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1/06 12:18:51瀏覽2146|回應1|推薦11 | |
在西方電影界沈寂一時的歌舞電影近幾年來再次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幾部電影如《紅磨坊》、《芝加哥》及《歌劇魅影》都在票房和電影節中取得不錯的成績。而其中的《芝加哥》和《歌劇魅影》都是改編自著名的舞台音樂劇的。 音樂劇和電影都是在二十世紀發展起來的,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後,很多著名的舞台音樂劇劇目都被改編為電影劇本,令沒有機會觀看舞台演出的觀眾間接地接觸到這一門藝術。 音樂劇是一種綜合音樂、舞蹈和戲劇的舞台藝術,它是從那裡來呢?音樂劇的歷史可以從十九世紀說起,人文主義在歐洲的興起,令大眾通俗文化得到發展,脫離了較為嚴肅的大歌劇傳统,奧芬巴哈(Offenbach)和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Jr.)的輕歌劇(Operetta),以輕鬆的風格、悅耳的曲調,在巴黎和維也納流行以及歐洲大陸大受歡迎。而十九世紀後期英國亦流行蘇利文(Sullivan)的英語輕歌劇,這些作品奠下了音樂劇的基礎。 在大西洋的另一邊,建基於美國本土以歌舞為主,戲劇性不强的綜藝歌舞劇種,融合了來自歐洲的輕歌劇的美國音樂劇慢慢的建立了自己的風格。特別在紐約的百老匯區發展起來。 一九二七年推出的《畫舫璇宮》(Show Boat)是百老匯音樂劇的第一部經典作品。《畫舫璇宮》以密西西比河上的一艘表演船為背景,戲劇性地描寫角色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全劇長達四小時。這突破性的創作成為二十年代最受歡迎的作品,而其中的插曲老人河亦成為經典名曲。 繼續《畫舫璇宮》描寫美國西南部開發者的傳统,一九四三年推出的《奥克拉荷馬》(Oklahoma)是音樂劇的另一個里程碑。它整合了各種劇場元素,娛樂性和深度兼備。編劇及作詞家漢姆斯坦(Hammerstein)和作曲家羅傑斯(Rogers)的組合,其後在四十至六十年代,創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像《天上人間》(Carousal)、《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及《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等。他們的作品,連同同時期其它的傑出創作如《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等,標誌着音樂劇的成熟期。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西方動盪的社會和反傳统的風氣,帶來了流行音樂風格的重大改變。音樂劇要重新尋找其動向。這段時期的作品如《毛髮》(Hair)及《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等將搖滾樂帶進了音樂劇。 七十年代作曲作詞家桑坦(Sondheim)和導演普林斯(Prince)拋棄了以劇情為主的寫作,推出了以概念為主導的音樂劇,將電影剪接的手法帶進音樂劇。百納(Bennett)的《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正是這種風格的最高峰。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