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臺灣媒體亂象-- Wiki
2013/07/03 08:07:41瀏覽292|回應1|推薦2

臺灣媒體亂象--WIKI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台灣新聞媒體亂象主要指台灣於1980年代解嚴後,由於商業媒體(特指新聞媒體)利用暴力、血腥、煽情、炒作與捏造新聞等違反媒體倫理手段增加收視率或報刊發行量之現象。該亂象促使部份人士成立媒體批評團體並對媒體進行監督和批判。

如1999年成立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00年八掌溪事件後成立之「與媒體對抗」運動及2002年成立之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等。這些媒體批評團體有些偏向要求媒體內容淨化,有些側重人民媒體素養之提昇,有些則偏向批判商業化之媒體環境並要求健全公共媒體空間。 此外,台灣於1980年代解嚴前之新聞媒體,因多由中國國民黨及政府持有,故「黨政軍退出媒體」即針對該「亂象」。

此與對商業媒體「羶色腥」的批判有所不同,主要指戒嚴時代之時,媒體成為統治者打擊異議份子及遂行言論管制及意識型態宣傳之工具,而當時的媒體監督機構主要也只單純地探討媒體內容,而從未針對媒體結構進行批判1987年解嚴及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後,新聞局的改造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成立使政府控制媒體的情況不再,據無國界記者組織的世界評比,台灣於2007年在新聞自由排名上首次超美國和日本。 以下僅探討台灣自戰後以來的新聞媒體(不包括公民新聞)亂象。

 背景台灣因解嚴後解除媒體管制,各類媒體大量增多,昔日之平實報導風格已未能確保留住閱聽人;於是各種爭議性報導逐漸成為主流版面,致使今日台灣媒體之可信度受到質疑。自由之家2005年的評比報告就稱台灣媒體雖自由,但像在2004年台灣總統選舉的報導,台灣人卻多認為媒體內容過於煽腥、商業化,政黨色彩過重。

《洛杉磯時報》在一篇敘述台灣媒體現狀的報導中,將標題訂為「他們無能處理事實」(They Can't Handle the Truth)。 台灣之收視率調查結果近幾年由AC尼爾森所壟斷,此舉雖可遏止商業電視台因各收視率調查公司之取樣流程差異而皆聲稱自己製作之八點檔為收視率第一,但部份人士認此舉反倒對台灣電視環境有不良影響。另現今商業電視台主管所關心之收視率數據已經在誤差值以內,如多個同時段節目的收視率數據相差於統計誤差內,假設收視誤差為1.2%,沒有領先超過2.4%,依統計學而言這些節目皆應被視為「具有相同收視率」,但電視台主管、媒體老闆與廣告主卻重視這種微小差距。

此外,許多人(如鄭自隆、楊伊湄)認因安裝收視紀錄器之家庭具有較低的平均社經地位、或多屬三代同堂,此等人之閱聽傾向於一定程度上決定電視節目之走向,致使台灣電視節目日漸沉淪。此外,2000年開始執政之民進黨政府,因對媒體控制力較為減少,導致各媒體主觀化、私有化,加以多個重要媒體均由兩方政黨把持或立場各偏向泛藍或泛綠,既有勢力不願放棄過去所得特權,新勢力又利用執政優勢積極去佔有新發言權;因此部分台灣民眾認為自此階段開始,「媒體的客觀性幾乎等於無。」

在此認知下,台灣部分學者興起了媒體對抗運動並試圖解決此亂象。2006年,愛德曼公關公司調查包括澳洲、中國、印度、日本、馬來西亞、南韓、新加坡、台灣。國家之媒體受信賴程度,台灣敬陪末座。愛德曼公關公司亞太區總裁Alan Vandermolen認為台灣人批判性較高、台灣媒體競爭過度、台灣媒體偏向煽色腥走向等,皆為導致台灣媒體形象不佳之主因。據法國無疆界記者組織於2006年10月24日發布之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最新年度評比,台灣由前一年之51名進步為43名,排名較日本之51名、美國之53名為高。但台灣媒體受信賴程度於另一調查中卻僅1%,為亞太最低。 .....

佩娃鄭重推薦

臺灣媒體亂象 - 維基百科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hwang_temp&aid=7867107

 回應文章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聲音
2013/07/03 08:54

台灣電視新聞及政論談話節目,還有娛樂節目 - 他們的聲音都是嘶喊的。

我在澳洲及中國大陸的節目,說話聲音絕對是悅耳理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