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曼,目前最當紅的經濟大師,1953年2月28日出生,父親是保險公司的經理,母親是家庭主婦,住在紐約長島。克魯曼是獨子,他曾用害羞、寂寞、溫和、緊張等字眼形容自己。 克魯曼說如果童年生活多彩多姿,他可能不會有今天,因為他只有在書中尋找樂趣,當時同學笑他是書呆子,還有一次好像是被同學欺負,回家還在流鼻血。在中學 時迷上科幻小說,其中伊薩愛西莫夫(Issac Asimov)(他是波士頓大學化學教授,著有科幻小說數百本,曾寫過人類的未來一長文,20年前經濟日報曾登載,他對人類未來前景是樂觀的)所著基地三 部曲,靠一位心理歷史學家精確的預測,因而解救人類的文明,克魯曼說他想當這個人,但至今學校沒有這種學系,但經濟學是最接近的,所以進入耶魯大學經濟 系。
愛看歷史故事
他說最愛看的書是歷史故事,因此在耶魯他經濟學分只修滿最低標準,其他多在上歷史課,但他說歷史只告訴你發生「什麼」,經濟學才能告訴你「為什麼」。研究 所他念麻省理工學院(MIT),他說一輩子最受用的是該校出名的經濟分析方法,以簡單的模型描述現實問題,結合真實世界的數據與一點數學推理,這方法使他 常能透視複雜的問題,直指問題的核心。
克魯曼的博士論文是關於浮動匯率制度的研究,在亞洲金融風暴前,他有次想到商品期貨市場上的投機商品,可能採用同樣的方法用在外匯交易,分析數據後,發現 最可能在亞洲發生。他說其實他是90%錯誤,但是別的人,則是150%錯誤,在那之後,他的名聲隨他的「投機攻擊理論」被引用的次數而直線上升。
在得諾貝爾獎前他寫的自述中,說一生最美妙的時刻,是他後來得諾貝爾獎那篇論文,在1980年美國經濟學會年會上發表的90分鐘,當時場景有如電影「礦工的女兒」中,女主角林恩在吵雜的酒吧中開始唱歌,逐漸的,人們安靜下來傾聽,唱完掌聲熱烈響起,他知道自己不同凡響了。
克魯曼生命中也有幾度低潮,例如這篇論文還被學術期刊拒絕過,耶魯也曾拒絕給他研究補助,曾有三年之久他感覺自己有學術研究的危機,他有時認為論文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有時是研究厭倦後想尋求新方向。
他在雷根政府時期,應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菲德斯坦之邀,負責該會國際經濟的研究,另一名負責國內經濟研究的,是他哈佛大學得意學生桑莫斯,克魯曼當時已經 主張福利經濟,理念與雷根政府不同,他也不喜歡官僚的品味,後來連菲德斯坦也因為警告政府赤字過多,被認為是烏鴉而受排擠。
但他說因為撰寫1983年總統經濟年報,發現自己有將複雜的經濟問題以通俗文筆書寫的天賦,開啟他日後的另一扇門。
在1987年上半年,他還在低潮,連年休假都不知道是否會獲准,但下半年他獲得年休到國家經濟研究局做研究,他說在那裡天天與許多研究同事喝咖啡聊天,激 發他許多研究的想法,加上個人電腦的進步,終於使他的研究生產力爆發,走出低潮。在1991年他獲得美國經濟學會的克拉克獎,他的新貿易理論,終於為他帶 來榮譽。
不愛官僚體系
在2000年擔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之前,克魯曼的身價已經很高,一小時的演講價碼高達2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66萬元。他也曾接受安然公司顧問名義,但只開過一次會,收費將近4萬美元,為此,保守派曾攻擊他。
克魯曼為接受紐約時報專欄的機會,必須放棄可能涉及利益衝突的演講或顧問,他說雖然時報給他豐厚的報酬,但仍遠不如顧問、演講,但他對這甘之如飴。雖在諾貝爾獎的讚詞中,也稱道他教學受到學生的讚美,但他說沒有教出許多傑出學生是他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