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雙自殺炸彈攻擊 巴格達鬧區至少19死45傷 / 巴格達 Wiki (《一千零一夜》的故鄉)
2016/12/31 19:27:10瀏覽144|回應0|推薦0

@@雙自殺炸彈攻擊 巴格達鬧區至少19死45傷

2016-12-31 15:41聯合報 記者陳韻涵╱即時報導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座標處)。圖/取自Google Map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座標處)。圖/取自Google Map
兩名自殺炸彈客31日在巴格達繁忙的商業區辛納格街(Sinag)引爆炸彈,造成19人死亡、至少45人受傷。

 

【中央社╱巴格達31日綜合外電報導】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市中心一處熱鬧市場今天發生兩起炸彈爆炸,警方和醫護人員表示,至少21人喪生,40多人受傷。

路透社報導,目前尚無組織或個人出面宣稱犯案,不過伊斯蘭國(IS)經常在巴格達鎖定平民攻擊。

警方表示,上午人潮尖峰期間,汽車備用零件店附近發生爆炸。內政部官員告訴路透社,1起是自殺炸彈客引起,另1起是被人放置爆裂物。

################

巴格達 Wiki

世紀曾為伊斯蘭教中心。1921年成為伊拉克首都。巴格達(Baghdad)位於伊拉克中部,是伊拉克的首都,橫跨底格里斯河兩岸,面積860平方公里,人口577萬(2004年),是伊拉克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巴格達一詞來源於古波斯語,意為「神賜的地方

 
Baghdad
Capital city
Clockwise from top: Aerial view of the Green Zone; Al-Mustansiriya University; Al-Kadhimiya Mosque; Swords of Qadisiyah monument; an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Iraq
Official seal of Baghdad
Seal
Nickname(s): 'The City of Peace'[1]
Baghdad is located in Iraq
Baghdad
Baghdad
Coordinates: 33°20′N 44°23′E / 33.333°N 44.383°E / 33.333; 44.383Coordinates: 33°20′N 44°23′E / 33.333°N 44.383°E / 33.333; 44.383
Country  Iraq
Governorate Baghdad
Established 762 AD
Founded by Abu Jafar al-Mansur
Government
 • Type Mayor–council
 • Body Baghdad City Advisory Council
 • Mayor Zekra Alwach
Area
 • Total 204.2 km2 (78.8 sq mi)
Elevation 34 m (112 ft)
Population
 • Estimate (2016) 7,180,889
 • Rank 1st
  [2][3]
Demonym(s) Baghdadi
Time zone Arabia Standard Time (UTC+3)
 • Summer (DST) No DST (UTC)
Postal code 10001 to 10090
Website Mayoralty of Baghdad

 

1 巴格達 -歷史

巴格達歷史悠久。公元762年,巴格達被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發曼蘇爾選定為首都,並命名為「和平之城」。該城的中央是曼蘇爾的「金宮」,金宮四周是皇家及顯赫人物的亭台樓閣。因城市建在圓形城牆內,故又稱為「團城」。

公元八世紀至十三世紀,隨著巴格達的不斷擴建與發展,其市區逐漸形成橫跨底格里斯河東西兩岸的格局,東西兩岸由先後建起的5座大橋相連。在此期間,不僅具有阿拉伯民族風格的建築拔地而起,而且世界各國的金銀器皿、文物古董應有盡有,被人們譽為博物之城。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醫生、數學家、地理學家、占星家以及鍊金術士雲集於此,形成文人學士薈萃之所,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巴格達1258年被蒙古人攻陷,1508年和1534年分別被波斯和土耳其人佔領,並在1638年後長期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統治,1917年巴格達落入英軍之手。1921年巴格達成為新獨立的伊拉克首都。

 

2 巴格達 -地理

巴格達面積約860平方公里,人口577萬(2004年)。市區主要部分在河東,稱為「魯薩法」(al-Rusafah),河西部分稱為「卡爾赫」(al-Karkh),東西兩岸之間有5座大橋相連。巴格達夏季(5-10月)炎熱,7、8月份平均白天氣溫在41—43℃,中午可達50℃;冬季平均氣溫13℃,最低氣溫可達0℃,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30毫米。

3 巴格達 -經濟

巴格達經濟發達,擁有全國40%的工業。這裡有以煉油、紡織、製革、造紙和食品為主的城市工業;有鐵路、公路和航空構成巴格達陸地和空中的立體運輸。這裡商業繁榮,不僅有現代化的大商場,也有阿拉伯式的古老商店。

4 巴格達 -文化

巴格達《一千零一夜》手稿

巴格達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古都。這裡有九世紀興建又擁有天文台和圖書館的『智慧宮;有1227年建成、世界最古老大學之一的穆斯坦西利亞大學;有其規模僅次於開羅大學、擁有15個學院的巴格達大學。這裡還有伊拉克、巴格達、軍事、自然和兵器等幾十個博物館,堪稱中東各大城市之最。

中國的古籍中有很多關於巴格達的記載,如《四夷路程》中的縛達城,《諸蕃志》中的白達,《西使記》中的報達,《元史》中的八哈塔,《西北地附錄》中的八吉打,《元秘史》中的巴黑塔等等。由此可見,當時巴格達的知名度是何等之高。

《一千零一夜》的故鄉  

公元786年到833年,是巴格達的繁盛時期。當時城市中大興土木,一幢幢富有阿拉伯風采的建築相繼出現,市區由河西向著河東發展,成為當時中東廣大地區最重要的文化與貿易中心,同中國唐朝的京城長安、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一起被譽為當時世界的三大名城。  

公元10世紀,巴格達成為世界智力中心。阿拉伯古典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所描繪的那富麗堂皇的宮廷府邸、美麗如畫的城廓庭園、奇妙驚險的幻境,及濃郁的風土人情,讓巴格達有《一千零一夜》的故鄉之稱。

新聞出版

《巴格達觀察家報》,巴格達對外發行的英文報紙,1969年創刊。另外,《巴比倫報》也是巴格達較有影響的報紙。1959年11月創建的伊拉克通訊社是伊官方通訊社,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兩種文字發稿。

飲食文化

巴格達象大多數阿拉伯國家一樣,主要的食物是大米,最廣泛的食譜是炒飯。當然,也喜歡吃白麵包。許多傳統菜肴非常接近敘利亞和黎巴嫩菜肴,如烤綿羊肉、烤羊肉串以及某些在爐膛中制的炸肉。  

巴格達菜肴具有較濃烈的味道,因為在製備時,使用不少辣椒、蔥、蒜,以及各種各樣的辣根和香料。巴格達人非常喜歡吃魚,尤其是淡水鮭。將魚炸至焦黃后,撒上大量辣椒和切好的西紅柿上桌。相當普遍吃用水果制的甜食、餡餅等麵食,以及酸奶、酸乳渣和乳酪。  

巴格達人幾乎不吃豬肉,也不吃凝汁菜肴。他們很少飲用醇飲料。在北部地區飲用的是由甜蒸餾而得的「來拉克」。較普遍飲用的是含很多泡沫的酸奶「些明」和各種的果汁類清醇飲料,如扁桃汁。最主要的熱飲是茶。 

冷盤:酸乳渣加青蔥的蔬菜沙拉,噴植物油的雜拌冷盤,肉末辣椒;蔬菜罐頭,炸雞或炸火雞配以蔬菜,家禽什錦,油浸罐頭魚,醋浸魚。  

第一道熱菜:加有餡餅、雞蛋、青豌豆、蔬菜、大米的肉湯,雲豆、土豆湯,豌豆湯,羊肉湯,麵條雞肉湯,青豌豆濃肉湯,菜花湯。  

第二道熱菜:炸、煮或熏的魚,配以土豆和通心粉,烤羊肉串,羊肉炒飯,雞肉炒飯,扦烤進而脊肉,炸雉雞,炸火雞或炸雞,煙熏雉雞,肉末辣椒,用蔬菜、通心粉和大米飯做的拼盤。  

甜食:糖煮鮮草莓及其它水果,或水果罐頭,水果沙拉,新鮮水果,西瓜,甜瓜,果凍,果餡甜餡餅,冰淇淋,冰糕。此外,飯後一定要送上濃茶。

5 巴格達 -交通

巴格達的鐵路、公路和航空構成陸地和空中的立體運輸,十分便捷。鐵路向北通往敘利亞和土耳其,向南延伸至波斯灣,也是國際東方快車的必經之地。在中東地區位於開羅、德黑蘭和伊斯坦布爾之後列第四位。

6 巴格達 -政治

伊拉克巴格達名義上是民主的共和國政體。實際上直至2003年前都是由復興黨控制的專制體制,特別是薩達姆該國成為總統以後。在上一次總統選舉中,薩達姆獲得了99%以上的選票;而他是唯一的候選人。伊拉克巴格達議會為一院制,稱為國民議會或"Majlis al-Watani",擁有250個議席,議員任期四年。

戰火戰爭
巴格達巴格達亭

在伊拉克境內,海珊所屬的遜尼派阿拉伯裔,僅占伊拉克總人口的20%,什葉派阿拉伯裔則高達60%,在巴格達市內更高達70%。由於什葉派阿拉伯裔與同屬什葉派的伊朗親近,在海珊統治期間一直遭受少數遜尼派的高壓統治。1991年波灣戰爭時,巴斯拉的什葉派阿拉伯裔還趁伊軍兵敗科威特之際豎起叛旗,而於事后遭海珊堂兄化武阿里血腥鎮壓,兩派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張。   

大爆炸

2009年10月25日,巴格達發生兩起自殺式汽車炸彈爆炸事件,截止到10月27日,已經造成至少147人喪生,721人受傷,是該國兩年多以來最嚴重的襲擊事件。

爆炸針對巴格達省政府大樓和伊司法部大樓,現場距離設於曼蘇爾酒店內的中國駐伊大使館及新華社僅50米,由於爆炸威力強大,使館門窗幾乎全部被毀,天花板脫落,兩名酒店中國廚師受傷,使館和新華社無人傷亡。

2009年10月26日,「基地組織」在伊拉克的一個分支機構通過互聯網發表聲明,宣稱對10月25日發生在巴格達的連環爆炸負責。

7 巴格達 -旅遊

巴格達信徒宮

信徒宮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市中心有座六層高的「信徒宮」,這是當年薩達姆在擔任總統期間的辦公與生活地點之一。2003年,美軍對巴格達內薩達姆可能藏身的地點進行了猛烈轟炸,很多建築被炸成廢墟。根據美軍方紀錄,戰爭爆發當晚,美空軍就向這個「信徒宮」主體建築投放了兩枚綽號「地堡終結者」的900公斤重大炸彈。在隨後四天中,至少還有另外六枚類似的大傢伙落在「信徒宮」上面。給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信徒宮」造成了嚴重傷害,炸彈留下的痕迹今天依然歷歷在目。不過,「信徒宮」下面專門為薩達姆建造的掩體卻完整保存下來,並在逐漸成為巴格達市中心「綠色區域」內居民的一個「非正式旅遊景點」。  

這個大型掩體共有三層,可容納250人生活,裡面設有空氣過濾系統和大型廚房,完全能防範敵人發動的化學或者生物武器襲擊。地堡內還備有全新的大型發電機機組,其發電量甚至能維持整個綠區的電力需求。為防止隱蔽其中的人員在戰爭期間被「活埋」,地堡內還設有通往底格里斯河的200米長地道。地堡承建人宣稱,只要不遭到兩萬噸當量級核武器直接襲擊,這座地堡裡面的居民就不會受到傷害。同時,為防止地堡大門被美軍的穿牆炸彈摧毀,建築師特別設立了多個間隔一米多的「假門」來迷惑對手。雖然薩達姆當年僅僅使用過這個地堡八次左右,但仍有專人維護其供水供電和空氣過濾系統。   

巴別通天塔

巴格達巴別通天塔

現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所在地5000年前是一馬平川,那裡曾屹立著一座無比壯觀的巨塔——「巴別通天塔」。人們並不知道「巴別」塔最初從何而來,只知道早在遠古時代,它就走進了猶太人的《聖經·舊約》之中。

在希伯來語中,「巴別」是「變亂」的意思,於是這座塔就稱作「巴別塔」。也有人將「變亂」一詞解釋為「巴比倫」,稱那座城叫「巴比倫城」,稱那座塔叫「巴比倫塔」。而在巴比倫語中,「巴別」或「巴比倫」都是「神之門」的意思。同一辭彙在兩種語言里竟會意思截然相反,著實令人費解。

其實這是有緣由的。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滅掉猶太國,拆毀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燒掉神廟,將國王連同近萬名臣民擄掠到巴比倫,只留下少數最窮的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巴比倫之囚」。

這座塔的規模十分宏大。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後,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遊覽巴比倫城時,對這座已經受損的塔仍是青睞有加。根據他的記載,通天塔建在許多層巨大的高台上,這些高台共有8層,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馬爾杜克神廟。牆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階梯,可以繞塔而上,直達塔頂;塔梯的中腰設有座位,可供歇息。塔基每邊長大約90米,塔高約90米。據19世紀末期的考古學家科爾德維實際的測量和推算,塔基邊長約96米,塔和廟的總高度也是約96米,兩者相差無幾。「巴別」塔是當時巴比倫國內最高的建築,在國內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們稱它「通天塔」。也有人稱它是天上諸神前往凡間住所途中的踏腳處,是天路的「驛站」或「旅店」。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hwang_temp&aid=87082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