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托邦
源出希臘文ou(無)和topos(處所),意即“烏有之鄉”。1516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在其《烏托邦》一書中,描述了一個他所憧憬的美好社會,即烏托邦。那裏一切生產資料均歸全民所有,生活用品則按需分配;人人都從事生產勞動,並有充足的時間供科學研究和娛樂;那裏沒有酒店妓院,也沒有墮落和罪惡……故此詞喻指根本無法實現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會。
△ 柏拉圖式戀愛
柏拉圖是古希臘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弟子,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在對話體著作《會飲篇》中,闡述了自己對愛情的看法:愛神是人與神之間的仲介,他用神秘的激情控制著世界,使人以一種不可遏止的欲望去追求永恆的美。這個追求是一個逐漸上升的認識過程。愛的最低級的形式是熱戀中的情人“專注于對方美的形體”,渴望與對方肉體的結合;愛的較高形式則是從沉湎於美的形體昇華到愛戀形體所表現出來的美;愛的最高形式是沉思的美,即不帶感性形體的美。他由此提出了將真、善、美合為最高理想的看法。後來,人們把男女之間那種與性無涉的、理想化的相互愛慕情誼,稱為柏拉圖式戀愛,現代語也叫精神戀愛。
△ 猶大的親吻
猶大是《聖經》中耶穌基督的親信子弟12門徒之一。耶穌傳佈新道雖然受到了百姓的擁護,卻引起猶太教長老司祭們的仇恨。他們用30個銀幣收買了猶大,要他幫助辨認出耶穌。他們到客西馬尼園抓耶穌時,猶大假裝請安,擁抱和親吻耶穌。耶穌隨即被捕,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人們用猶大的親吻比喻可恥的叛賣行為。
△ 海妖之歌
出自希臘神話。傳說在一個島上住著一些以美妙歌聲迷人進而害人的海妖,名叫塞壬。後奧德賽路經該島,事先得到瑟西女仙的警告,用蠟封住同伴們的耳朵,又把自己綁在桅杆上,同伴們奮力劃槳,終於戰勝了迷人的歌聲。比喻那種騙人的甜言蜜語。
△ 蘋果之爭
出自希臘神話。密爾彌多涅斯人的國王珀琉斯和女神西蒂斯邀請眾神參加婚禮,惟獨忘了爭吵之神厄里斯。厄里斯尋釁將一個金蘋果扔在宴席中,說是要送給最美麗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愛神阿芙羅狄蒂都爭相要這個金蘋果,最後蘋果判給了阿芙羅狄蒂,並由此引發了特洛伊戰爭。比喻禍端,或指挑動是非、撥弄不合。
△ 阿基里斯之踵
希臘神話英雄阿基裏斯唯一能被刺傷的地方。他出生後,母親海洋女神西蒂斯握著他的腳跟將他浸泡在冥河裏,因此他全身除腳踵外其他地方刀槍不入。比喻易受傷害的地方或致命弱點。
△ 忘憂果
出自荷馬史詩《奧德賽》。奧德賽的船隊返鄉途中,船被風雨吹到一處海邊。同伴們吃了當地特產忘憂果之後,竟然忘記家鄉和親人,忘記自己上岸的目的,也忘記回到船上去。後比喻身居異鄉,樂不思歸。
△ 月桂
出自希臘神話。阿波羅愛上了女妖達乎涅,但達乎涅拒絕了他的追求。有一次阿波羅遇見達乎涅,達乎涅立即跑到河邊,向他父親河神呼救,她父親便將她變成了一棵月桂樹。阿波羅撫摩著月桂說:“你既然不能做我的妻子,你至少也得做我的樹。月桂樹啊,我的頭髮上、豎琴上、箭囊上要永遠纏著你的樹枝,我要讓羅馬大將在凱旋的歡呼中頭上戴著你的花冠,你的枝葉永遠接受光榮吧。”後來人們遂用月桂樹枝編成的花冠贈給優秀的詩人。月桂、桂冠也被用來做勝利和光榮的象徵。
△ 洗禮
出自《聖經》。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因聽了神蛇的話偷吃禁果犯下了罪,這個罪過從此代代相傳,叫做“原罪”;各人違背上帝旨意也會犯罪,稱為“本罪”。所以,凡篤信上帝的人,必須經過洗禮,洗刷原罪和本罪。洗禮時,主洗者口誦經文,受洗者注水額上或頭上,也有全身浸入水中的,故洗禮也稱“浸洗”。後比喻經受某種鍛煉或考驗。
△ 卡夫卡式的變形
卡夫卡是奧地利作家,他寫過一部小說《變形記》。書中主人公格裏高爾·薩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推銷員。他忠於職守,循規蹈矩,成年累月為推銷商品勞碌奔波。一天早晨醒來,他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內心十分恐懼和痛苦,父母對他的變化十分悲傷,妹妹開始同情他。他逐漸失去了人的習性,“蟲性”不斷加重,他失去了工作,父親恨他不死,母親、妹妹也由哀憐轉而生厭,鄰居恥與為鄰。他最後在孤獨中死去。此語比喻一個人突遭不幸,成了別人的累贅時,他與周圍人的關係也會變化,這種變化撕掉了人與人之間溫情脈脈的面紗,暴露出赤裸裸的利害關係。
△ 蒙娜麗莎的微笑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達·芬奇的作品,完成於1506年。畫中的蒙娜麗莎相傳原是佛羅倫斯有名的美女,她性情矜持,鬱鬱寡歡。為了使蒙娜麗莎發自心扉的微笑,達·芬奇請樂隊演奏美人家鄉的作品,才使他嫣然一笑。而這一微笑的含義就成為幾百年藝術史上的不解之迷。常比喻青年女子迷人的微笑,或轉義為神秘的微笑。
△ 涅槃
舊譯“泥洹”,意譯“滅度”。或稱“般涅槃”,意譯“入滅”、“圓寂”。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通過修持斷滅“生死”輪回而後獲得的一種精神境界。佛教認為,信佛的人,經過長期“修道”,即能“寂(熄)滅”一切煩惱和“圓滿”一切“清淨功德”。這種境界,名為“涅槃”。在佛教史籍中,通常也作為死亡的代稱。後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把“涅槃”作為“死亡”的代稱來使用。
△ 沙龍
“沙龍”是法語的譯音,它原為義大利語,17世紀傳入法國,最初為羅浮宮畫廊的名稱。後來指法國上層人物住宅中的豪華會客廳。當時,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貴婦)常把客廳變成著名的社會交際場所。進出這裏的人,多為小說家、詩人、畫家、戲劇家、哲學家、音樂家和評論家等,他們志趣相同,歡聚一堂,或作詩繪畫,或欣賞典雅的音樂,或就各種感興趣的問題促膝長談,無拘無束,各抒高見。後來,人們就把這種形式的聚會稱為“沙龍”。正宗的“沙龍”有以下特點:要定期舉行;時間要在晚上;人數不能太多。現在,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借“沙龍”一詞來表述某項活動,如“文學沙龍”、“音樂沙龍”等。
△ 塵土之身
出自《聖經》。亞當、夏娃偷吃了知善惡樹的果子,觸怒了上帝,被趕出伊甸園。上帝詛咒:人必須遭受土地的折磨。人要從田裏收穫果實充饑,而田裏將長滿荊棘和蒺藜;人必須終身勞作,地裏才會長出莊稼養活人類,直到歸了土;人從泥土而來,本是塵土,死後仍歸於塵土。故後常稱人為塵土之身。
△ 喝了忘川的水
忘川是希臘神話中陰間的一條河流。人死後亡靈墮入陰間,只要喝了這河裏的水,就會忘記過去的一切,故稱為忘川。比喻遺忘了不該遺忘的事情。
△ 武裝到牙齒
從前,南美沿海地區,特別是北海岸地區海盜橫行。這些海盜兇狠異常,除了兩手持武器外,嘴上還咬著一把刀。由此有了這個典故。後形容全副武裝的人或武裝到極限的國家。
△ 皮格馬利翁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他憎恨女性,決定永不結婚。他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女像,並愛上了她。他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並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並讓他們結為夫妻。
皮格馬利翁效應:後來被用在教育心理學上,也稱期待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比喻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不同,對他們施加的方法不同,學生受到的影響也不一樣。
△ 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受到眾神的懲罰,眾神讓他永不停息地推著一塊沉重的巨石上山。當西西弗斯將巨石推至山頂時,石頭便會不可阻擋地滾下山去。西西弗斯便這樣週而復始地推石頭上山。
△ 繆斯
“繆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九位文藝和科學女神的通稱。她們均為主神和記憶女神之女,都在奧林匹斯山的庇厄裏亞出生和居住。她們以音樂和詩歌之神阿波羅為首領,分別掌管著歷史、悲劇、喜劇、抒情詩、舞蹈、史詩、愛情詩、頌歌和天文。因為她們常去的帕耳那索斯山下有卡斯他利阿神泉,所以古希臘的詩人、歌手都向繆斯呼告,祈求靈感。後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繆斯”來比喻文學、寫作和靈感等。
△ 圓桌會議
出自英國古代英雄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的傳說。圓桌無首席末席之分,象徵圍桌而坐的騎士處於平等的地位。在圓桌旁舉行的會議稱為“圓桌會議”,表示參加談判的各方一律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