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14 10:51:04瀏覽67|回應0|推薦0 | |
@@準閣員輪番唱反調 打臉川普?
打臉是ptt的一個流行用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讓人丟臉」。
其實最早打臉這個詞是從英文片語"slap in the face" 翻譯過來的,原意和中文一樣,是藉著話語、動作及事件來羞辱別人的意思。 例句:The OP(original poster) got slapped in the face with his comment.
該用法可能在傳統通俗小說(最晚在1944年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已出現,但在ptt變為流行語,主要是因為周星馳兩部電影《大話西遊》、《鹿鼎記》中都出現的台詞, 「說好不淮打臉」。但在電影中的原意,是真的指用手來打對方的臉。另一可能的起源是聖經馬太福音:「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的典故。 後來在ptt,逐漸把打臉一詞當作找出別人錯認的事實而使之丟臉出糗的意思,並在近幾年流行起來。最常見的用法是用於互戰的鄉民之間,因為很多鄉民常對於一些話題,很愛講大話、或講話很大聲,自信滿滿認為很有道理,有時後就會有其他鄉民回文,拿出一些有力的根據或更專業的知識,直指出那個人的重大事實錯誤或推論謬誤等等,讓那個人很丟臉。大家一般就會稱這種文叫打臉文,推文中可能就會出現「原po被打臉」、「專業打臉文」,如果打臉的程度更高,或是某人連續被打臉好幾次(有可能是因為原po死不認錯硬拗),就可能會出現「原po臉都腫了」這樣的用語。 但打臉的用語並不限於筆戰的鄉民之間。有時鄉民們為某些群情激動(例如督割事件)最後發現被騙時,也會整體性地用「鄉民們被打臉」這樣的用法,政治人物或明星講了某句話之後被新的事證或其他人的話否定,或出現明顯的矛盾時,也會被說XXX被打臉。
美國不該刑求;俄國是威脅;在墨西哥邊界築牆不切實際;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是錯誤的;氣候變遷是凶兆;美國應遵守伊朗核子協定……這些全是川普提名的內閣閣員人選在參院任命聽證會上的證詞,與他們的老闆大唱反調。 紐約時報報導,在第一周的任命聽證會上,只要川普的政策不符合共和黨的傳統政策,幾乎都被他的提名人推翻,特別是國家安全議題。 國防部長提名人、陸戰隊退役將領馬提斯在聽證會上表示,他若獲任命將支持伊朗核子協定:「美國做出承諾,就必須遵守,並與我們的盟邦合作。」他的說法與川普完全相反,川普一再表示,伊朗核子協商產生了「最愚蠢的協定之一」。 國務卿提名人提勒森在很多議題與川普唱反調,他認為俄國總統普亭是全球和地區的威脅,美國應「展現相對應的實力」與之抗衡;他反對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認為美國對北約的承諾「不可侵犯」;也不同意川普之前所提日本也許應擁有核武的言論。 他並主張美國不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他說:「在討論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威脅的會議桌上,美國保留一個位子很要緊。」 川普挑選的中央情報局(CIA)局長龐培歐則極力為川普嘲笑的情報機構辯護。 至於川普要在墨西哥邊界建「一道又大又胖又美麗的牆」,國土安全部長提名人凱利更不給他面子,直接說:「實體的屏障不管用。」 川普交接團隊成員表示,他們不在意這些歧見。將出任白宮發言人的史派瑟說,川普挑選內閣人選,是看上他們的專業,而不是複述他本人立場的能力。 不過,所有跡象都顯示在政策方面,最後還是川普說了算。史派瑟說:「最終,他們每一位都會致力落實川普的施政項目和願景。」 其實這些提名人心知肚明,若把川普那一套搬上聽證會,恐怕難以過關。紐時指出,川普團隊承認,川普的非典型和好戰立場,雖然對訴諸民粹的選戰有幫助,但不可能符合許多參議員的要求,甚至是共和黨參議員。 民主黨的參院少數黨領袖舒默指出:「一些提名人努力跳脫候任總統的非主流立場,向大眾展現他們是講理的。」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