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6/09/06 20:29:15瀏覽1799|回應0|推薦20 | |||||||||
以『其』為字根衍生的字
──歡迎引用資訊,但請註明來源! ※其:(一)ㄑㄧˊ (二)ㄐㄧ (三)ㄐㄧˋ (一)ㄑㄧˊ(代名詞)1.他、他們。用於第三人稱。如:「聽其自然」、「任其自生自滅」。 孟子˙萬章上:「親之,欲其貴也。」 唐˙韓愈˙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2.他的、他們的。如:「人盡其才」、「各得其所」。 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亦不詳其姓氏。」 (形容詞)3.這個、那樣,表示指示。如:「不厭其煩」、「查無其事」。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副詞)4.殆、大概,表示揣測。 禮記˙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幾乎?」 唐˙柳宗元˙封建論:「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 5.將,表示時間。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並于正卿。」 管子˙小匡:「教訓不善,政事其不治。」 6.豈、難道,表示反詰。如:「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左傳˙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7.可、應該,表示期望。 左傳˙隱公三年:「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 戰國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連詞)8.若、如果,表示假設。 荀子˙勸學:「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 宋˙蘇軾˙留侯論:「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 9.還是、或是,表示選擇。 莊子˙養生主:「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秦誠愛趙乎?其實憎齊乎?物之甚者,賢主察之,秦非愛趙而憎齊也。」 (助詞)10.發語詞,無義。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其以沛為朕湯沐邑。」 11.然,語中助詞。 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12.表示語氣的加強。如:「尤其」、「極其」。 (名詞)13.姓。如漢代有其石。 (二)ㄐㄧ(助詞)14.置於語尾,表疑問的語氣。 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文選˙蘇武˙詩四首之三:「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 (名詞)15.人名用字。如漢代有酈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三)ㄐㄧˋ(助詞)16.置於句中或句末。用於彼、何之後。 詩經˙曹風˙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賜!汝來何其晚也?」
※基:ㄐㄧ(名詞)1.建築物的底部。如:「地基」、「路基」、「牆基」。 2.事物的根本。如:「根基」。 《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邦家之基。」 3.化學上指化合物分子中所含的一部分原子。如:「羥基」、「氫基」。 (形容詞)4.根本的。如:「基數」、「基層」。 《漢書.卷八一.匡衡傳》:「正基兆而防未然也。」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朞:ㄐㄧ「期」的異體字。 ※期:(一)ㄑㄧˊ(又音)ㄑㄧ (二)ㄐㄧ (一)ㄑㄧˊ(又音)ㄑㄧ(動詞)1.約定。如:「不期而遇」。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 三國魏.曹丕〈秋胡行〉:「朝與佳人期,日夕殊不來。」 2.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 宋.歐陽修〈縱囚論〉:「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願。」 (名詞)3.時、日,或經約定的時、日。如:「日期」、「時期」、「限期」、「後會有期」。 唐.李益〈江南詞〉:「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二 折》:「我今日與小姐赴期去來。」 4.一段時間。如:「假期」、「學期」、「危險期」、「潛伏期」。 5.限度。 《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萬壽無期。」 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6.量詞。計算事物分期的單位。如:「訓練計畫一年分為四期。」、「這本雜誌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二)ㄐㄧ(名詞)7.一周年。 《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救。」 8.喪服中期服的簡稱。 《文選.李密.陳情表》:「外無期功彊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稘:ㄐㄧ(名詞)一個周期的時間。同「期」。《說文解字.禾部》:「稘,復其時也。……《唐書》曰:『稘三百有六旬。』」清.段玉裁.注:「今皆假期為之,期行而稘廢矣。」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箕:ㄐㄧ(名詞)1.篩米去糠的圓形竹器。俗稱為「簸箕」。 宋.陸游〈箕卜〉詩:「持箕畀灶婢,棄筆臥牆隅。」 2.收集垃圾的器具。如:「畚箕」。 《禮記.曲禮上》:「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 3.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青龍七宿的最後一宿,由四顆星組成。 4.姓。如漢代有箕堪。 (動詞)5.聚、取。 《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頭會箕斂,以供軍費。」
※諅:(一)ㄐㄧˋ (二)ㄐㄧ (三)ㄑㄧ (一)ㄐㄧˋ1.忌。說文解字:「諅,忌也。周書曰:『上不諅于凶德。』」段玉裁.注:「諅,今《書》作忌。」 2.志。廣韻.去聲.志韻:「諅,志也。」 (二)ㄐㄧ3.謀。廣韻.平聲.之韻:「諅,謀也。」 (三)ㄑㄧ4.為「諆」之異體。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諆:ㄑㄧ(動詞)欺瞞。《說文解字.言部》:「諆,欺也。」 ○詆諆:ㄉㄧˇ ㄑㄧ毀謗攻訐。如:「對於好朋友的過失,只是詆諆濫罵,而不加善言規戒,那不是智者的作為。」
※倛:ㄑㄧ(名詞)古代方相驅除疫鬼時所蒙的熊皮面具。 《荀子.非相》:「仲尼之狀,面如蒙倛。」唐.楊倞.注:「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 ○倛醜:ㄑㄧ ㄔㄡˇ求雨用的土偶人。 《文選.應璩.與廣川長岑文瑜書》「泥人鶴立於闕里」句下李善注引高誘曰:「倛醜,請雨土人也。」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娸:ㄑㄧ(動詞)醜化。 《漢書.卷五一.枚乘傳》:「故其賦有詆,娸東方朔,又自詆娸。」
※欺:ㄑㄧ(動詞)1.詐騙。如:「欺騙」、「詐欺」、「自欺欺人」、「欺世盜名」。 《戰國策.秦策一》:「反覆東山之君,從以欺秦。」 2.凌辱、欺負。 唐.姚合〈寄王度居士〉詩:「天公與貧病,時輩復輕欺。」 《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員外途窮懺悔》:「公子倚勢欺人,無所不至。」 3.壓倒、勝過。 唐.杜牧〈張好好詩〉:「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 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文欺百里奚,武勝秦姬輦。」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淇:ㄑㄧˊ(名詞)參見「淇水」條。 ○淇水:ㄑㄧˊ ㄕㄨㄟˇ河川名。源於河南省林縣,東南臨淇鎮,流經湯陰縣至淇縣注入衛河。
※萁:(一)ㄑㄧˊ (二)ㄐㄧ (一)ㄑㄧˊ(名詞)1.豆莖。 《漢書.卷六六.楊敞傳》:「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ㄐㄧ(名詞)2.一種草。似荻而細。 《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弧萁服,實亡周國。」唐.顏師古.注:「服,盛箭者,即今之步叉也。萁,草,似荻而細,織之為服也。」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棊:「棋」的異體字。 ※碁:「棋」的異體字。 ※棋:(一)ㄑㄧˊ (二)ㄐㄧ (一)ㄑㄧˊ(名詞)1.一種遊戲。有棋盤、棋子,下棋者依規則移動棋子,以定勝負。有跳棋、圍棋、象棋、五子棋、西洋棋等多種玩法。 (二)ㄐㄧ(名詞)2.根底、根基。通「基」。《集韻.平聲.之韻》:「棋,根柢也。」 《史記.卷二五.律書》:「箕者,言萬物根棋,故曰箕。」
【附】檱:ㄑㄧˊ【棋】的異體字。 ※木綦:「棋」的異體字。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琪:ㄑㄧˊ(名詞)一種美玉。《玉篇.玉部》:「琪,玉屬。」 《北史.卷一二.隋煬帝本紀》:「上常服皮弁,十有二琪。」
※祺:ㄑㄧˊ(名詞)1.安泰無憂。常用於書信結尾時的祝頌語。如:「即頌暑祺」、「順候近祺」。 (形容詞)2.吉祥。 《詩經.大雅.行葦》:「壽考維祺,以介景福。」 ○祺祥:ㄑㄧˊ ㄒㄧㄤˊ吉祥。 《宋史.卷一三八.樂志十三》:「群分非一,祺祥紹登。」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蜞:ㄑㄧˊ(名詞)參見「蟛蜞」條。 ○蟛蜞:ㄆㄥˊ ㄑㄧˊ動物名。一種蟹。節肢動物門甲殼綱。體小色紅。也稱為「螃蜞」、「鸚哥嘴」。 ○毛蜞:ㄇㄠˊ ㄑㄧˊ動物名。節肢動物門甲殼綱血腳蟹科。為淡水蟹類。全身微紅,體表上長滿黑色細毛,螯比腳小,棲息於石縫中,其繁殖期為秋冬相交之際。
※綨:ㄑㄧˊ【綦】的異體字。 ※綦:ㄑㄧˊ(形容詞)1.青黑色的。 《書經.顧命》:「四人綦弁,執戈上刃。」孔穎達正義引鄭玄曰:「青黑曰綦。」 《詩經.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2.鞋帶。 《儀禮.士喪禮》:「夏葛履,冬白屨,皆繶緇絇,純組綦繫于踵。」 3.足印、印跡。 《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俯視兮丹墀,思兮履綦。」 《文選.張協.雜詩一○首之三》:「案無蕭氏牘,庭無貢公綦。」 4.姓。如宋代有綦崇禮。 (副詞) 5.極、甚。 宋.蘇軾〈禮義信足以成德論〉:「綦大而至天子,綦小而至農夫,各有其分不可亂也。」 《聊齋志異.卷一.焦螟》:「家人受虐已久,銜恨綦深。」 ○綦巾:ㄑㄧˊ ㄐㄧㄣ青黑色的佩巾,古時未出嫁女子的服飾。 《詩經.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綦重:ㄑㄧˊ ㄓㄨㄥˋ非常重要、極為重要。如:「責任綦重」。=極重。 ○綦嚴:ㄑㄧˊ ㄧㄢˊ極為嚴格。=嚴緊。 如:「家教綦嚴」。 ○綦衛:ㄑㄧˊ ㄨㄟˋ一種古代的箭,以綦地出產的竹子製成。 《列子.仲尼》:「引烏號之弓,綦衛之箭,射其目。」 ○綦谿利跂:ㄑㄧˊ ㄒㄧ ㄌㄧˋ ㄑㄧˊ綦谿,極深。利跂,離跂,離世獨立。綦谿利跂指故作高深狀,思想、行為與群眾差異極大。 《荀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谿利跂,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
【附】璂:1.ㄑㄧˊ弁飾之玉,綴於縫,似棋狀。說文解:「王綦,弁飾往往冒玉也。」 2.【綦】的異體字。
※踑:(一)ㄑㄧˊ (二)ㄐㄧ (一)ㄑㄧˊ1.馴跡。廣韻.平聲.之韻:「踑,馴跡。」 (二)ㄐㄧ2.踑踞:坐時張開兩腳,狀如箕形。或作「箕踞」。 文選.劉伶.酒德頌:「奮髯踑踞,枕麴藉糟。」 3.「基」的異體字。
※錤:ㄑㄧˊ(名詞)見「鎡錤」。 ○鎡錤:鋤一類的工具。或作「茲其」、「鎡基」、「茲基」。廣雅.釋器:「鎡錤,鉏也。」王念孫.疏證:「說文:『鉏,立薅斫也。』又云:『斫,齊謂之茲其。』眾經音義.卷十九引倉頡篇云:『鉏,茲其也。』孟子.公孫丑篇云:『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贊作『茲基』,周官.薙氏注作『茲其』,月令注作『鎡錤』,並字異而義同。」廣韻.平聲.之韻:「錤,鎡錤,大鉏。」
※騏:ㄑㄧˊ(名詞)1.青黑色的馬。《說文解字.馬部》:「騏,馬青驪文如綦也。」 《詩經.魯頌.駉》:「有騂有騏,以車伾伾。」 《文選.左思.吳都賦》:「六軍袀服,四騏龍驤。」 2.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騏瘠夫,漢代有騏殷。 ○騏驎:ㄑㄧˊ ㄌㄧㄣˊ一種傳說中罕見的神獸。參見「麒麟」條。 2.良馬、駿馬。 《商君書.畫策》:「騏驎騄駬,日走千里。」 漢.桓寬《鹽鐵論.訟賢》:「騏驎之輓鹽車,垂頭於太行,屠者持刃而睨之。」 ○騏驥:ㄑㄧˊ ㄐㄧˋ駿馬、良馬。 《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楚辭.屈原.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人中騏驥:ㄖㄣˊ ㄓㄨㄥ ㄑㄧˊ ㄐㄧˋ比喻才能出眾的人。 《幼學瓊林.卷四.鳥獸類》:「人中騏驥,比君子之超凡。」 ○騏驥一毛:ㄑㄧˊ ㄐㄧˋ ㄧ ㄇㄠˊ良馬的一根毛。比喻稀有珍貴物品的極小部分。 宋.黃伯思〈記石經與今文不同〉:「此石刻在洛陽,本在洛宮前御史臺中,年久摧散。洛人好事者時得之,若騏驥一毛,虯龍片甲。」
※麒:ㄑㄧˊ(名詞)參見「麒麟」條。 ○麒麟:ㄑㄧˊ ㄌㄧㄣˊ(1)一種傳說中罕見的神獸。形似鹿,但體積較大;牛尾、馬蹄,頭上有獨角。背上有五 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雄者稱為「麟」,雌者稱為「麒」,統稱為「麒麟」。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相傳世有聖人時此獸才會出現。亦作「騏驎」。 (2)用炭末製成的獸形燃料。 宋.蘇軾〈贈月長老〉詩:「白灰如積雪,中有紅麒麟。」
【附】※旗:ㄑㄧˊ(名詞)1.裝在竿上,有特別圖案,作為某種標幟或號令的布帛或紙。如:「令旗」、「旌旗」、「國旗」、「搖旗吶喊」。 《文選.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 宋.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詞:「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 2.清代軍隊的部署單位。參見「八旗」條。 ○八旗:ㄅㄚ ㄑㄧˊ滿清時戶口的編制,以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來區別,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三類。清.瞿蛻園《歷代職官簡釋.八旗都統》:「八旗次序,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其餘為下五旗。行軍或行獵,則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為左翼,餘為右翼。」 3.清代蒙古的行政區域。相當於「縣」。參見「盟旗制度」條。 ○盟旗制度:ㄇㄥˊ ㄑㄧˊ ㄓˋ ㄉㄨˋ我國邊疆特殊的政治制度。仿照滿洲八旗制度,在蒙古人的居地,以旗不同顏色(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作為部勒部眾的兵制,逐漸成為寓戶籍於軍籍的政制。 4.姓。如漢代有旗光。
※斯:ㄙ(動詞)1.劈裂、析分。《說文解字.斤部》:「斯,析也。」 《詩經.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斯之。」 《莊子.則陽》:「斯而析之,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 2.距離。《列子.黃帝》:「華胥氏之國……,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 (代名詞)3.此、這個、這裡。用於文言文。如:「斯人」、「以至於斯」、「生於斯,長於斯。」。 (連詞)4.則、就。用於文言文。 《論語.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 《淮南子.本經》:「人之性,心有憂喪則悲,悲則哀,哀斯憤,憤斯怒。」 (介詞)5.之、的。 《詩經.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助詞)6.表示疑問的語氣。相當於「呢」。 《詩經.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艱。」 7.表示感嘆的語氣。相當於「呵」、「啊」。 《詩經.豳風.鴟鴞》:「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8.是。用於倒裝句。 《詩經.豳風.七月》:「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副詞)9.盡、都。 《書經.金滕》:「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 (名詞)10.姓。如三國時吳國有斯從。 參看:以『斯』為字根衍生的字
【以下為罕用字】 【附】簊:ㄐㄧ(名詞)竹名。見玉篇.竹部。
※惎:ㄐㄧˋ(動詞)1.毒害。 《左傳.定公四年》:「管蔡啟商,惎閒王室。」 2.教誨、教導。 《左傳.宣公十二年》:「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 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後學之士到僕門,日或數十人,僕不敢虛其來意,有長必出之,有不至必惎之。」
※褀:「綦」之異體。 ※帺:(一)ㄐㄧˋ (二)ㄑㄧˊ (一)ㄐㄧˋ1.巾。見玉篇.巾部。 2.繫。見廣韻.去聲.志韻。 (二)ㄑㄧˊ3.「綥」之異體。緝。見字彙補.糸部。 4.為「綦」之異體。
※魌:ㄑㄧ(名詞)古代用來驅逐疫癘之鬼的醜物。同「鬼頁」。集韻.平聲.之韻:「鬼頁,說文:『醜也,今逐疫有頭。』鬼頁頭,方相也。或作魌。」 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蒙熊皮……以索室敺疫。」鄭玄.注:「冐熊皮者,以驚敺疫癘之鬼,如今魌頭也。」
※掑:ㄑㄧˊ見「扲掑」。 ○扲掑:ㄑㄧㄢˊ ㄑㄧˊ堅勇也。見集韻‧平聲‧之韻。
※猉:ㄑㄧˊ(名詞)犬子。見集韻‧平聲‧之韻。
※粸:ㄑㄧˊ(名詞)餅屬。見集韻.平聲.之韻。
※鶀:ㄑㄧˊ(名詞)小雁,通作「其鳥」。明.張自烈.正字通.鳥部:「鶀,小鴈。」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小臣之好射鶀鴈。」司馬貞.索隱:「鶀,小鴈也。」字彙.鳥部:「鶀同其鳥。」
※鯕:ㄑㄧˊ(名詞)1.魚名。見說文解字。 2.編魚。見廣韻.平聲.之韻。
【附】濝:ㄑㄧˊ(名詞)水名。在河南省濟源縣境。 山海經.北山經:「東三百里, 曰沮洳之山,無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河水又會濝水,水出垣 縣王屋山西濝溪,夾山東南流,逕故城東,即濝關也。」
※剘:ㄑㄧˊ1.克。見字彙.刀部。 2.信。見字彙.刀部。 3.割截。見字彙.刀部。
※唭:ㄑㄧˋ見「唭口疑」。 ○唭口疑:ㄑㄧˋ ㄧˋ 1.無聞見貌。見玉篇.口部。 2.有聲而無辭。四庫全書本.漢.揚雄.太玄經:「貌不交,唭口疑,口金無辭。」晉.范望.注:「唭口疑,有聲而無辭也。」 3.紿;欺。見類篇.口部。 4.笑貌。集韻.去聲.志韻:「口疑,唭口疑,笑貌。」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