖劉邦是赤帝之子下凡,他斬蛇起義定下漢朝四百年基業,雖是沿襲秦制,卻在地名命名上自有一套規矩。當時這個規矩就是以陰陽五行、二十八宿定方位。以「赤」色爲上乘。漢高祖六年治沙羨縣,縣令梅赤就著手調查境內山川河流,發現許多無名地名,於是就按朝廷旨意命一批地名。當時,朝廷以陰陽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加以擴大推演,以天人相應,將星空與地面配合,將二十八宿對準地面九州,各有所指,分出星野。按星野,沙羨當屬東南朱雀的翼、軫之間。那麽一個小方城內,如何以五行、星宿命名呢?梅赤縣令於是拜訪陸水南岸修持百年的老道長駱文聰,他上知天文,下窮地理。道長擺開羅盤、八卦,推演一番後,描了地形,標注了名號,中央一山屬金,名曰金紫山,五行以金爲首。金紫山之東爲蒼龍之象,取其坑,「坑爲疏廟,主疾」,取其名曰:「石坑」。南爲朱雀之象,取其柳,「柳爲鳥注,主草木」,在金紫山之南取了地名「柳林」。西爲白虎之象,取其「奎」、「觜」,稱「奎曰封豸,爲溝瀆」,「觜爲虎道」,於是在金紫山之西取了地名爲「奎觜」。北乃玄武之象,取其壁,「玄武之壁也」,取了個地名爲「赤壁」,四方的四個地名各距金紫山六十里,就這樣,「赤壁」的地名就出現了。漢高祖崇尚赤色,除了「赤壁」外,駱道長又取了幾個帶赤字的地名,如赤博林、赤博林湖、赤岡畈、赤馬港等。梅縣令就根據老道長的這幅帛子圖,定了縣境內的重要地名。就這樣,「赤壁」一名載入了歷史史冊,僅《三國志》一書就有五十多處提到赤壁。其後代史籍、方志更是屢屢出現,這不能不說是梅縣令和駱道長的一大功勞呢。 二、赤壁位置的釐清:赤壁是一個知名度極高的古戰場,卻有許多爭議:一般而言,人們稱黃州赤壁為「文赤壁」或「東坡赤壁」,稱蒲圻赤壁為「武赤壁」或「周郎赤壁」。學者認為蘇東坡本來就知道這個赤壁不是赤壁之戰的赤壁,所以在詞作中明確加上了「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的字眼。 寫作背景: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元1066),父洵卒於京師,軾兄弟扶父喪返蜀。神宗熙寧二年(西元一○六九年)初,軾守喪期滿還朝,繼位的宋神宗採納了王安石變法主張,開始變法。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對新法進行了全面批評,這引起了變法派對他的不滿,誣蔑蘇軾扶父喪返蜀時販私鹽。軾不自辯,於是請求離開朝廷,出任地方官。其後他先後擔任杭州(今浙江杭州)通判,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今江蘇徐州)、湖州(今浙江湖州)知州。軾在各地興修水利,救濟災民,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深受百姓愛戴。蘇軾以新法有利於民的部分加以實施,反對新法有損於民的部分措施,以「新進」、「生事」等語,刺痛了靠投機新法起家的人。 恰巧此時,坊間所流行的蘇軾詩集《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正好給新黨一個構陷蘇軾的大好機會。經過數月費盡心思地琢磨挑剔、苛刻刁難,終於找出詩中的病句,因此大張旗鼓地彈劾蘇軾的詩句中,對於「青苗錢」等法的不滿。新黨御史說道,當今皇帝勵精圖治,政治清明,蘇軾只因不受重用,就妄肆詆毀,希望皇上有所決斷,以國法制裁。這樣嚴重的指控將蘇軾打入死牢,幸賴朝中大臣與太后說情,多方營救,而神宗又欣賞蘇軾的才氣,才免他死罪,下詔寬釋,將他貶至湖北黃州為團練副使。整個事件,史稱「烏台詩案」。【補註:哲宗元祐元年,新黨失勢,舊黨執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與司馬光爭。源於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蘇軾看到新法的某些良處,並在實際中實施,當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 此職不得簽署公事,因此乃虛授,無實權之職,行動受限形同流放罪人,謫居在困頓之中。這場牢獄之災,讓東坡縱有豪情,也不得不在「多難畏人」的警惕下沉默。初至黃州曾寫道:「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敖浪山水間,與樵魚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足見世態炎涼。元豐五年與友人同遊赤壁泛舟江上,面對高遠景象,於元豐五年七月,取記遊的方式寫〈前赤壁賦〉,以水月為主調,即景即心引動意興,書寫如夢如幻的感覺,表現具有哲理意味的曠放與妙悟。五年十月又寫〈後赤壁賦〉。蓋歷經九死一生的蘇軾,受到莊子〈齊物論〉、〈秋水篇〉文中超越生死,分別對待的主旨所感發。 題解:東坡時因言官(御史)摘其詩有怨訕語,謫居黃州,與客乘夜泛舟,感於盛衰消長之理,因作此賦。特借曹操、周瑜事發端,非真認黃州之赤壁為曹、孫戰處。蘇軾給其朋友范子豐的書信中解釋說:「黃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傳云曹公所敗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與范子豐書》)可見蘇軾是有所存疑的。詩家因事起興,往往而然,不必拘於考據也。 班固云:「賦者,古詩之流」,「不歌而誦謂之賦」,要以規諷為歸,楚人之騷即賦之最富麗者也;以義在托諷,故謂之賦耳。自以用韻為準則,亦間有不用韻者,東坡前、後赤壁賦,皆有韻之散賦。押韻如詩,形式自由之賦,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後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的「文賦」。著名的有唐杜牧的《阿房宮賦》、宋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意境創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東坡在文壇上獨領風騷,卻在仕途上多遇坎坷。二十二歲登第進士,即丁母憂。二十五除服出仕,至是又二十二年。其前〈赤壁賦〉一文即作於貶居黃州之時,時年四十七歲。本篇以散賦寫成,內容看似遊記,實則議論說理。 作者: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生性聰敏,文才蓋世,胸懷磊落,憂國愛民。父親蘇洵少不喜學,後來雖發奮苦讀,卻屢試不第,於是決心不走科舉之路,而認真研究古今治亂,並精心培養蘇軾兄弟。母親程氏出身於眉山巨富之家,親自教蘇軾兄弟讀書。蘇軾從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尤其是在父親蘇洵的影響下,早年便『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心懷壯志,縱論古今。仁宗嘉祐二年(1057 年)21歲時一舉中進土。年少時就以才華洋溢的詩文受到當時的文壇盟主——歐陽修的注意。據說時任禮部侍郎、翰林侍讀的歐陽修,一次在讀到蘇軾的文章後,驚訝地說道:「真是痛快!老夫我當避此不世出的俊才,讓他出頭天。」一生歷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條顛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當時的北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危機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變法改革,青年蘇軾也積極參與其中,多次上書並提出「豐財」、「強兵」、「擇吏」的建議雖然如此,但由於他希望對改革應採取溫和態度的政治主張和坐而論道的書生意氣。使他沒有認識到當時豪強兼併土地帶來的對會危機,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時,蘇軾傾向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反對新法,從而捲入了上層政治鬥爭的漩渦,成為統治集團內部權利更迭的受害者。 (蘇軾)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於國。(神宗元豐二年七月,1079)御史李定、舒亶(ㄉˇㄢ) 、何正臣等人摭其表語,並媒孽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台獄(烏台即御史台,設有監獄,因《漢書》載漢時御史臺有柏樹,上有烏鴉數千,故御史臺又稱「柏臺」或「烏臺」。由八月十八日入獄,被政敵們羅織迫害,嚴刑逼問,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獄,共羈押一百三十天,史稱「烏臺詩案」),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十月)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以上出自《宋史》本傳)。這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徬徨,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並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政局發生變化,新黨失勢,舊黨執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處,並在實際中實施,當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及至哲宗親政後,新黨再度上台,又以詩人曾依附舊黨為名將年近六旬的詩人貶嶺南惠州,再貶海南儋州。徽宗即位(1100年),蘇軾終於遇赦北歸,次年七月客死常州。去世前兩個月,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頗有幾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蒼涼之感了。 縱觀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宏大曠達胸懷──尤其當我們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能否更增進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李敖语妙天下]20090213 27.我看蘇東坡
【人文講堂】20141206 - 懷古鑒今 - 千古第一才子蘇東坡 - 馬叔禮
「海南岛」蘇東坡的美食食譜,東博書院,連東波都不懂的詩詞
海南岛 海南海口體驗當地海南風景 超奇特活跳跳海鮮食材
熱線追蹤 2012-11-20 pt.2/5 蘇東坡 ◆蘇軾生平:
◆千古風流蘇東坡 一、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自請外任杭州,寫下〈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二、1074出知密州(山東省),熙寧9年中秋,於超然臺賞月,思弟轍,作水調歌頭。〈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三、後因「烏台詩案」文字獄貶黃州,雖仕途遭重挫,但死裡逃生卻拓寬了他的視野及胸襟,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大量出籠,如:1082年五月作前〈赤壁賦〉、十月作後〈念奴嬌〉等。 (一)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定風波〉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二)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四、蘇軾曾兩次娶妻(王弗、王閏之),一度納妾(王朝雲,錢塘名妓)。於元配死後10週年,寫下《江城子》,以表哀思:「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五、元豐五年,遊廬山時寫下〈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東坡二三事: 一、仁宗嘉祐二年中進士,以〈刑賞忠厚之至論〉被歐陽修拔擢為第二,歐陽修並說:「讀軾文章,不覺出汗,快哉!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蘇軾兄弟於進士及第後,又雙雙通過「制科」考試。宋仁宗曾對皇后說:「今日為子孫得了兩個太平宰相!」 二、所有的妻妾中,東坡最寵朝雲,而朝雲也最了解東坡。一日酒足飯飽,東坡拍著肚子問侍兒說:「猜猜我肚子裡有什麼?」一人曰:「一肚子文章。」東坡搖搖頭。另一人曰:「滿腹經綸。」東坡亦不以為然。此時朝雲笑道:「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東坡大笑樂。 三、陳季常有一悍妻柳氏,每次陳季常晚歸,其妻便擊壁大呼,十分恐怖,於是東坡便寫了一首詩給他:「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四、貶黃州後,朝雲生一子名遯,蘇軾作詩曰:「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五、東坡愛竹,他的畫,以墨竹為主,曾有詩云:「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六、某日,東坡作詩云:「稽首天外天,迴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穩坐紫金蓮。」詩成,十分得意,命童子過江送給佛印。佛印見詩後,便回了一封信,命童子帶回,東坡打開一看,信中只有一個「屁」字,於是大怒,過江理論,佛印早題詩於門上:「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七、東坡作有豬肉頌一詩:「洗淨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八、蘇小妹與蘇軾PK悟性: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佔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一天,兩人又在一起打坐。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就活像一攤牛糞。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 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這就是「投射效應」,一個人的心理是什麼樣的,他看到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在現實生活中,或者在一些工作場所裡,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一種人,他總是以非常負面的心理去揣測別人,而且喜歡去揣測別人,總覺得別人做任何事情都有某種陰謀,不管別人做什麼,在他不清楚的情況下,總是把別人往壞處想,甚至根據自己的想像不負責任地編出一個對別人可能造成很大傷害的故事,孰不知別人做什麼,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讓他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與他的活動的圈子,就像他也有他的自己的生活空間一樣。這類人不懂得尊重別人獨立的生活,也無意中把自己內心的齷齪展露無遺。曾經遇到過一個人,公認的圓滑,誇張一點可以說鬼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讓人捧腹的是在他的眼中,其他人都是鬼的,別人做的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的眼裡經常有讓你哭笑不得的解讀。這就是「投射效應」。這個世界確實有很多瑕疵,也確實有很多壞人,但這個世界也有很多美好的東西,也有很多善良的人。世界是多元的,人的性格、人生觀、價值觀也各不相同,尊重多元,明白世界的多元性,公正、客觀地去看待周圍的人與周圍的事,對自己、對周圍的人都是有好處的。 ◆蘇東坡評諸家 一、評陶潛的文章:「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二、評錢公輔的人品:「帶規矩而蹈繩墨,佩芝蘭而服明月。」 三、評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四、評王維:「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五、評歐陽修:「論大道似韓愈,記事似司馬遷,論事似陸贄,詩賦似李白。」 六、評蘇轍:「子由之文,辭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 七、評自己:「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八、評元稹、白居易的詩:「元輕白俗。」 九、評孟郊、賈島的詩:「郊寒島瘦。」 ◆〈蘇東坡的最後旅程〉 徙倚南海,天一方;年歲桑榆間,歸無期? 苦雨終風,天濕溽;愁極,夜長漫浩,不可言。 歲禾不熟,民瘦瘁;百物艱困,懷辛苦。 冰蠶火鼠尤可生;厄運至此,安受之! 鑿井耒耜,利耕作;勤步講學,施教化,樂聞人學。從此;年華換。 斜陽外,荒疇變園田,蕭索陌上、有人煙。 終日;游心自得,去是非。 況有朋侶、對酒當歌,唱日月。 天如水、景無限。數不清幾回; 浮青大地,成了千般萬種詩! 到如今;南海一嶼,冠平生。 身還在,盡付與朝中冷眼看。 不管,千秋萬歲後? 不管,榮名振六合? 只念,援筆、良有詞章固。 此詩描寫,蘇東坡一生的最後餘年光景。貶居僻荒海南島三年(西元1097-1100年),身陷逆境,卻超然自得;著書為樂,德洽百姓。成就了蘇軾文學最終輝煌!由東坡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詩句,「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道出其「居海南,冠平生」之泰然豁達。蘇軾一生迭起,多次遭貶;卒年66歲(西元1101年)。 周郎赤壁和東坡赤壁之今昔 一、古戰場→三國周郎赤壁: 位於赤壁市西北40公里處的長江中游南岸。此赤壁有一山雄峙,險峻萬分。是由3座小山組成,即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鸞山。這3座小山起伏相連,這裡雲霧茫茫,驚濤拍岸,這便是古戰場赤壁。 在赤壁山磯頭臨江懸岩上,有石刻「赤壁」二字(二字之上有唐代道人呂洞賓刻「鸞」字形符號),各長150釐米、寬104釐米,南距市區38公里,雖經千年風雨的侵蝕,驚濤駭浪的拍擊,字跡至今清晰完整。《湖北通志》載:赤壁山臨江磯頭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書。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冬月十三日,孫、劉聯軍借助風勢,火燒曹軍戰船,江面一片火海,把江邊崖壁映得通紅,葬送了曹操二十六萬兵馬。東吳和劉備的軍隊乘勝追擊,直到南郡,曹操率殘部北歸鄴城。周瑜大軍高奏凱歌,回軍赤壁,在那大帥部樓船上舉行得勝宴會,把酒慶功,酒醉之餘,拔劍起舞,邊舞邊歌曰:「臨赤壁兮,敗曹公,安漢室兮,定江東,此山水兮,千古頌,刻二字兮,紀戰功。」歌罷,提劍在懸崖壁上深深刻下「赤壁」二字。因是巨手神筆,力蓋千鈞,這一劍刻過萬重山,字跡竟透過石崖,據說山後之江西廬山,有反寫「赤壁」字樣;其實二字為唐人所題刻。 數百年來,歷史學界對於「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問題多有討論,諸說並起,被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現當代觀點來看,爭論的焦點在蒲圻說和嘉魚說之間,而歷史學出版物和已發現文物證據更偏向於蒲圻說。 蒲圻說[編輯]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採用了這一學說。1970年以後,蒲圻市赤壁山及長江對岸的烏林連續出土了大量東漢時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銅馬鐙、「建安八年」(203年)字樣的瓦硯,1976年赤壁山下土層中的沉船遺址、赤壁山上的各式漢朝帶鉤,1987年開探的墓室中諸葛亮設計的銅弩機、東漢通行的五銖錢等等。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專門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1998年,蒲圻市正式改名為赤壁市。 嘉魚說語言學家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二、文赤壁→東坡黃州赤壁: 東坡遊覽的赤壁,在黃州城西、古城的西北邊的赤鼻磯,而不是發生赤壁之戰的蒲圻或嘉魚赤壁。因其山色呈赭紅色、陡峭如壁而得名。又因赤壁磯頭斷岸臨江,狀若懸鼻,亦名赤鼻山。早在二千年前,漢人桑欽在《水經》中記述說「江水左逕赤鼻山南」,北魏酈道元注曰:「山臨側江川。」此地是鄂東名勝,江環繞其西南。出黃州古城漢川門,北面一山陡峭如壁,與江南名勝──鄂州西山隔江相望。據沈復《浮生六記》:「在黃州(今黃岡市)漢川門外,屹立江濱,截然如壁,石皆絳色,故名,水經所謂赤鼻山是也。」 三、東坡赤壁樓閣建築之歷史沿革: 東坡赤壁在唐宋時期,「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因其行政區劃,亦名黃州赤壁。其歷史沿革大略如下: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劉備聯軍大破曹操於赤壁,赤壁由此成為遐邇聞名之地。東晉末年,龍驤將軍蒯恩為紀念三國赤壁之戰,始建橫江館於赤壁山南。爾後代有增建,其中尤以唐人劉胤之修築的四望亭、唐人修築的月波樓最為著名。北宋初年,黃州刺史王禹偁增建竹樓、睡足堂、會遠亭、慶瑞堂、如畫亭、無慍齋等於赤壁,並重修月波樓、涵暉樓等。北宋宰相韓琦幼年隨兄讀書於黃州,曾作詩說「臨江三四樓,次第壓城首」,可見當時赤壁之上的建築物已經相當可觀了。北宋元豐三年(1080)至元豐七年(1084),著名文學家蘇軾因「烏台詩案」謫居黃州。五年間,蘇軾常游月波樓、棲霞樓和涵暉樓、四望亭等,並在其躬耕地增建雪堂,自號「東坡居士」。與此同時,張懷民又增建快哉亭於赤壁之上。至此,黃州赤壁的建築宏偉壯觀,成為舉世矚目的名賢勝跡。南宋嘉定二年(1209),金兵攻打黃州,赤壁之上已有千年歷史的古建築與碑碣全部被戰火焚燬。一百多年後的元代至順年間(1330~1333),黃州路總管府脫穎不花在宋代舊址上重建竹樓,但在元末又被戰火焚燬。明代重修月波樓、涵暉樓、棲霞樓、竹樓,並增建羨江樓、水月亭、問鶴亭、東白亭、酹江亭、共適軒、浮春亭、臨江亭、萬仞堂等樓閣。明末崇禎十六年(1643),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軍揚言攻打黃州城,因赤壁的大士閣比城樓高,明守城官軍害怕起義軍由此窺城,故將大士閣及赤壁之上的所有建築付之一炬。清康熙初年,黃州知府於成龍重建屋宇,榜曰「二賦堂」。康熙末年,知府郭朝祚因景仰蘇軾的馨德與才學,始將蘇軾別號「東坡」冠於赤壁之上,這就是「東坡赤壁」一名的由來。同時,郭朝祚曾撰聯說:「客到黃州,或從夏口西來,武昌東去;天生赤壁,不過周郎一炬,蘇子兩游。」即認定黃州赤壁聞名天下的原因有二,一是赤壁鏖兵周郎一炬,二是蘇東坡謫居黃州赤壁兩游。清代曾多次修葺赤壁,至咸豐初年頗具規模。咸豐二年至十一年(1852~1861),清軍同太平天國軍在黃州曾發生五次大戰,赤壁之上的所有建築第四次焚燬殆盡。清同治七年(1868),黃岡人劉維楨率營弁醵金,重修赤壁,新建之門樓仍榜曰「東坡赤壁」。這就是今人所見到的東坡赤壁。 四、黃州赤壁江邊今日之景象: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因築江堤使河床改道,失去了當年「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觀景象,然磯頭崖石上水流沖刷和撐船點篙的痕跡,在赤壁磯頭清晰可見,仍不減當年風采。站在碧波蕩漾的白龜池西岸觀賞赤壁,其全景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了一幅絕妙的山水風景畫,鬼斧神工,令人嗟歎。赤壁磯頭背依的玉幾山、龍王山、聚寶山林木茂密,山水交融,環境幽雅,是古城黃州的綠色屏障。聚寶山上多奇石,五色雜錯,粲然可愛,蘇東坡著名的前後〈怪石供〉即詠該山之石。位於赤壁磯頭,即可見長江北岸「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立於玉幾山頂,但見江水連天,風帆上下,遠峰數點,恰似眉黛;回首赤壁,橫山突落,亭閣錯雜,勢逼懸崖,其環境優美,令人心曠神怡而流連忘返。 東坡赤壁的樓閣始建於西晉初年,距今約一千七百餘年,後多次重建,現有面積五百餘畝。建築物計有二堂(二賦堂、雪堂),三樓(棲霞樓,涵暉樓,挹爽樓),二閣(碑閣,留仙閣),一齋(慨然齋),一像(東坡塑像),一峰(剪刀峰),九亭(放龜亭,睡仙亭,坡仙亭,酹江亭,問鶴亭,快哉亭,覽勝亭,望江亭,羽化亭)。其中二賦堂內有一塊大木壁,正反面刻著前、後〈赤壁賦〉全文;留仙閣有一幅蘇東坡游赤壁全圖;碑閣內有百餘塊石碑,刻滿蘇東坡的書法。處處是東坡居士的墨寶詩詞,令人不由遙想這位千古風流人物當年的雄姿英發!這些古建築以院落、景門相連,巧嵌於峭壁石磯之上,與地形結合渾然一體,巧奪天工,誠為園林建築中的佳作。東坡赤壁的建築小巧玲瓏,別具一格,取名含蓄,耐人尋味,又因其掩映在綠樹紅牆之間,故有「江山如畫」的美譽。 黃岡今日景像
發生赤壁之戰的蒲圻或嘉魚赤壁: 三國演義地圖 萬里長江滾滾流 周瑜石像,湖北省博物館設計,1990年秋落成。底座寬高各2米,長3米,人像高6.58米,由26塊花崗岩雕砌而成 古戰場赤壁風景:位於赤壁市西北38公里處的長江中游南岸,有一山雄峙,險峻萬分,雲霧茫茫,驚濤拍岸
武赤壁 石壁上雕刻的赤壁二個醒目的大字 古戰場赤壁風景 古戰場赤壁風景 射箭臺 赤壁古城一角 古樓 三國赤壁古戰場 赤壁之戰模擬圖 赤壁之戰模擬場景↑↓ 文赤壁→東坡黃州赤壁: 東坡赤壁 東坡赤壁廣場蘇軾塑像 東坡赤壁廣場正門 東坡赤壁廣場後門 東坡赤壁位於黃岡市境內古黃州城的西北邊,始建於西晉初年,後多次重建。清康熙末年更名為 東坡赤壁 黃岡市東坡赤壁 東坡赤壁遠景 東坡赤壁雪景 赤壁廣場 東坡赤壁廣場 東坡樓 二賦堂 老照片:月波樓 新照片:月波樓↑↓
相關天文學: 「物與我皆無盡也」?!地球可能還剩下75.9億年壽命。 根據天文學者的最新估算,地球可能還剩下75.9億年壽命,屆時地球將被日益膨脹變大的太陽吸離目前的軌道,在太陽高熱下快速蒸發。這是學界歷來對地球末日最悲觀的預言。根據這項理論,地球就算僥倖不被太陽吞噬,也會被烤焦,沒有生物得以生存。學者普遍同意太陽會愈來愈大也愈亮。紐約時報11日報導,墨西哥瓜納華托大學學者施若德與英國蘇塞克斯大學學者史密斯以新方法計算,發現太陽將增為目前的256倍大,亮度增為2730倍,質量則減少三分之一,而非先前估計的四分之一,導致地球75.9億年後毀滅。論文即將發表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據估計,10億年後太陽亮度將增加一成,足以讓地球上的海洋沸騰蒸發而消失。55億年後,太陽會因核心氫燃料耗盡而開始燃燒表層的氫氣,導致核心部位縮小而外層快速擴大。屆時太陽系將改頭換面,水星、金星被太陽吞噬,地球則移到現在火星的位置。這兩位學者認為,人類要避免毀滅,有兩個方法,一是移民到其他星球或星系,二是利用科技吸引彗星或小行星定期接近地球,讓地球軌道逐漸遠離太陽。 大學入學考100年學測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共三大題,占54分) 二、文章分析(占十八分) 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一)客所以有「而今安在哉?」的感受,是因何而起的? (二)「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提示的人生問題是什麼? (三)客云:「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請解釋他對於問題(二)要如何解決? 答案必須標明(一) (二) (三)分列書寫。(一)、 (二)、 (三)合計文長限250~300字(約11~14行)
參考答案: (一) 答:因主人蘇軾的思想狀態是:盼神宗早日召他回朝廷,脫離貶地、獲得自由。思想以入世的儒家為主。客人是位道士,思維則是在想:你盼「美人」,思英雄,仍想一展長才,開創事業,入世之心思頗強,尚未看破人世!於是由眼前之山水草木依舊,而想到當年赤壁之戰的英雄早已化為塵土,遑論我輩,似有意給蘇軾潑冰水,為他的報國熱情降溫。 (二) 答:提示的人生問題是:人生飄然若寄,修短隨造化安排,個體之生命渺小得微不足道,令人感傷。 (三) 答:這位客人道士,其實他也深知,幻想「挾仙、抱月」,是荒誕不經之事,焉能不悲?乃託簫聲秋風以抒發其悲傷之情。賦乃借主客之問答以成文,因此,說穿了,這些感慨都不過是蘇軾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抒發感慨罷了。
。東坡傳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