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驚艷 米勒. 法國奧塞美術館鎮館寶曠世名畫「拾穗」「晚禱」5/31日起在史博館開展.時間:5/31~9/5.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市南海路49號)
2008/05/31 13:42:07瀏覽2171|回應0|推薦1


 

  

  • 展覽時間:
  • 5/31~9/5
  • 週一

  • 09:30am~18:00pm,

  • 週二~週日

  • 09:30am~21:00pm)

  • 展覽地點:
  •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台北市南海路49號)

  • 票價:
  • 全票250元、
  • 學生票220元、
  • 敬老票120元,

  • 110cm以下及
  • 身心障礙者免費入場。

Copyright@2008 

  • 聯合報系聯合報 版權所有 

  •   

從今天起到九月五日,在台灣就可以看到米勒曠世

名畫「拾穗」和「晚禱」的原作。昨天已先睹為快

的馬統說,這兩幅畫讓他非常感動,希望米勒畫作

的精神,能藉這次畫展大大發揚。

由聯合報系、歷史博物館及法國奧塞美術館共同

主辦的「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今天起在

史博館開展,共展出六十五件名作,總保險值將

近百億,奧塞美術館破天荒一口氣出借米勒十六件

名畫,也刷新國際著名美術館借展給台灣的紀錄。

「驚艷米勒」畫展昨晚在歷史博物館舉辦開幕晚會

。出席盛會的貴賓包括:馬統伉儷、教育部長

鄭瑞城、故宮院長周功鑫、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廣達電腦董事長

林百里、力晶半導體董事長黃崇仁、台北市長郝龍斌

、台北縣長周錫瑋、各國駐台使節,以及此展的

媒體協辦典藏家發行人簡秀枝、財信傳媒董事長

謝金河、指定運輸長榮航空總經理陳欣德等。

.................................................................

王效蘭:藉米勒謝農民
 

主辦米勒展的聯合報發行人

王效蘭,與協辦的法國

在台協會主任潘柏甫,

昨天自教育部長鄭瑞城手中

接下史博館贈予的榮譽獎章。

王效蘭表示,台灣是農業立國,

她想以「驚豔米勒」

回饋農民、代表所有人感謝農民對台灣的貢獻。

王效蘭以米勒代表作「拾穗」為喻,表示過去

「農民苦了好久」,很多人在做拾穗的工作。

她想藉此展提升民心士氣。

王效蘭透露,與奧塞美術館的合作,

洽談不到十分鐘

便「搞定了」。拿到獎章的她表示,

「開始對獎章

感興趣」,許諾要辦更多藝文活動,

為第二面獎章努力。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潘柏甫一開口

就是流利的中文,

讓在場聽眾大感驚訝。

不過他只講了幾句中文,

就向坐在台下的馬總統下戰書:

「馬統,你的法文課

要開始了!」潘柏甫透露,

很少人知道,也會講法文,

他特地要考考馬總統的法文。

潘柏甫接著用法文表示,

上一次和是史博館合作,

吸引了一百萬的民眾參觀,

創下前所未有的紀錄。

這次展覽的特色是可以看到

奧塞美術館關於米勒的

完整收藏。

有趣的是,潘柏甫致詞到一半,

突然下起傾盆大雨

,面對台下的騷動,

潘柏甫鎮定地抬頭看了天空一眼

:「這跟我講法文沒關係吧!」

隨後致詞的馬統

也開玩笑的說:

「我已經不是台北市長了,

所以下這場雨,跟我沒關係!」

引來現場一陣大笑。

 

【2008/05/31 聯合報】@ http://udn.com/

.................................................

拾穗&晚禱快來了

 
米勒要讓台灣驚艷

喜愛藝術的奇美創辦人許文龍,日據時代當

學生時,有次老師在課堂上介紹 米勒 的

「晚禱」畫作,當大家的眼睛都專注在

畫中於田間祈禱的農夫與農婦時,

老師卻問:「你們聽到鐘聲了嗎?」

這個很具啟發的引導方式,讓許文龍深刻

領悟藝術欣賞之美。

政大EMBA課程的文化創意講師邱天元,

小時侯曾與父母、祖父母、伯叔姑姨同住,

他記得祖父曾把印著 米勒 「拾穗」的月曆

裱框掛在家中。「 米勒 的『拾穗』,

可說是我視覺上接觸過的第一幅歐洲繪畫!」

邱天元說。

驚艷大師 43件油畫、22件老照片,皆由

法國奧塞美術館提供。

不論是「晚禱」或「拾穗」,許多台灣人

在成長過程中,都曾在書上或其他場域看過

,國人對它們都不陌生。畫中常民的平實

生活,卻有著穿透時空的巨大不朽力量,

總是帶給人發自內心的共鳴與慰藉。

這兩幅幾乎是美術課本必選的世界名畫教材

,下個月(5月)將破天荒來台同時展出。

由聯合報系、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法國奧塞

美術館共同舉辦的「驚艷 米勒 —田園之

美畫展」,

自5月31日至9月5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

,全部展品都由法國奧塞美術館提供,

將展出43件油畫,22件照相技術萌芽初期的

古老照片。其中16件 米勒 作品,將完整

陳列 米勒 30年畫家生涯的各時期作品。

米勒 (1814-1875)是藝術大師梵谷

最崇拜的畫家,也是法國19世紀

「巴比松畫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對後繼的印象派很有啟發作用。

主辦單位指出, 米勒 定居巴黎附近的

巴比松(Barbizon),以田園風光、

常民生活為素材,描繪勞動者的平實,

其中「晚禱」和「拾穗」堪稱重量級

西方名畫,廣為世人所熟知。

從歷史大環境來看, 米勒 創作「拾穗」時

,正當法國二次革命後,民生艱困,

卻更激發人民堅忍的毅力。

米勒 處於風雨飄搖的年代,眼見社會

奮力圖存的辛勞,讓他的畫風充滿

悲天憫人的精神。他雖是崇尚自然的

「巴比松畫派」代表人物,但除了風景寫生,

他的畫作也有著濃濃的人文關懷。

而從個人生命歷程來看, 米勒 創作

「拾穗」和「晚禱」的時間很接近,

當時他共育有九個小孩,

生活壓力十分沈重,

對農民為生活打拚、

「粒粒皆辛苦」的心情,

可說是感同身受。

主辦單位也表示,看到 米勒 的畫作,

令人聯想感受到台灣農民的辛勞。

 米勒 的「拾穗」,畫出撿拾禾穗的婦女,

而台語的節儉,恰巧也叫「撿拾」。

因此,此展除了提供藝術文化的饗宴,

還希望表達對農民的尊敬和疼惜,

也希望喚起民眾珍惜資源,

養成「撿拾」不浪費的好習慣。

此展也將展出與 米勒 同時期的藝術家

友人如胡梭、柯洛、迪亞茲、德崗等人的

作品。這些作品有的描繪群禽在庭園

閒步覓食,有的表現激流收網捕魚,

有的是農莊映照潭影的寫生,

有的聚焦在森林的樹茂葉繁,

畫風憩靜幽遠,畫作著重細部寫實風格

,共同組成「巴比松畫派」的風格。

田園之美 同步展出胡梭、柯洛等人的作品

,展現巴比松畫風。

此外, 米勒 恰好生於攝影技術萌芽的年代

,照相成為當時高尚的藝術新貴,

此次展出當時留下的22張古老照片

,剛好保留下 米勒 寫生的歷史景像

,成為畫作實景的參考資料。

此展主要贊助單位為中國信託,

公益贊助單位包括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力晶文化基金會、

廣達文教基金會等,將協助偏遠地區

學生及弱勢族群也能有機會參觀展覽。

這項展覽即日起至5月30日展開預售,

到全省7-11ibon購票(限全票),

可獲贈 米勒 精美紀念筆記本一本

(贈品憑票至現場兌換),

並可享租用雅凱語音導覽七折優惠。

 

雅凱電腦語音公司亞太區總經理林秋芳

指出,此次雅凱邀美學大師蔣勳參與

語音導覽錄製工作,希望讓民眾更貼近

米勒 ;而此次展出油畫作品,

有些與當時的攝影場景頗能呼應,

也值得民眾仔細找出其關聯性,

增加觀展樂趣。

【2008-04-19/經濟日報/C4版/文化創意】

...................................................

2008 不能錯過的藝文大事



對台灣民眾來說,

是本土百年難得一遇的

世界級藝文饗宴,

不必坐飛機到國外就可欣賞到,

錯過這次,再待何年?

米勒 名畫展

拾穗、晚禱 首次同時外展

法國奧塞美術館的鎮館寶─ 米勒

 曠世名畫「拾穗」、「晚禱」,

每年總吸引全球無數遊客赴奧塞朝聖;

但今年5月31日到9月5日,

只有在台灣才看得到這兩幅名畫。

台灣民眾何其幸運,課本上耳熟能詳的

 米勒 曠世名畫「拾穗」和「晚禱」,

破天荒同時出國展覽,

且全球只選在台灣這一站落腳,

3個月long stay喔。

這次的機緣,可謂集天時、地利、人和。

一年前,奧塞美術館傳出將在今年

5月整修「 米勒 廳」,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即前去探詢。

因為名列法國國寶的

「拾穗」及「晚禱」

從未同時離開過法國,

一時難以突破,

幸而透過與奧塞美術館館長

相交甚篤的聯合報發行人

王效蘭大力斡旋,終於促成美事。

米勒 是法國19世紀最偉大的

田園派畫家。

奧塞美術館館長Serge Lemoine說,

 米勒 的這兩幅畫是西方藝術的標竿,

他畫出勞動者的樸拙和真實,

「將當時農民的形象永遠留在我們眼前」

,也留下永恆不朽的美感。

讓人感動的是,奧塞美術館

「 米勒 廳」有19幅 米勒 傑作,

除了幾件較脆弱的畫作外,

一口氣出動其中16件名畫來台,

讓台灣民眾可以「一次看足」 米勒 經典。

此一以「驚艷 米勒 ─田園之美」

為名的展覽,除了 米勒 名畫,

還將展出巴比松畫派名家胡梭、

柯洛等人傑作,以及19世紀法國

農村生活原版攝影共70件,

完整呈現 米勒 時代的生活和歷史環境。

 

米勒名畫展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keking&aid=191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