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陽明哲學與古典音樂
2011/12/31 13:16:54瀏覽494|回應0|推薦0

王陽明哲學與古典音樂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記得我曾對王陽明哲學着迷,認為它是最完美的哲學,那時我把陽明學說當宗教崇拜,我不僅讀陽明哲學而且身體力行。先由外在粗淺行為致良知開始,逐漸進入起心動念之用力,似乎達到陽明所說無善無惡心之體的境界。處理公私事物得心應手,夜間無夢,健康日佳。

某曰晨我尚未起牀,妻在客廳播放音樂,直接感受此樂聲與大自然混然一體,無美與醜、善與惡之分。待起牀後察看,始知此樂聲即悲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其後在台北中山堂,聽日本聲樂家田島好一與台灣聲樂家辛永秀聯合演唱會,直感田氏之音不夠美,其中含有雜質,自忖可能我自已心不夠美,不能起共鳴,非田氏音不美也。但當田氏唱完一曲向聽眾答禮動作中有傲氣,始恍然大悟,聽音中有傲氣,則不夠美矣,但田氏自己當時卻不自知。

後來當我對陽明哲學產生某種疑問時,信心則大減,行為亦随之散漫,以前那種最敏銳的心靈感受完全消失,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至今未能再恢復到以前的境界。美有不同種類和不同層次,我是通過善的實踐,換言之即通過陽明的致良知,而達到美的不同層次。

王陽明重要的四句格言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無善無惡心之體,乃陽明修証到的最高境界,此時心中無任何意念,一片空白,對萬事萬物無任何善與惡,美與醜之分別,不賦予任何價值判斷,似(非絕對相同﹚六祖壇經所言,不思善不思惡時的狀態。如王國維所言以物觀物也。

若以貝多芬田園交響曲言,大自然如其原貌呈現而矣。似中國道家所言,花自飄落水自流;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均任其自然而矣。在此境界如一極光亮之鏡子,物來則照,物去不留。物來則原形畢露,故我感受到田氏當時之傲氣,此傲氣也不自覺的透過歌聲表現出來,則聲音不夠純美矣。

 有善有惡意之動:若從無善無惡心之體的空無,落到現實世界,到任何意念一有所發動時,則可對此意念,賦予價值判斷,如王國維所言,"以我觀物,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四時佳興與人同了,或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此時對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欣賞,可随每個人心境之不同,而賦予它各種價值的判斷。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陽明以良知為判斷善惡之標準,判斷以後要力行之、實踐之,要為善去惡,這種為善去惡的行為陽明稱之謂格物,格除不良之物(念頭),又稱致良知,就是實踐良知也。

若能革除一份惡,則良知也會自然的多顯露一份,在此致良知的過程中,則對田園交響曲的感受也随之而異,會有不同層次的感受。若實踐到自已良知自然運行,不需刻意致良知,而達到爐火純青,如陽明所說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時,則貝多芬田園交響曲,是大自然以另一種媒呈現而矣。

總結以上,我是從實踐陽明致良知、善的過程中,感受不同層次之美。

徠德︰這是2005年9月,學者丁澤農先生對陽明學說的體驗。由致良知說到美的感受,這是很難得的經驗,藉之分享。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aderstudio&aid=5986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