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去"就"去"吧!
2007/02/10 11:56:07瀏覽225|回應0|推薦0

歷史的潮流向東,大夥兒就會向東.誰也擋不住,畢竟,群眾是盲目的.只要,有人帶頭做,就會激發群情的跟著做. 搞革命如此, 趕時髦也是如此.

翻看近代使,看看當年蘇維埃革命有多瘋狂,才讓帝俄快速消失. 俄國,從此陷入歇斯底里般的世界. 鬥爭 屠殺之恐怖, 才真是 罄竹難書! 造成俄國人,至今仍是全世界的文明社會裡,精神病患最多的地方.

再追憶納粹德國, 希特勒三十三歲當上副總理,以青年才俊之姿, 風靡全德國, 比俾斯麥還有群眾魅力. 全歐洲都在黑色金融風暴裡度小月,只有德國一枝獨秀. 八百萬勞工全數就業, 舉國工業化.更在兩年後,希特勒當上總理,就立刻宣佈,德國從此拒絕償還八百億金法郎的第一次歐戰戰敗的懲罰性賠款, 讓德國得以喘息自主而高速發展起來.

經濟成長之迅速,全歐各國都只能望其項背.而瘋狂自大的結果, 就是發動戰爭 走向敗亡.( 歷史是面鏡子. 兩岸的快速發展,都要壯大自己.也都是硬幹 蠻幹到底,來展現掌權者的魄力. 如此,相近又相向, 遲早會硬碰硬的.)讓後世的德國人, 飽嚐痛苦和分離. 如今,雖再統一, 但,德東這個大包袱, 使得德國百年內,都難再稱霸歐洲. 如此狀況下,法國有機會興起, 主導著當今的歐洲.走向共生與擴展,並朝著東 西歐合作的大目標,平順的前進著,導引歐洲走向均衡 統一.

去舊佈新,是人喜新厭舊的自然性. 若佈新,能佈得恰到好處, 必然從此興旺., 反之,若佈新,佈的不得宜,那就會生出無限的阻力,進而產生反效果. 在中國的歷史上, 隋煬帝就是一例.( 那"罄竹難書"的典故,就是指他的過錯,如同江南的竹子一般, 就是摘光了,也寫不完啊!) 中共,過去在老毛掌權時, 搞"去四舊 立四新", 也徹底失敗而導致 "文化大革命". 只有鄰國的日本, 明治維新 剷除幕府 割據, 十分成功的邁向全面西化.  好壞都收, 不出四十年, 日本已稱霸東方. 如今,依然屹立. 經濟和科技,更能稱雄世界. 在台灣, 過去的經國先生執政. "十大革新" 消滅特權,  掃除權威  樹立專家, 便民利民 確實有股中興的氣象. 如今,這個無所不用其極的低級民主和卑鄙的鬥爭, 才十幾年就把台灣的社會鬥臭了, 哪有什麼新氣象? 反而是不斷的去舊而已!

台灣,過去恐"共", 如今恐"中". 只要有個"中"字, 就唯恐自己掉入陷阱一般的驚惶. 殊不知,"中國"也罷,"中華"也罷, 在兩岸文化同源裡,是很自然而然的可以通用和共用的.為彰顯台灣的主權獨立,與中共的"中國"不同, 有些國營企業是該更名,或加住台灣. 有些仍可保留歷史的傳承,也不要都兩極化. 逢"中"必改, 逢改也必反, 那就會彼此惡鬥個沒完沒了的.

若還要如此低級下去, 總有一天, "台中"會改名成"台間", 以避開"中"字., 彰化的"田中鎮",會改成"田間鎮"., 桃園的"中壢市", 會改成" 間壢市".,  南投的"國姓鄉", 要改成"台姓鄉"., 某個人的"致中"名, 是不是也要改成" 致間" 名呢? 有必要如此聯想嗎? 又有這麼嚴重嗎?

在台灣的歪風裡,一些假道學的人,喜歡 假惺惺的作態. 跟幾個喜歡興風作浪的醜陋政客一般,愛作秀 愛生事, 小題大作. 其實,該改的就改. 改的方便,有效果就好. 又何必憤怒 鬧場? 又何必高歌呢? 真的是......

歷史的潮流,正是民心的向背, 擋都擋不住的. 要去的,自然的會去.,  該死的,都會死., 留不住的,還是留不住. 誰叫你,不把"台灣",早改名叫"中國", 否則,就不會如今, 又去"中" 又去"國"的. 怕到這種程度, 也難怪 台灣的英譯, 老被叫成" 太晚"(Taiwan). 是的,一切是太晚. 否則,台灣也不會國不像國, 倒像是個你我的 母親地(Motherland).不是嗎?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sslover7777&aid=73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