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文章,是小弟去年剛註冊後憲論壇時
所寫的第一篇文章發表後,大陸網友的回應
回想起來,能夠以文會友倍覺溫馨,特將當時回覆整理一下
1.大陸網友孟勤來文
看到前輩您這個帖子,晚生有種不知該如何形容的感覺,不過這種感覺非關政治,非關意識形態~
晚生現在是在安徽省讀大學啦~不過不是黃山,是另一個城市
來安徽之前晚生對於這裡的想像和前輩您的頗有點相似……
不過來了之後,有點不算意外的欣慰——這個華中地區的城市,並不像想像的那樣閉塞簡陋啊!
當然與此同時也有一點失落——這個曾經很有特色的城市,如今和許多其他城市如此雷同,事實上似乎大陸大多城市都在……趨同演化?
\當然,也許正因為這種趨同,客居異鄉打拼或者求學的人能夠多一些融入的感覺吧,呵呵~
另外就是,大陸的情況也一直在改變啦~畢竟,這是個愈發開放的時代,呵呵~
還有就是~期待和平,謀求共贏,這是全球的願望,不止是海峽兩岸。
晚生是希望,全人類都能夠——博愛,不僅對人類,也是對其他物種,對自然環境,對生態 ~
----------------------------------------------------------
孟勤 :您所言甚是,大陸小弟所去的大都市,的確有趨同演化之感,
而且似乎只以美國為藍本
喪失自己特色,或許是以管窺天,還請見諒
-----------------------------------------------------
2.大陸網友召日人來文
說的是實在話,但學長到大陸至今又以過去12年。這12年其實是大陸變化最多的12年,真可以說日新月異,翻天覆地。
所以,學長如果再來一趟,肯定又會有新的震撼了。 兩岸的確互相隔膜太久,相互瞭解太少。
出於各種因素,我們彼此都對對方存在茫然和誤解,而現在彼此則希望更熟悉對方。
勿庸諱言,大陸以前有很多問題,現在也還有一些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陸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速度,在積極地改變著。
隨著各種問題被提出並得到有效解決,大陸讓國民更加充滿信心充滿希望。可以確信,如果再有一個或者更多的12年,大陸的面貌定會臻於理想。 當然,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學習,更多的發展,其中也包括向臺灣學習。令人樂觀的是,兩岸“大三通”的實現和陸客訪台等政策的實施,使海峽兩岸的學習和交流變得更方便。
大陸民眾不管其他方面遭遇如何,但對於臺灣的親切和嚮往,卻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所謂的“反攻”或者“解放”,都不是理想的交往詞語。
民族大義面前,儘早和氣團圓,或許才是人民心中的最大夢想——起碼,對於兩岸軍人是最大夢想:不用兵戎相見,免卻血光之災,會給多少軍人多少軍人家庭帶來真真的福祉啊。
那樣,也就沒有“老李”的悲慘了。而這,需要兩岸的共同努力了。
說的是實在話,但學長到大陸至今又以過去12年。
這12年其實是大陸變化最多的12年,真可以說日新月異,翻天覆地。所以,學長如果再來一趟,肯定又會有新的震撼了。
兩岸的確互相隔膜太久,相互瞭解太少。出於各種因素,我們彼此都對對方存在茫然和誤解,而現在彼此則希望更熟悉對方。
勿庸諱言,大陸以前有很多問題,現在也還有一些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陸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速度,在積極地改變著。隨著各種問題被提出並得到有效解決,大陸讓國民更加充滿信心充滿希望。
可以確信,如果再有一個或者更多的12年,大陸的面貌定會臻於理想。 當然,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學習,更多的發展,其中也包括向臺灣學習。
令人樂觀的是,兩岸“大三通”的實現和陸客訪台等政策的實施,使海峽兩岸的學習和交流變得更方便。大陸民眾不管其他方面遭遇如何,但對於臺灣的親切和嚮往,卻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所謂的“反攻”或者“解放”,都不是理想的交往詞語。
民族大義面前,儘早和氣團圓,或許才是人民心中的最大夢想——起碼,對於兩岸軍人是最大夢想:不用兵戎相見,免卻血光之災,會給多少軍人多少軍人家庭帶來真真的福祉啊。
那樣,也就沒有“老李”的悲慘了。而這,需要兩岸的共同努力了。
說的是實在話,但學長到大陸至今又以過去12年。這12年其實是大陸變化最多的12年,真可以說日新月異,翻天覆地。所以,學長如果再來一趟,肯定又會有新的震撼了。
兩岸的確互相隔膜太久,相互瞭解太少。出於各種因素,我們彼此都對對方存在茫然和誤解,而現在彼此則希望更熟悉對方。
勿庸諱言,大陸以前有很多問題,現在也還有一些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陸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速度,在積極地改變著。
隨著各種問題被提出並得到有效解決,大陸讓國民更加充滿信心充滿希望。可以確信,如果再有一個或者更多的12年,大陸的面貌定會臻於理想。 當然,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學習,更多的發展,其中也包括向臺灣學習。
令人樂觀的是,兩岸“大三通”的實現和陸客訪台等政策的實施,使海峽兩岸的學習和交流變得更方便。大陸民眾不管其他方面遭遇如何,但對於臺灣的親切和嚮往,卻是高度一致的。
所以,所謂的“反攻”或者“解放”,都不是理想的交往詞語。
民族大義面前,儘早和氣團圓,或許才是人民心中的最大夢想——起碼,對於兩岸軍人是最大夢想:不用兵戎相見,免卻血光之災,會給多少軍人多少軍人家庭帶來真真的福祉啊。
那樣,也就沒有“老李”的悲慘了。而這,需要兩岸的共同努力了。
-------------------
報告召日人兄,小弟就是憂心您所說這十二年天翻地覆的大變化,
似乎偏重硬體,摩天大樓,宏偉官廳建築,
資源是有限的人力>
小弟期許的天翻地覆是指,城鄉,東,西部,差距縮小,全大陸學童都能公平無憂無慮接受至少九年義務教育
例如台灣憲法明文規定教育經費不得少於總預算15%,小弟才疏學淺,並不知大陸教育經費比例為何,但總希望能多撥經費提升大陸整體人力資源,善焉,
3.大陸網友Riddick來文
的確~ 台灣同胞的整體民眾素質的確比大陸高很多~
但是大陸的教育都是功利應試教育,批更多的錢只會印出更多的考卷,要改革的是教育理念與方式,這不是單單加大預算能解決的問題....哎
-----------------------------------------------------
台灣教育改善空間還很大,大陸不必妄自菲薄,
小弟認為台灣空有龐大教育經費,
但美中不足,未訂硬體建設經費上限,
或軟體,圖書,支援弱勢學童助學金,下限,不斷"建設",只是不當資源錯置分配
故台大薩孟武教授曾說過,
日本明治維新時,
因國窮,資源有限,就把僅有的教育經費,
捨建宏偉教室硬體,就充實圖書,引進西洋科學精神等軟體,終至大國掘起
註:薩孟武,福州色目人後裔,日本三高,京都帝大畢,曾任台大法學院院長
------------------------------------------
4.大陸網友孟勤來文
呵,晚生沒有去過LS,不過……卻可以想像前輩所說…… 城市的趨同,在經濟上也許算是個必然吧,
畢竟,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城市的繁華,享受物質豐富和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在文化上卻頗讓人感到可惜……
曾經很有個性的一個個城市,卻愈發地相似……乃至雷同起來。雖然理性上認為還是順其自然比較好,情感上也難免會有點失落感~
大陸的城市,晚生雖身在大陸,去過的卻也不多,北京,上海,杭州,等等,幾個而已,每個城市都有每個城市的地標,各有特色,但是除此之外,便大體相同了……
然而硬件發展的同時,還是不得不承認,軟環境的發展還是沒有跟上硬件發展的腳步啊……越來越多的人有經濟能力出門旅遊,卻還沒有足夠的公德心和文明意識,以至於表現出很多陋習比如公共場所吸煙,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等
雖然這種情況隨著大陸一代代年輕人的成長正在逐步改進,可是還是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啊
說到教育,晚生身為學生,感觸最深的就是——應試教育啊……目前大陸教育模式,包括初級、中級乃至大學、研究生教育,仍然是傾向於一個“標準答案”,注重應試能力而非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方法,不太支持創新和質疑……
但是無論如何,晚生也還是相信,畢竟,時代還在向前發展,進步總是在發生,即使慢,畢竟,還是在進行的~
---------------------------------------
個人曾獨自一人在紐約住同一間旅館旅遊8天,
發現時間根本不夠,單是有百年歷史得市立圖書館,我整整待5天,
還意猶未盡,圖書之豐,令人難以想像,但其建築老舊,卻保養良善
,還有其他精緻藝文活動,才使紐約成為名城,
歐洲特色名城更多,而洛城那種人定勝天,大興土木,
不斷比建物,購物中心,遊樂場,誰新,誰大,
在下私以為,不應是大陸各名城趨同演化的好標的吧?
歐美名城,我發現有一基本要件,
就是這城市居民,有對弱勢族群的終極人道關懷,這也是我去過大陸旅遊四次,對曾造訪的名城,衷心的期許
-----------------------------------
5.大陸網友孟勤來文
呵……晚生能夠感覺到前輩對大陸發展善意的期望~
大陸的發展模式缺乏人文關懷,有點跌入一味追求外表的浮華和“人定勝天”的危險。
據晚生個人觀感和讀過一些書籍的印象,這並不是現在才開始~其中有些個人推測的原因,請恕晚生不好多說大陸改革開放是在1979年左右(汗,晚生出生都是那以後好多年的事了……有些情況如果晚生說的有偏差,也請前輩包涵……),
從那時起,大陸人的目光才開始有機會看向世界啊~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諸多不足之處,但是閉關太久,被單一一種思想影響太久,可能難免會有些不知所措,
開放之後,面對外界的繽紛色彩也許就會眼花,而在學習模仿的時候走一些彎路吧~
晚生個人感覺,大陸雖然仍然存在著太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不過,畢竟進步還在緩緩地發生,也許她走到能夠令人非常滿意的那一天還很遠,也許那一天,前輩或者晚生,我們都看不到,但是晚生還是願意對她抱有信心的~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