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14 21:59:35瀏覽224|回應0|推薦9 | |
前陣子看了一本書 ,「 糧食戰爭 」, 書中敘述在這個地球村中,所有農民所遭遇的共同困境,不管是北方國家或南方國家都一樣 。 悲慘的境遇導致很多農民自殺,美國,印度,中國 ….. 。 如果餵養世界上所有人的農民遭受到如此的困境,我想是不是所有民以食為天的國家都應該共同來關切這個議題 。 工業革命取代手工業後,農業革命也進入了農業 。 農業的機械化科技化後,不僅改變了糧食生產的方式,也改變了農村的樣貌及生活型態 。 機械力取代了勞力,機械取代了人,多餘的人力被迫往其他的地方發展,人口也往都市集中 。 這些多餘的人力在都市中發展,做得好的能有自己的企業,或在企業工廠任職,或守著一份公職克勤克儉過著離鄉背井的人應有的生活 。 但不是那麼多人都那麼幸運,離開土地的人們很多在都市的下層工作,清潔工計時人員臨時人員多有所在 。 台灣台北因是首善之區,政府或周邊的企業釋放出較多的工作機會,但南方的城市就不是那麼樣了,筆者因南北均待過,很能體會其中的差異 。 回到農民的問題,這本書藉由咖啡豆的銷售網絡的展開去闡述農民痛苦的根源,這其中最困苦人的問題就是經濟問題, ( 經濟問題是人類社會裡共有的問題,其他的動物好像就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 )。 由作者的數據分析看來,這一整個網絡裡沒有真正的受惠者,除了最上面那個掌控通路的少數商社,但我們也知道,越上層的通路雖然可以有聚少成多的利潤,但他們也承擔了最多的風險 。 如果這一個網路沒有真正的獲利者,那為什麼大家還依附在這樣一個網路系統中彼此壓榨,這其中農民是唯一個無法壓榨別人的人 。 饒是如此,別忘了現今農民的耕作種植方式其實也壓榨了土地,並擠壓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 。 更往深層去想,不管是曾經有的中南美洲香蕉公司的問題,蔗糖生產的背後故事,其實它們的運作模式都很像,香蕉和蔗糖還有政治力介入,現今的農業很多是自由經濟下的結果 。 悲慘的結果正如糧食戰爭所引述 ,「 … 我們一貧如洗,我們不快樂,我們很絕望,我們買不起生活必需品,我們買不起肉,買不起魚,買不起米,只有番薯,豆子和香蕉泥,我們沒錢讓孩子上學 …. 」, 說這話的是一個咖啡農,她和她的家人及 13 個孩子住在農場裡,因為全球咖啡產量過剩,咖啡價錢低迷,生活陷入困境 。 這樣的農業惡性循環有得解嗎 ? 如果真要我選擇,我會耕種一塊我做得了的土地,不用大型機械,不用農藥控制,土地耕作所得先把我自己及家人餵飽,再言其他 。 如果美國式的大農場經濟都搞不起來的話,何妨試試小農自給自足的經濟型式呢 ? 在台灣,基本上農民不用繳稅金給政府,而且農民年紀大後還有年金,健保也有補助 。 除去這些,把自己照顧好似乎就是最大的義務了 。 筆者母親家的親人很多都務農,他們靠務農紮紮實實地養大自己的孩子,也掙取了家業 。 勤奮不冒險有算計是他們的共同特徵 。 以其中一個親戚為例,終其一生他不跟流行 、 不煙不酒 、 不買車 。 七十歲時還是騎著三輪腳踏車載自己的太太及農產品去市場賣,賣不完回程又沿路分送親友 。 作丈夫的種稻種雜糧種菜,有時也在近海捕魚 。 作妻子的操持家務之外,養雞養鴨有時賣菜 。 他們不像現在的專業農夫,沒有什麼大筆收入,但靠著涓涓細流,也為他們掙下了家業 。 延伸想法 : 相較於大型連鎖跟小而美的經濟體系,是否在我們日常購物時,也給小而美的經濟體多一些機會,因為這樣的經濟體會帶給我們更多人與人的互動,更多幸福的感覺 。 舉個例子,在採購日常的水果蔬菜,可以上上傳統市場,向小農小攤販買買菜,跟他們聊聊天,問問如何煮菜,怎麼樣挑菜,我都會直接就問她們,如果所言屬實,那麼就建立了互信基礎,可以成為長久的夥伴 。 這樣的採買方式也建立了良好的互動 。 在義大利街頭巷尾的咖啡館不是只供應咖啡,也是社區的聯誼中心,客人與老闆,客人與客人之間彼此認識 。 曾經有一次,貿然闖進了一間在羅馬住宅區附近的咖啡店,剛進門時裡面熱鬧哄哄的,突然闖進兩個陌生人,安靜了一下又繼續聊起天來 。 我很喜歡這樣的氣氛,有著中國人式的熱情,但也只有社區式的小咖啡館能營造出這樣的熱絡 。 或許有時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方式思考,「大」不見得一定好,「小」有時也很可愛。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