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17 11:46:45瀏覽4384|回應11|推薦9 | |
「隱題藏頭詩」,顧名思義就是將詩人洛夫提倡過的「隱題詩」和傳統演化而來的「藏頭詩」結合在一起,這雖有點兒四不像,但詩的創作不就是要勇於實驗、融合,才能發展出各類型的詩形態嗎? 原本「隱題詩」的條件是詩題必須是一個詩句,但是一個句子很難判斷是否為詩,故而這個條件可免了;「藏頭詩」的條件是所藏之字須藏於每個句子的第一字,但新詩有一句斷為兩行或數行的,況且句頭不見得是行頭,行頭也不見得是句頭,故而這個條件也改了,改成藏於行頭,以符合新詩分行的形式。換句話說,就是「詩題的字,是放於詩的行頭,而非句頭」。明白了這個作法,則本遊戲就能脫離造詞造句的譏諷,而產生千變萬化的形貌,也就更展現新詩分行斷句的藝術了。 把條件放寬,讓這個遊戲更為簡易,不會造成參與者認知不同產生困擾,只不過詩題明明是「一本詩集有如一頭小獸」,要寫的內容是:詩集為什麼像一頭小獸?如何變成一頭小獸?詩集像一頭小獸時,情境是怎樣?可是有人卻忽略了,甚或自行另立題目,原詩題十個字是做到藏頭了,可是內容幾乎不切題旨。選稿者要怎麼辦?基於詩的自由性與多義性,能扣合詩題的當然符合要求,但若稍微出格還能言及詩的,只要表現優異,盡可能會放於考慮範圍之內。 除了認清遊戲規則及掌握題旨外,接下來就是創作策略與技巧的運用了。 初步仍須先從詩題「一本詩集有如一頭小獸」切入,仔細分析,此詩題單純是一物比一物的比喻句,似乎想像已受限於一個比喻,若只運用這個比喻去經營一首詩,詩的內容顯然狹窄,思路難脫這個「詩集像獸」的想像。那要怎麼去突破或豐富內涵呢? 其實,隱題詩的妙門這時才打開,眼尖者定會先找出本詩題目中的三個「節點」,即「詩」、「頭」、「獸」三字,這三個字都是具象物,可以明確形成詩中的基本素材,例如:詩,可以有詩作、詩集、詩人、詩刊、詩社等素材可寫;頭,可以有頭腦、頭髮、頭皮、頭巾、頭盔等素材可寫;獸,可以有獸、獸皮、獸醫等素材可寫。若進一步從具象物轉化為動詞、形容詞或轉義詞時,詩的素材就變得活潑些,例如:詩,有詩化、詩情畫意等詞;頭,有頭目、頭版等詞;獸,有獸慾、獸心、獸香等詞,如何擷取應用,端視詩作表現之所需。再者,若是運用到「斷詞為行」的策略,則「詩」、「頭」、「獸」三個字可強迫性的變為詞尾字,例如:情詩、讀詩、裡頭、碼頭、野獸、怪獸等等語詞,第一字先寫在行尾,第二字接續在下一行寫在行首,雖然斷詞為行的作法很是勉強,但運用得妙,「隱題藏頭詩」的創作就不再那麼的僵化。 前面說的「節點」(nodes)的觀念來自超文本,通常一個節點代表一個名物或想法,這個節點可以作無限延伸的連結,換在「隱題藏頭詩」上來講,一個節點亦可代表一個具象詞,例如:詩、頭、獸這三個字。一首詩,不管意念如何流動轉變,都得與這些具象詞發生關係,從這三個具象詞去延伸意象,否則詩有可能流於空洞、抽象、概念,更有可能離題。 當詩有了節點,就可由各個節點去形構詩的內容、意象,以及無限延伸的連結其他具象物,例如:詩集可以連結桌燈、筆等,頭髮可以連結鏡子、風等,獸可以連結森林、獵槍等。當然,連結的空間可以跳躍,把毫無關係的事物連結在一起,例如詩集可以連結河流,頭髮可以連結小提琴,獸可以連結美女,這樣一來,想像奇特,寫出來的詩當然會出人意料之外。 作者也可以在「一」「本」「集」「有」「如」「一」「小」這七個字行內自設其他的節點,與「詩、頭、獸」三個節點交錯組合,以充實自己作品的內容,因為自設的節點等於是附加素材,是自己調理的作料,所以也是自己作品特色之所在,甚至可以覆蓋過「詩、頭、獸」這三個基本素材,作品能否勝出,在內容上揀選素材、組構素材,實為重要的關鍵。 有了策略,並非能真正的寫出一首好詩。寫詩,仍須回歸到詩,分辨「詩的遊戲」和「文字的遊戲」是有不同的層次。詩的遊戲,是詩;而文字的遊戲,只是文字,尚不算是詩。作為一位評選者,哪首作品該選,哪首作品該摒棄,是以此劃分界線的。此即牽涉到語言的問題,詩的語言忌油,而文字遊戲最容易油。油,會令人厭膩、不舒服,文謅謅的用字遣詞是油,賣弄學問或見識是油,太過於理所當然的文意是油,所以能避開油,詩的遊戲在第一步就不會變成只是文字的遊戲。 本次「隱題藏頭詩」遊戲的評選觀察,我不對個別作品逐一評論或賞析,只綜合的談談創作策略和觀察心得。最後再說出一點個人的感覺,即是看完所有「隱題藏頭詩」的投稿作品後,彷彿看到了一幅奇特的景觀,「一本詩集有如一頭小獸」十個字,本來像懸吊在一根曬衣竿上的十個空衣架,經由各位投稿者晾上不同花色不同樣式的衣物,不管是私密的內衣褲,或是洋裝、外套、制服、襪子、毛巾等等,擺置在陽台上、庭院裡,然後,自成美麗的風景,近千首的投稿作品,有如近千個曬衣竿掛滿了衣物,或隨風曳姿,或豔陽曝暖,或翹望陰霾,或遇雨倉皇,每根竿子都有獸的意象披露晃動,感覺魔幻迷離、壯觀無比。 【2009/03/17 聯合報】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