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02 16:03:50瀏覽687|回應0|推薦2 | |
前一陣子回了台灣, 見到了女友的父母, 也談好了工作的事.
自從決定要回台灣後, 我最常要回答的問題就是, “為什麼?” 從父母到朋友到面試的 partner, 每個人都想知道這個問題. 當然, 從客觀角度, 如氣候, 環境, 資源, 生活品質…等等來比較台北跟 LA的話, 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LA 比較好. 台北狹小擁擠, 夏熱冬冷, 又潮濕污染又重, 的確不是個很好的居住環境. 而且, 現在台灣經濟搞成這樣, 教改改得亂七八糟, 又面對著對岸經濟政治上的威脅. 前景在哪裡? 不知道. 住台灣的人自己都想走了, 為什麼還要回來呢? 然而, 要在台灣或美國中擇其一, 不光是客觀上 “哪裡比較好, 以後要住哪裡?” 的問題. 不可否認的, 愛情的確是考量之一. 但它是個助因, 卻不完全是主因. 其實應該說它是個引子吧, 我們的感情和兩地相隔的現狀讓我不得不認真的思考我今後人生的走向. 我們兩個人不可能一輩子分隔兩地. 要在一起, 不是我回去, 就是她來. 然而, 這樣的決定不僅只是愛情, 還牽涉到家庭關係, 事業發展, 兒女教育…等等很多不同面向的改變. 所以在做這個決定前, 我深刻思考的, 不是愛情, 而是人生. 我要的是什麼人生? 什麼東西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 什麼是我可以放棄的? 什麼是我不能妥協的? 我想要怎樣的工作? 我喜歡怎麼的生活? 有沒有時間可以跟家人相處? 以後小孩子有沒有好的教育? 事業, 家庭, 愛情, 環境, 健康, 理想, 教育… 一個人的人生有很多面向, 不可能什麼事都盡隨己意. 所以關鍵在於選擇, 在於知足. 認真的思考而後選擇. 選擇之後就知足不後悔. 就以事業來講好了. 沒有人會反對美國大, 機會多, pay 也很好. 如果美國是大海的話, 那台灣可能只是個小湖而已. 但同樣的, 機會多, 競爭更多. 要在美國佔有一席之地, 老實說, 不容易. 就算在語言上沒有劣勢, 但在文化上, 在資源關係上, 終究還是處於相對上的劣勢. 人家在美國幾代了, 根基又深又廣. 我有些同學都已經是第三代的律師了. 這樣的人脈和資源對他們而言等於是如虎添翼. 當然, 第一代的人還是有人成功, 但重點是, 他們為了成功付出了多少代價? 在美國認識的一些長輩們, 辛苦了一生, 事業小有成就, 也攢了不少錢. 但那些是拿了多少其他人生重要的東西換來的? 有些人的婚姻, 在貧賤夫婦百世哀的壓力下消磨待盡. 有些人忙著賺錢, 錯失了在子女成長時相處陪伴的機會. 時間放在哪裡, 收穫就會在哪裡. 上一代的人為了生活, 不得不把心思放在賺錢身上. 就算再不願意也沒有選擇. 相較之下, 我很幸運. 因為父母的努力打拼還有來美國這個難得的機會, 讓我有選擇的權力. 有學歷執照的加持跟語言上的優勢, 如果在台灣發展的話, 我一開始就有競爭優勢. 也可以有不錯的學習機會. 雖然說薪水換成美金比現在還低, 但是以台灣的消費水平來看, 也是已經不錯了. 當初決定的時候其實有些不甘心, 覺得回台灣薪水減半這樣很沒面子. 但進一層想, 賺大錢向來不是我的目標. 錢, 夠用就好了. 我其實沒什麼欲望, 人生也沒有一定要山珍海味豪宅名車. 我是連花一兩百塊坐計程車都會有點心疼的人, 錢賺那麼多, 也不會花, 捨不得花. 拿自己的人生來換這些不很需要, 也不很重要的東西, 不是有點本末倒置嗎? 對我來說, 比錢更重要的是家人. 從小到大跟家人一直是聚少離多. 除了小學以外, 其他時間能夠全家在一起相處的時間真的是曲指可數. 不管是媽媽考試, 或是爸爸留在台灣賺錢, 都有其時代背景. 如果沒有當時的犧牲, 我們也不可能有現在的生活. 可是小時候不瞭解家人的重要, 真正在一起的時候也沒有好好相處. 等到現在年紀大了, 才慢慢能體會, 人生中有很多人來來去去, 只有家人會留下來陪你. 但今後二十年會是我人生中最忙碌的日子. 一方面在事業上要衝刺, 一方面又要照顧自己的家庭, 一年能有多少時間可以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去探望爸爸媽媽? 以前總以為自己很小, 爸爸媽媽也還年輕, 就比較不珍惜在一起的時間. 但像現在這樣一年見個兩三次, 幾個週末在一起, 不知不覺可能十年就過去了. 人一生能有多少十年? 當我在美國埋頭苦幹的時候, 他們慢慢的老了, 駝了. 等到我四十幾歲事業有成再回頭看時, 他們也許老了, 病了, 或是已經不在了. 那這時候有錢能搭頭等艙回去看他們, 或是能辦個風光的告別式又有什麼意義呢? 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難過, 真的是要等到自己有過人生歷練後才能體會. 像高中的時候外婆在耶誕節前後往生, 媽媽為了我們要開學, 回去奔喪沒多久就趕回來. 回美國後也很堅強的照顧我們. 現在想想, 她的心裡面一定有些遺憾吧. 從高中開始就離開家的媽媽, 二三十年來從求學就業結婚到來美國, 跟外婆相處的時間實在也不多. 就這樣再也看不到生養自己的母親了, 我想她也一定會惋惜當初沒有多去探望她. 當然, 我知道媽媽選擇來美國沒有後悔, 但如果我的人生不需要面對這樣兩難的訣擇, 不也很好嗎? 如此推己及人, 我也必須要為彼此想想. 她的父母年紀更大, 都六十幾歲退休了. 能孝順的時間又更少了. 能夠就近陪伴自己父母, 照顧父母老年生活也是她的心願之一. 這樣跟我去美國十年, 二十年, 再回頭也可能已經滄海桑田. 我又怎麼忍心讓她有一樣的遺憾呢? 既然有共度一生的打算, 在人生規畫時就應該把她包含在內. 凡事不再以 “I” 來思考, 而是以 “We” 來作考量. 她 一輩子都住在台北. 有和樂的家庭, 有很好的朋友, 工作又很不錯. 要她放下這一切到美國去相夫教子, 或是做些普通的工作, 我想這對她不公平. 之前她們事務所的 intern, 聽說他媽媽以前也是著名的記者, 但她當時就是義無反顧地辭職陪他爸爸出國留學, 到美國當了二十幾年的家庭主婦. 她的好朋友們現在都在各界擁有一片天, 只有自己, 好像除了照顧小孩外沒有其他的成就. 我不知道她心裡有沒有小小遺憾, 但我不希望以後有類似的感慨. 兩個人在一起應該是要讓彼此更快樂, 而不是更為難. 乍看之下, 我這樣又辭工作又離開美國的, 好像都是我犧牲, 我吃虧. 但是, 認真想想. 真正愛花的人, 應該是要靜靜的走進花園去欣賞她原生的美麗, 而不是把它硬折下來插在桌上的花瓶裡端詳. 我喜歡的是有自信有主見有自己生活的她. 而這樣的她要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才能一直美麗的綻放. 愛她, 就應該讓她在最適合的地方盛開, 不是嗎?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