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08 01:12:19瀏覽553|回應0|推薦3 | |
朕,本來就是「我」的意思。
《爾雅.釋詁》解釋:「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說文》也說:「朕,我也。」可知,「朕」本來就指「我」的意思。
郭璞注解《爾雅.釋詁》說:「古者貴賤皆自稱朕。」屈原在《離騷》中稱自己就用「朕」這個字,例如:「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父親的名字叫伯庸。)「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意思是:掉轉我的車子,回到原來的路上,趁著迷途未遠。)因此,在先秦誰都可以稱自己為「朕」。 段玉裁在「朕」的注解:「趙高之於二世,乃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從秦二世開始,「朕」成為皇帝代名詞,自此,百姓、群臣不可以再以「朕」稱呼自己。 從秦朝至清朝,中國專制兩千多年,「朕」成了歷朝歷代皇帝專利品,也流行了兩千多年,讀書人明知:朕就是「我」的意思,卻不敢使用,更遑論一般平頭百姓。時至今日,學校國文教育古文越來越少,真正知道「朕」原始用法的恐怕只有各大學中文系的師生了。
近日故宮推出一款「朕知道了」的紙膠帶,商品一推出立刻吸引年輕族群喜愛,網友說:可以貼在老闆交辦的事情之後,家長可以貼在小孩的連絡簿上……等。「朕知道了」是當年康熙皇帝批閱奏章時最常用的語句之一,紙膠帶一卷兩百元是年輕人可以接受的價格之外,那種似康熙皇帝般口吻回答對方的霸氣,才是商品熱賣的原因吧!
當您收到屬下或學生、家長,甚至是晚輩的「朕知道了」的回應時,切勿生氣,畢竟和諧的氣氛才是共同完成一件大事的基本狀態。更行況君主專制早在一百零二年前就結束了,這裡是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誰都可以稱自己為「朕」,因為「朕」,本來就是「我」的意思。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