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由自然景觀破壞談纜車
2006/11/18 20:53:40瀏覽377|回應0|推薦0

北投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地區,其開發歷經明清時期的採硫、日據時期的溫泉利用和繁盛的觀光事業。民國68年廢娼之後,因政府未能妥善的規劃與輔導,以致許多饒富風情的旅館,紛紛改建為住宅大樓,也就是說北投已蛻變成優質住宅區。而住宅、旅館、溫泉、觀光也同時共存發展,仍在經營的溫泉業者,各自發展不同的特色,吸引不同的消費族群,除了這些人們還喜歡來北投的原因是:這裡的溫泉景觀、自然景觀、文化背景、古蹟保存與再利用,還有北投濃濃的社區意識,北投真的不需要一個纜車來破壞這一切的一切,就可以發展具有特質的地方。

北投曾因廢娼而漠落,但它的另一個意義是保存,它保存了沒變的景觀,保存了一百年沒變的公園,保存了許許多多的古蹟與歷史性建築物,保存許多人的歷史記憶,更有數不完的歷史故事;許多人喜歡用商業區的角度來看地方發展,而北投是沒有發展商業區的條件,北投已擺脫風化區的名聲,有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這片土地。用住宅區及文化的角度來看北投是繁榮的;用觀光區的角度來說,現在正修建的溫泉親水公園能提供優質的觀光環境帶來人潮,這裡也做了「溫泉親水公園特定專用區」的都市計劃的變更,是要讓居民、溫泉相關業者有各自應有的發展空間。這是說明北投在都市機能上是屬於帶有相當濃厚文化氣息的住宅區。市政府理應在致力於改善和提升北投地區生活機能,更應該積極的落實市民主義的精神,結合社區居民的力量將北投地區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和生活文化等琢磨得更豐富,從而孕育出獨特的北投風情,而不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潮,就來改變甚至破壞北投的容顏,犧牲居民的生活品質,以迎合外來的訪客,使北投成為一個接收人潮和垃圾的中繼站。

是不是纜車才能為北投帶來人潮?這人潮是必須要做一些區別,到溫泉區的人潮與坐纜車到陽明山的人潮,對北投的意義是不同的。在溫泉區的人潮,從溫泉博物館的流量統計,平均每個月有兩萬人進館(要知道溫泉博物館是有人數限制的),而到溫泉區的人潮遠超過這個數字,有大量的遊客進出溫泉區,在假日時常是人山人海,塞車塞的走也走不動,這些造訪北投的人潮會在北投消費。而纜車帶來的是穿越和擁擠,只會破壞現有的觀光品質,更會製造大量的垃圾,使這裡的交通更是雪上加霜,讓來溫泉區的遊客敗興而回。纜車的人潮是不會在北投消費的,依照現在的規劃,是希望人潮出捷運站後很快的上纜車站,在山上站的大賣場消費及遊玩後,接著下山坐捷運走了;所經過的商家極少,又有多少時間可以讓他們在北投消費?他們不會在北投燙頭髮、菜市場買菜,連洗底片的一個小時都不見得會等,很快的坐捷運又走了。而降低生活的品質卻要北投人來負擔,對北投居民來說是大大的不公平,真是「生雞蛋沒有,放雞屎一大堆」。

因為纜車有了許多改善交通的規劃方案,我們非常懷疑這些方案對北投居民的影響,要管制車輛進入可以改善交通,而大量要進溫泉區而進不去的外來車輛,在管制區前就會把北投連外道路擠的動彈不得;說要建多少個停車位的停車場,在停車場進出之間難道不會影響當地的居民?峨嵋街立體停車場就是一個例子,它的周邊道路永遠是嚴重的塞車。北投地區有十個里因此將會受到連累,對其他的里也沒有相關繁榮的機會,聽說這樣的纜車是天母不要的而北投搶著要。

時空環境的不同,地區的發展也更著改變,對於環境的重視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我們質疑纜車的必要性的同時,發現市政府是「為了纜車而建纜車」,在很多問題仍未澄清以及缺乏設計規範之下,急於推動並編列土地徵收經費,政策可謂粗糙,相信這也是為什麼監察院要調查的原因之一吧。

進步的國家才有國家公園,國家公園設置的目的是保育、教育然後遊憩,利用遊憩來教育國人注重生態保育工作;而纜車有四分之三的面積落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裡面,對國家公園的生態破壞非常嚴重,這與國家公園所主張的保育工作背道而馳。在國家公園的範圍內,土地使用是嚴格限制的,所有建築物不能高過七公尺,惇敘高工就因此而無法改善校舍,纜車可以高達三十公尺的墩柱;所有的花草樹木是不可以攀折,否則就要吃官司的,而每個纜車墩柱在施工時必須有一條施工道路,纜車路線下方也必須清出一條救援通道,這又去除多少樹木,完全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的寫照。

我們要說沒有建設也是一種建設,纜車只是三十年前的舊觀念,不符合現代的時空環境,北投人夢該醒過來了,我們是要美麗的家園,不是要破壞生態環境的纜車。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hwen&aid=54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