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24 10:13:34瀏覽20|回應0|推薦0 | |
@@聯合/民粹反撲並不純是經濟問題+2016-12-24 03:53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若說二○一七年全球將深受政治事件影響,或者說是由「反既有政經體制」的民粹力量持續擔綱主演的一年,想必多數人不會反對。英國脫歐、川普當選,都顯示這個潮流方興未艾。一般的看法是,全球這股難以抵檔的民粹浪潮,是源於金融海嘯以來的經濟低迷及貧富差距擴大,只要「對症下藥」,即可撫慰民心;但深入檢視,事情恐怕不這麼簡單。
今年八月,美國學者英格爾哈特及諾里斯(R.Inglehart&P.Norris)在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發表一篇名為「川普現象、英國脫歐與民粹主義興起」的報告,文中指出,當前西方國家面對的民粹主義挑戰,主因並非只是經濟成長遲緩、全球化等因素帶來的失業及所得分配不公等表象,還有社會及文化價值觀更深層的拉扯。這股力量,藉由反全球化浮上檯面,並催化一般民眾對傳統民主體制與政治菁英的不滿。 兩位學者從西方文化價值與經濟發展思維切入,佐以各種數據分析,檢視歐洲的歷次選舉。結果發現,在後冷戰新國際政經結構下,過去堅持社會主義思維的左派政黨,其社會及經濟思維不斷朝向中間修正;而原本就高唱多元開放的右派則大張旗鼓推動貿易自由主義,形成近乎單面向的政經體制及發展路徑,掀起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全球化。這個趨勢的負面效應日積月累,終於導致許多普羅大眾無法承受,因而形成壁壘分明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衝突,並對資本主義產生嚴重質疑,進而用選票否決體制。也就是說,近期歐美民粹政治人物興起,其吸票關鍵在於政見呼應了基層對價值文化的反彈,而非僅是表面看起來的「問題在經濟」。 這樣的分析,對於習慣了自由多元空氣及資本主義的人而言,恐是一時難以接受的事,卻是殘酷的事實。全球化的結果,使得外來人口大量湧入成熟經濟體,雖填補人口老化造成的勞動力缺口,推動這些國家經濟持續成長,卻也增加了社會多元文化的摩擦,並加速了產業的外移。如今,西方國家民眾驚覺,擁抱自由開放的後果,竟是外來移民及新興國家勞動者搶走本地的工作機會。不僅如此,這一波全球化的規模和能量之大,對某些變動快速的社會而言,已遠超乎其所能承載,包括社會中種族性別平等、人權、同性戀者的權利等問題的嚴重碰撞,世代差異與教育差異的隔閡也愈發尖銳。 在承平時期,這些歧異尚可以忍受,但在經濟低迷看不到盡頭的激化下,政府的關注又久盼不至,基層民眾的憤怒便不斷加深。選民壓抑不住的社會與文化價值歧見在投票時一舉釋放,即匯流成一股「反政經體制」的民粹浪潮。正因如此,諸如川普、杜特蒂、勒潘甚至柯文哲等非典型政治人物才會大受歡迎,因為他們有別於無視民生痛楚的傳統政治菁英。 這些非典型候選人的特徵,包括:言語誇大、思想極端、政策極簡等;這儘管讓選民在投票時會有些掙扎,但比起久泡醬缸的老派政治菁英,他們更能觸動選民心中的痛點。川普以及英、法、德等國主張脫歐的民粹主義者,皆屬此類。 問題是,這種放大「非我族類」的社會文化價值差異所堆出的民粹力量,雖大到足以改變政局;但是,藉此上台的領導人是否能透過拆解既有體制的方式來回應選民,恐怕極有疑問,柯文哲的支持度驟降即是證明。原因在,國政經緯萬端,恐非輕率的改變所能解決,尤其當社會因價值衝突而激烈分化,縫合愈發不易。其結果,社會不安可能持續擴大,民粹領導人左支右絀,政經體制運作出現更大危機;除非找到文化價值與經濟發展的新平衡點,否則難以解決。 二○一七年將是全球經濟隨著政治擾動而起伏不安的一年,而各界若一味觀望而不正視深層的問題,則是危險的事。
回應 佩娃曰 這是一篇很難得有見識 有深度的政論分析 放眼當今台灣 大概只有 的記者有此功力 餘大目光如豆之輩 別說笑 發表於 2016/12/24 05:05:52 # 1樓70年代的嬉皮反戰而颳起的頹廢風容易平息,現在的不平怨恨難平,尤其是台灣政客為奪 權搞對立衝突,台灣將墮入無間道是指日可待,日子不遠啦!👹👹👹👹👹👹👹👹👹👹👹👹👹💀💀💀💀💀💀💀💀💀💀💀💀💀💀##################### 何謂民粹主義(Populism)? 民粹主義(Populism)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是政治語言。民粹主義認為平民被社會中的菁英所壓制,而國家這個體制工具需要離開這些自私的菁英的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進步的目的上。除此之外,民粹主義還是一種政治思潮、一種社會運動、一種政治策略。當人們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它時,便會得出極不相同的結論。
1 民粹主義 -簡介民粹主義(Populism,可譯為平民主義)是在19世紀的俄國興起的一股社會思潮。民粹主義的基本理論包括:極端強調平民群眾的價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眾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並把普通群眾當作政治改革的唯一決定性力量;通過強調諸如平民的統一、全民公決、人民的創製權等民粹主義價值,對平民大眾從整體上實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縱。 另外,民粹主義是社會科學語彙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名詞之一,它被用來指涉的政治現象既廣且雜,研究民粹主義的學者對於這些民粹主義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點仍未有確切的定論。學術界有關民粹的討論甚多,但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學術概念來處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義呈現的樣貌過於豐富,它可以依附在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女權主義、社會主義等各種學說上,是一種「陣發性的、反政治的、空心化的、打著危機旗號的變色龍」。 2 民粹主義 -含義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的原文涵義是個中性的單字,固然民粹有可能對社會產生負面的影響,但沒有必要把它看成本質的惡,否則極可能會誤解民粹的意涵。 使用這一術語的四種主要含義: 1、民粹主義是指19世紀最後20年期間向北美南部和西部農業地區出現的激進運動。它主要表達了美國鄉村中佔主導地位的獨立農場主(他們並不是農民)的要求,反映了他們對經濟權力特別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集中以及大的土地投機商和鐵路公司集中的懷疑。他們還關心財政政策特別是貨幣改革的問題,要求有鑄造銀幣的自由以防止農產品價格下跌。 2、是俄國的民粹主義。俄羅斯的民粹主義者的思想深受馬克思這主義的影響,他們主張:俄國應以農民公社和小規模商品製造為基礎,跨越資本主義階段,直接建立一個社會主義,人人平等的民主國家。 3、民粹主義一詞是指拉美一些國家的意識形態,在這些國家中,民粹主義是弱小的本地資產階級用以同各從屬階級結成反農業寡頭聯盟的政治戰略,其條件是為促進工業化而不讓這些從屬階級發揮獨立的作用。這種做法從意識形態上說,是同以農業運動為基礎、反對國家統治力量的民粹主義的思想意識相對立的。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拉美民粹主義的範例是瓦加斯及其後繼者領導下的巴西的民粹主義和阿根廷的庇隆主義。 4、也可以認為民粹主義是指一種國家意識形態,但卻是一個信奉類似於俄國民粹派的關於社會和民族發展觀點的意識形態。奉行這種民族發展方式的最突出也是最一貫的例子,便是坦尚尼亞,它追求一種以農村為基礎的小規模發展戰略,避免大規模的工業,至少在口頭上鼓吹非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然而,由於置身於世界資本主義的網路中,它發現很難完全擺脫資本規律的支配和無視這些規律而造成的不利後果。 3 民粹主義 -歷史民粹主義萌芽於19世紀40—50年代的俄國。當時,沙皇俄國已經腐朽不堪,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而西歐資本主義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內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驅們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尋找俄國的出路,提出了落後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他們肯定平民大眾的首創精神,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同時又把俄國存在的村社制度和農民理想化,遭到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社會民主黨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傳播,民粹主義的思潮已經成為強弩之末。 民粹主義在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政治史上佔有重要的份量。在拉丁美洲出現了許多有個人魅力的領導人。在美國,則是在十九世紀晚期到二十世紀早期出現了許多政黨,像是人民黨、美鈔黨)、亨利·佐治的土地單一稅運動、進步黨、農工黨、修義龍(又譯輝·龍)的「Share Our Wealth」運動、United States Union Party黨。一些早期的左翼民粹主義政黨直接導致了後來社會主義運動的出現;而其它民粹主義者則有偏右的色彩,像是柯林神父(Father Charles Coughlin)。 4 民粹主義 -主要特點1、迴避代議制政治的複雜性,主張直接民主; 2、把所偏愛的群體進行理想化,並以此作為辨視自身的依據; 3、缺乏核心價值觀; 4、是對嚴重危機的強烈反應; 5、民粹主義既可能從民眾中產生,又可能被精英所倡導;既可能僅僅是一種思潮,又可能形成運動,甚至具有長期的政治後果。 5 民粹主義 -兩大特性模糊性
民粹主義概念的模糊性,最主要的原因是民粹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所具有的內容的豐富多樣性。民粹主義既是一種政治思潮,又是一種社會運動,還是一種政治策略。這樣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當人們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它時,便會得出極不相同的結論。 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民粹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它的極端平民化傾向,即極端強調平民群眾的價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眾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以此來評判社會歷史的發展。它反對精英主義,忽視或者極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這個角度,正如皮爾-阿德列·塔奎夫所說:「人們可以把民粹主義定義為一種意識形態,根據這種意識形態,合法性即在人民的意志之中,因此它體現了激進的民主理想。這種民粹主義對應於直接民主,其特徵是民主的極端主義」。 作為一種政治運動,民粹主義主張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並把普通群眾當作政治改革的唯一決定性力量,而從根本上否定政治精英在社會政治變遷中的重要作用。平民化便成為民粹主義政治運動的本質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群眾性的社會政治運動都帶有民粹主義的性質。有人把它定義為「唯一地訴諸和求助於人民群眾的所有運動和學說」。根據這一定義,凡是平民大眾的政治運動,尤其是帶有自發性的運動,都可納入民粹主義的範疇。不少學者之所以把60、70年代拉丁美洲的政治改革看作是典型的民粹主義復興,是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政治運動是「城市工人階級和農民群眾支持的政治運動,但缺乏組織化的權力和獨立自主。它也得到了其他不滿現狀的人們的支持。」 民粹主義也是一種政治統治的策略,作為一種政治策略,它指的是動員平民大眾參與政治進程的方式。若從這個角度出發,「民粹主義就只能被理解成一種社會和政治動員,它意味著一種政治行動和政治討論的趨勢。不能把它界定為一種特殊的政權類型,它也不是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而是一種可以應用於各種意識形態的政治風格。」這種政治政策的主要特徵是通過強調諸如平民的統一、全民公決、人民的創製權等民粹主義價值,而對平民大眾從整體上實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縱。於是,民粹主義又成為「操縱群眾的一種特殊的具體方式,是表達其利益的一種手段。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統治集團組織權力的方式,在工業和城市發展過程中新興的群眾的主要政治表達方式,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機制,同時也是威脅這種統治的一種潛在危險。」 這種政治動員的方式,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常常墮變成政治領袖出於政治控制的需要而對人民大眾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鼓動,因此之故,民粹主義在不少人的眼中幾乎完全等同於政治家的蠱惑鼓動技巧,除此之外它便什麼也不是。民粹主義研究者弗郎西斯·威福特這樣說過:「存在著這樣一種誘惑……即把民粹主義當作是一種個人而非社會的和政治的現象。因此,象瓦加斯和賈尼奧·誇德洛斯這樣的領袖在政治上的急速轉變可能給人以這樣的印象,即民粹主義不是什麼而只是某些追逐權力的領袖的機會主義與幾乎無限的操縱群眾的能力的結合。…民粹主義意味著對群眾的操縱,但這種操縱從來不是絕對的」。 雙重性民粹主義的模糊性和歧義性不僅體現在其定義上,也體現在其作用上。民粹主義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它強調平民大眾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它把平民群眾的願望、需要、情緒等當作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肯定平民大眾的首創精神。因此,從重視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方面來看,它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另一方面,民粹主義抹殺精英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應有作用,它強調對大眾情緒和意願的絕對順從,哪怕這種情緒和意願從長遠看明顯不利於社會進步時也堅持這種極端平民化的主張,它常常通過大眾的普遍動員而對全部群眾實施高度集中的操縱和控制。因而,從社會發展和平民大眾的長遠利益看,它又有著消極的意義。 民粹主義的這種雙重性,使得人們通常在貶義和褒義兩種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在傳統上,民粹主義更多地被當作是一種貶義詞,它是一個消除合法性的概念,常常被等同於蠱惑人心、假民主、狹隘的平民主義、極端的民族主義、盲目的排外情緒、非理性選擇等等。總之,「按照以前的解釋,民粹主義首先與人民統治的黑暗面相聯繫:暴民統治、3K黨的集體非理性、法西斯主義、種族主義和外國恐懼症」。所以,當人們欲反對一個政治領袖或一個政府時,一種常見的做法是把這位領袖或這個政府斥為「民粹主義的」。 然而,也有人在褒義上使用民粹主義的概念,而且從20世紀60、70年代后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以致於有人認為,「『民粹主義』意味著『人民』。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是一個褒義詞」。民粹主義被視為崇尚全民利益、直接民主、平民化、大眾化、愛國主義、反帝國主義、反外來干涉、反個人專制、簡言之,正象奧地利政治家約克·海德爾所說的那樣,「我們的民粹主義簡單地說就是,代表一切對公民有利的東西,它既不代表紅色的官僚(社會主義者),也不代表黑色的官僚(基督教民主黨人)」。 民粹主義概念的歧義性及其作用的雙重性,決定了它具有複雜多樣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政治經濟意義。它幾乎與當代所有最重大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都有某種特定的關係。在民粹主義的思想與實踐中,人們既可以隱隱約約的看到民主政治、社會主義的影子,也可以看到權威政治、民族主義的因素。反之,在現代的民主政治、權威主義或民族主義身上,人們也可以不時發現民粹主義的烙印。 6 民粹主義 -與民主政治民粹主義的基本意義就是極端的平民化,強調「全體人民」、「全體群眾」是所有民粹主義的共同出發點。 在政治上,這種民粹主義表現為倡導直接民主,普遍的群眾參政,廣泛的政治動員;反對專家治國,反對階級政治,反對政府權力的擴張。例如,美國的民粹主義從一開始就表示著對國家權力以及對那些運用或力圖運用國家權力的人的敵視。大多數美國的民粹主義都追隨痛恨統一權力的托馬斯·傑佛遜。所以,美國的民粹主義歷史與把憲法看作一種權力的制約而不是權力的賦予這種觀念緊密相聯。由此可見,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在主權在民和人民統治這一基本點上是共通的,所以它們之間有著一種難分難解的聯繫。若僅僅就這一基本點而言,人們極難將民主主義與民粹主義明確區分開來,把民粹主義說成是民主主義並不過分,反之亦然。 但是,民粹主義與民主主義從差不多同一的前提出發,卻最終走向了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目的地。它們在以下這一關鍵點上開始分道揚鑣。民主主義認為,在現代國家,人民主權的現實機制是代議政治,即通過普選制選出民意代表,由民意代表組成主權機關,代替普通群眾行使對國家的政治統治。換言之,在民主主義者看來,真正的人民統治只有通過間接的民主制度才能實現。與此相反,民粹主義把主權在民的理想唯一地、直接地訴諸全體人民,它反對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存在執政者和非執政者兩大階層,反對把普通群眾排除在政治決策過程之外。因此,民粹主義反對建立在間接民主基礎上的代議民主,認為代議民主排斥直接民主,從而使自己墮落為「自由民主」,而「自由民主」是虛假的民主。對於民粹主義政治家來說,必須超越代議民主機構以便重新確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聯繫。在他們看來,若全體普通群眾不能直接參与政治過程,那麼這種民主政治便是腐敗、無效和無用的。所以有人把民粹主義的這種民主邏輯稱之為「民主的極端主義」或「超民主主義」。 民粹主義把民主的理想絕對化,把民主主義推向極端,最終的結果不但可能背離了民主政治的初衷,而且可能走到民主主義的對立面,成為一種反民主主義,而與權威主義的獨裁政治相聯繫。 7 民粹主義 -與權威主義民粹主義訴諸直接民主,強調全體群眾的普遍參與,把「全體人民」當作所有行為的唯一合法性源泉,這就要求在全社會實行一種廣泛的政治動員,把全體平民無一例外地納入統一的政治過程之中。這是推行民粹主義政治實踐的一個前提條件,但正是這一前提條件的實現過程卻是一個十分危險的過程,稍有不慎,民粹主義就會流變為權威主義(權威主義(此處指介於民主政治與極權政治之間的一種過渡政治形態,它從不放棄民主,但想方設法限制民主)。其一,長時間的全民總動員在正常制度框架內往往很難做到,而必須藉助於某些非常的手段,如蠱惑人心的宣傳鼓動,強制性的輿論一律等,這些非常手段極可能是非民主甚至反民主的;其二,普通大眾在特定的情況下通常會形成某種非理性的、情緒性的共識,盲目順從這種非理性的大眾意識,不僅可能有損其長遠利益,而且可能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利用,使大眾被這些政客所操縱。 8 民粹主義 -俄國民粹主義民粹主義代表人物
俄國民粹主義是發生在俄國19世紀40至50年代至上世紀頭20年的一種社會政治思潮。其本質屬性,是一種「俄國農民民主派的思想體系(觀念體現)」,或曰農民民主主義,在革命中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同盟者。俄國民粹主義這一思想理論體系,是由其創始人赫爾岑建立的「俄國社會主義」理論所奠基,通過另一創始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發展,並為不同時期各主要派別的思想家所充實而建立起來的。其主要思想特徵有以下幾個方面: 1、崇尚和信仰「人民」(主要指農民和貧苦勞動者),並把「人民」理想化。各種各樣的民粹派,在信仰和崇尚人民,將人民理想化這一點上最具共同性。巴枯寧說:俄羅斯的農民「就其天性而言是個社會主義者」;特卡喬夫則斷言,就其本能和傳統看,人民是共產主義者。從這裡可以看出,民粹派對「人民」崇尚、信仰的程度,到了極端理想化的地步。 2、把農村公社理想化,企圖通過保存農村公社,發展農民「固有的」社會主義精神。民粹派關於農村公社(或稱農民村社)的這種思想觀念,也是同他們對「人民」的信念聯繫在一起的。民粹主義不是從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經濟形式中,前瞻、展望社會主義的未來,而是從過往古老村社的傳統中探尋社會主義的前景,把它視為俄國通向社會主義的「基礎」和出發點。在這裡,很鮮明地透露出了民粹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的性質。 3、通過俄國獨特的公社道路,繞過資本主義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一理論特徵,是民粹主義社會政治綱領的核心。它不僅僅是從俄國存在農村公社,將它視為社會主義的天然土壤這一觀念出發的。當然,這一觀念是民粹主義這一理論主張的最重要的出發點和思想基礎。除此之外,民粹主義這一特徵還有另一重要的思想根源,這就是對資產階級的厭惡和對資本主義的恐懼。民粹主義這一「直接過渡」的思想,也是其「超階段」的革命急進主義和輕視民主革命、漠視民主主義價值的最深思想根源。 4、對一般文化抱著鄙薄態度,傾向於以虛無主義的態度評價文化,以道德主義和極端功利主義的觀點對待科學和文化。在民粹主義者看來,知識分子是被人民養活而獲得文化的,人民為他們獲得文化而付出了血汗和苦難;這樣,掌握文化的這些少數人就被壓上了沉重的罪孽感。所以在民粹派看來,彷彿文化本身也粘連上了剝削和罪孽。因此,民粹主義思想經常對文化報以輕蔑甚至敵視態度。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