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工有價---憶兒時
2018/08/08 16:07:15瀏覽290|回應0|推薦3

人工有價---憶兒時

半個世紀以前,台灣還是一個物質缺乏的年代。

那個年代已經有黑白電視與冰箱,但一般的家庭不見得買得起。因為家裡食之者眾,支柱者往往落在父親一人身上,收入僅能勉強支付基本生活所需。

小時候家裡的東西,幾乎都是爸爸媽媽親手做的。為了讓媽媽方便煮飯,爸爸做了家裡的第一座電爐;為了預防蚊蠅,爸爸自己釘紗窗、紗門;坊間不是沒木工,只是付不起請木工師傅的工資。

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雙親一肩抗起。保險絲斷,爸爸自己修,然後「去拿螺絲起子」,「拿鉗子」......,我們是父親的小幫手,跑來跑去幫忙拿工具,剛開始,不認識這些工具,一面找,一面嚷著媽媽幫忙,跑了幾次之後,媽媽也不耐煩了,總會抱怨一句,「工具不先拿齊,總是要人幫忙。」長大之後,才知道這就是家庭教育。跟著父親,認識了好多工具,無形中,也學會許多處理事情的方法。

記憶中,父親還帶著我們蓋了間水泥屋頂的房子。

家裡少有丟棄的東西,用過的木頭、木板,拔去釘子又可以再使用,舊磚塊敲去四周的水泥,也是存著下次用,就這樣,利用現有的的木板木條,拼拼湊湊搭好板模。

父親不知哪裡學到水泥、沙、小石子與水的比例。某個假日,一家人就把屋頂的水泥給灌好了。也不知過了多久,加上磚牆、門窗,抹上粗粗的水泥牆面,等水泥牆乾透了,塗上油漆。一間小小的房間就完成了。

那個不及兩坪大的空間,是我和妹妹後來讀書的地方。

 

為了這次展覽,有個主題全是用板架的形式展示。

35*70公分的板架加上膠膜,請幾家裱褙店估價,不是價格太高,就是以手工繁瑣而拒絕。深植在內心的那股解決問題的悸動又跑出來了。

先在特力屋尋找木板跟木條,再到裱褙材料行找掛鉤、膠膜...等材料。又到展場看加膠膜的板架展品,以及裱褙師傅處理膠膜的方式。然後計算所需要的材料與價格,覺得划算,於是就動手作了。

 

大大小小的板架有10個,加上掛勾等等的材料費,大約2000元左右。

也曾經請了裱褙材料店訂做一個35*70公分的板架,費用400元。如果請裱褙店簡單的托底,不加綾布,上一層膠膜,連同板架費用大約要價800左右。以此推估,完成10件作品,也將近8000元。

算一算人工的費用是材料費的好幾倍。於是,動手敲敲打打,流汗,享受完成成品的快感。

以前常聽說外國的人工費用昂貴,因此他們家裡的東西幾乎都是自己動手修理的。而今算算,生長在這裡的人工也是不便宜啊!

不過,商人搬有運無,工人制器利用,不同行業,以不同方式謀生,以茲養家活口,收取合理的費用也是應該的。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雖不似孔子,然而,年少時,在父母身邊,跟前跟後,掃地煮飯,修理門窗……等等,也從雙親身上學到生活。

        正值父親節,僅以此文,謝我雙親。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y1099&aid=11399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