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下求賢令-曹操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
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集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九年下求賢令-曹操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其守信邪
?而陳平定漢業,蘇秦定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
建安二十二年下求賢令-曹操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為什麼要才重於德
1.曹操本人個性使然
2.曹欲王天下 然其非正統 無以號召英才
故欲塑造才重於德之風
3.有德之人恐不肯為曹所用
4.欲王天下 若用有德之人 往後恐遭掣肘如荀彧
5.當真求賢若渴 猶恐失之
6.當時有德之人或讀書人對曹恐多所批評
因此才重於德或許是對此做一報復及貶低批評者的方法
以上都沒有驗證 只是思考 希望有空可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