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研究視覺隱身技術獲階段性成果(圖)
(博訊北京時間2011年1月01日 轉載)
來源: 青年參考
美軍新迷彩(右)與傳統迷彩的比較。新的戰地隱身衣相對於這種傳統的顏色相近的隱蔽方式是一種革命性的發展。
CP公司的新型迷彩MultiCam和美軍叢林迷彩之間的強烈對比。
隱秘行軍是出奇制勝的關鍵,但要讓一支成百上千人的部隊不被敵方發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古人只能通過“人銜枚,馬勒口”部分實現這個目標。今天,在高科技的幫助下,人們想到了更好的方法——讓士兵穿上隱身衣。據美國《信號》雜誌12月號報道,研究人員已經在相關技術上取得了不小的進展。
目前的“隱身術”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利用材料的特殊晶格結構改變物體本身的折射率,讓電磁波(可見光、微波與紅外線)“拐彎”;另一種則是利用雷達吸波材料(RAM)吸收電磁波,這種技術主要針對波長較短的微波,還沒有擴及到可見光領域。與基於RAM的隱形戰機、戰艦等不同的是,戰地隱身衣要面對的不是敵方雷達的“電子眼”,而是肉眼的實地觀察,這在某種程度上更貼近隱身的本來意義,在技術層面上更難實現。
要讓物體在可見光下遁形,組成這種物體的材料(媒質)必須滿足兩點要求:不能反射光線以及讓光線繞過物體,這樣既不會被觀察到,又不會形成可能暴露自身的影子。從物理學上講,要達到這種效果,媒質的折射率必須為負(折射率指光在空氣中的速度與光在媒質中的速度比值,光從具有正折射率的材料入射到具有負折射率材料的界面時會產生“超透鏡”效應,發生扭曲)。問題在於,自然界的物質以及目前使用的光學透鏡絕大多數都屬於正折射率材料,所以,制造戰地隱身衣的關鍵就是尋找具有負折射率的“超材料”。
美國陸軍與普渡大學和杜克大學經過多年合作,在可見光隱形領域頗有建樹。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率先試制出一種能對微波隱形的二維超材料。他們將銅環與微絲布放到多層玻璃纖維復合材料上形成巧妙的微結構,它能讓微波轉向,如同水流繞開巖石一樣。
研究人員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可見光下的隱形,這也是五角大樓期盼的成果。當然,軍方也承認這是一項空前的挑戰。因為可見光有7種波長,且波長都很短,而超材料的結構必須比光的波長短才能實現隱形。
微波的波長略超過3厘米,對它隱形的“超材料”內部的結構尺寸不到3毫米。相比之下,可見光中綠光的波長只有500納米(1納米為10億分之一米),對它隱形的材料內部結構必須小到約50納米。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報告說,他們成功克服了超材料的吸光問題,雖然只是階段性成果,但它意味著戰地隱身衣朝最終出爐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博訊 bo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