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龍應台台大演講》分享旅遊世界見聞 |
|
2007/01/07 09:52 |
身處全球化的地球村,競爭的舞台跨越國界,現代大學生應該有哪些必備的條件?知名作家龍應台認為在慎思明辨、知識與行動力以及品格的三大要件外,堅信勇敢與溫暖的信任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龍應台受天下雜誌之邀,以「我離世界有多遠,談大學生的文化『基本配備』」為題發表演講,並與現場近一千五百名的學生對談,內容橫跨全球化、民主化等國際視野,也針對國家認同及成功定義作龍式風格的新詮釋。
龍應台指出,目前的大學生首先應具備慎思明辨的能力,能在眾多的是非與紛亂中,找尋到真理與正義;其次,充實自我知識,培養自我對於全球化問題的瞭解;最重要的則是品格,沒了品格,縱使有了前面的三項,都是枉然,如同毛澤東與希特勒,正是缺乏品格的代表。她強調,現今教育的核心應該在培養高品質的公民,有了高品質的公民,民主化才不是虛言,加上全球化的陶冶,也才能在世界競爭舞台有自己的實力。
席間,龍應台也分享她在世界各地的見聞,例如:澳洲小學六年級學生正規教育之外,尚有全球化教育課程,議題包括沙漠化、兩性平權、環境、水資源等,除了讓小學六年級的孩子提前瞭解全球化的資訊與事實發展之外,也在課程最後讓孩子去思考以自己的年紀與位置可以做些什麼。龍應台認為全球化的觀點與視野不是憑空而來,一個社會與國家對待孩子的態度,決定了孩子自我的姿態。「如果你瞭解全球,你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龍應台勉勵年輕學子可上英文網站廣泛的瀏覽,認識自己有興趣的議題領域,除了可充實自我的知識外,亦可以與相關的國際單位、志工組織聯繫,發揮行動力,落實自我的理想。
關於「認同」,過往都是定義在國家與領土之上,在全球化的世界,國家主權與領域的顛覆,使得龍應台有不同的見解。她舉出日前在哈佛演講時,遇到兩位博士生,他們都在10到15歲時離開台灣前往美國就讀。兩位學生對於國家認同有相當程度的困惑,雖然對於台灣有一份感情存在,但畢竟很陌生;對於美國,他們也不是樣樣都覺得好,夾在兩個都有歸屬感的國家中,要談國家認同,他們除了迷惘,還有許多的不知所措。龍應台回憶當時的回答是:「在人與人的接觸中去建立認同,不要把認同綁在國家與土地上,而是根據議題取向尋找認同的依歸」。她認為,多元的思考,是全球化後必然的配備。
演講後,現場學生與龍應台互動熱烈。龍應台在與學生問答中,針對「重讀經典」一項,她鼓勵大家重讀倫語等經典名著,她強調重讀經典重要性,例如:在深刻閱讀沙特的存在與虛無之後,你才能理解沙特所言並非是消極的出世態度,而是透過虛無的絕對,來談積極的入世;在羅家倫的新人生觀當中,可以看到在戰火、狼狽的歷史背景下,一個對於大學生的期待與鼓勵,這些都顯示思想的鍛鍊是多麼的重要。
另外,她推翻了「只有賺錢的CEO才是成功」的想法。她認為成功的定義不應該窄化,到海地去教書、前往緬甸解決地雷問題、到雲南救助原住民…等等這些,都是一種成功,甚至,如果成為反全球化或者反對聯合國組織的一員,未嘗不是一種「成功」。最後,她勉勵台灣年輕的孩子摒除自己的自卑感,突破自己且不斷學習,大膽、熱情奔放在全球化的世界版圖中開發自己的空間。
|
|
|
|
|
|
|
龍應台台大演講》給大學生的建議 |
|
2007/01/07 09:51 |
龍應台日前應邀天下雜誌於台大演講,演講中她給大學生幾點建議為,「鍛鍊思考能力」、「要有行動力」與「重讀經典」。
第一,鍛鍊思考能力,每天閱讀報紙、或挑雜誌文章,把社論或報導拆解、支解掉,批判它錯的地方。
她提到,台灣在過去20年間的發展越來越複雜,從清楚的黑白之間,演變成混亂的時刻。她說:「當我在寫文章時,一直在自我分析與決鬥,兩個正確的道德互相挑戰。」
第二,要有行動力,多瀏覽英文網站,閱讀全球化相關議題,認識各形各色的NGO。
在富裕社會中過「極簡」生活,大膽想像幫助別人的奔放,並付諸實行,找出自己的關懷點,勇於挑戰,提出疑問,主動創造空間。
第三,重讀經典。多讀「論語」,用思辨的態度,計畫性的從頭到尾讀一遍,會發現裡面有「當代性」與「現代性」。如果能進入波斯、希臘等經典,會有同樣感受。
和其他國家的大學生相比,龍應台指出,台灣的大學生普遍都有「故作可愛狀」的現象,這是因為台灣的社會文化鼓勵年輕一輩們表現可愛的一面,使得年輕學子們拒絕做大人。
龍應台認為,現在的大學生不一定要期許自己成為老闆或總裁,而是要問自己有什麼樣的貢獻。「對世界有貢獻也是一種成功。」龍應台希望現今大學生確實養成思辨能力,成為真正有能力、有思想的人。「實力就是未來,有能力的人請把你的燭光照的更遠」。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55077
|
|
|
|
|
|
|
龍應台 談現代大學生的基本配備 |
|
2007/01/07 09:50 |
台灣清華大學教授龍應台日前應天下雜誌邀請至台大演講,主講「我離世界有多遠?-談大學生的文化『基本配備』」。現場座無虛席,學生紛紛席地而坐。在她眼中,具備思辨能力、廣闊知識、有行動力,以及良好品格,是現代大學生的「基本配備」。
現今大學生的基本配備
龍應台認為,現今的大學生應具備:第一,「Critical thinking」思辨能力,也是文化的核心;第二是廣闊的知識,指文化的態度與價值觀;第三,行動力,「我們能夠做什麼?」提出主張;第四,良好的品格,有同情心、正義感及正直,保有正直,「有所為,有所不為」。
龍應台日前到華府演講,談論人權,她說道,台灣解嚴19年了、退出聯合國也35年,台灣學生被剝奪了世界村的視野,形成「圍城」。現今,被國際孤立,「我們必須自力救濟,更努力地突破環境的限制,增加地球村的知識」她說。
龍應台經歷台灣威權時代、大陸文化大革命,以及目睹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解體,龍應台最大的體會是,「無知是一種罪惡,不是可以被赦免的藉口」,全球化時代中,大學生應該勇敢走出去,不要隔絕在全球外。
70年代大學生vs.現今大學生
龍應台要在場所有人想像時空回到1970年代,現在站在大家眼前的是30年前的大學生「龍應台」,抱著一本厚重的書走在校園裡,還特意將書名露出來,顯示自己學識豐富。
1970年代的大學生,喜歡談尼采的「如是說」、沙特的「存在與虛無」,奉行的圭臬是羅家倫的《新人生觀》。龍應台說,《新人生觀》是當時流行被拿來送給情人的書,她笑著表示也曾送一本給喜歡的對象,在上面提了「勿草草人生」。
然而,「思想也是有流行市場的」,龍應台說:「你們或許念的是其他的書」。
18歲的她,試圖理解沙特「存在與虛無」的孤獨感。15年後,她看到柏林圍牆的倒塌,體會到沙特「人是積極入世的行動者」。龍應台感觸很深,前人的智慧到今天變成許多事情的答案,在生活中一一驗證。
她說,羅家倫在《新人生觀》提出大學生應有的特質,一是道德的勇氣;二是「知識的責任」:在昏暗中看清是非黑白,成為國家未來指標;三是「俠」,一種出自偉大的同情。「俠」表現氣魄、敢於關心公眾事務,一肩扛起,促進政治改革,對人有悲憫之心。
龍應台強調,「有些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像「蔣總統嘉言錄」受王陽明哲學的影響,其中「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是指要對全體人類有貢獻,要為後代負責任,呈現強烈的時代精神。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55075
|
|
|
|
|
|
|
龍應台台大演講》關鍵轉變:民主化、全球化 |
|
2007/01/07 09:50 |
龍應台日前應邀天下雜誌在台大演講。她認為,這六十年中,世界不斷改變,她看到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兩個關鍵變化-「民主化」與「全球化」。
關鍵轉變:民主化
「民主化」象徵著經濟發展轉變,教育普及,人人都可以上大學,大學生的社會結構地位也跟著改變。
她比喻,過去的大學生有「國家棟樑」之稱,今日的大學生則是「無數個小丁細目」,一個個都不可或缺,且當全部集結在一起時,仍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她觀察,教育的目標也從國家棟樑轉變為培養高品質的公民。
然而,品質優良的公民概念,早在西元前431年,雅典國王Pericles便在國殤演講詞中便提到,龍應台認為,公民教育應是大學教育重要的核心目標。
她並引述H.G. Wells,“Human history becomes more and more a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catastrophe.”這句常被世界領袖引用的名言,意思是人類的歷史是權利和教育之爭的拔河,須選擇其一,否則將產生戰爭。
「這不是一個和平的時代,我們不能太天真。」龍應台說,現在所處的時代依舊埋藏著戰爭的威脅,充滿了歧異和紛爭,教育非常重要,不能輕視,「戰爭與和平,是一線之爭。」
她認為,「歷史的後果來自於你們的思想和行為」,從H.G Wells的話中體認培養公民教育的目的不能被忘掉。
關鍵轉變:全球化
隨著科技的發達,全球化顛覆了60年前國家主權的概念。世界國際貨幣銀行可以影響各國的決策;WTO跨越國土疆界,造成國與國之間的連帶關係,「你根本躲不掉!」現在必須談的是全球的問題,不再只是自己國家。
在澳洲六年級的小學生,開始接觸全球化的議題,包括兒童權益、性別平權、沙漠化、飢荒、愛滋等。澳洲政府告訴小學生從「暸解事實」、「分析與行動」,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思考「我可以做些什麼?」培養全球化素養。
龍應台認為,年輕學生有足夠想像力,挑戰全球化的議題。當我們了解其他國家的狀況,對台灣的情況及解釋,將會有全然不同的看法。
她鼓勵學子要打破孤立的局勢,增加知識,鍛鍊品格,走出台灣。成功不是只有一種,除了去追求做一位全球決策者CEO的目標,也可從反向思考。台灣的孩子有自卑感,這應該打破,並成功追求全球化的知識與展望。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5507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