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社會,亂象百出,就是由於社會大眾,不論是什麼層次的人,彼此之間的互動,甚少注意到倫理的分際及道德的準則,所以大家爭取權利,忽略了義務的奉獻和責任的擔當。兩人以上相處的各盡其責、各守其分是倫理,彼此尊重、互相關心是道德。 倫理須有道德的配合
「倫理」與「道德」,這兩個名詞,一般都是相提並論的,兩者之間關係相當密切,其實範疇並不相同。例如道德之中,不一定含有倫理;而倫理的實踐,則一定要有道德的配合。 所謂「倫理」,英文叫做”ethics”,是指人際互動的關係。人與人的互動,如果缺乏道德,也就不能稱為倫理,而只是一般的互動罷了。倫理的構成,一定要加上道德的規範,才能夠圓滿。 道德的英文是”morality”,意思是讓所有與我互動的人,都能夠得到利益、平安,也就是所謂「交友」的功能,就如孔夫子所說:「友直、友諒、友多聞」。我們大家都希望能結交這樣的益友、善友,其實也應該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是別人的益友、善友,是否具有成為益友、善友的特質和條件?如果我們具備了益友、善友的特質和條件,則身邊原來不好的朋友也會跟著變好,這就是益友的功能。 道德的實踐,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如果只是一味的期待、苛求他人對我們好,要別人當我們「直、諒、多聞」的益友,而自己卻沒有等同的去回饋,那就是欠缺道德。我必須再次強調,人際之中如果缺乏道德,也就不成為倫理。 正確的倫理觀念,一定是從自己開始做起。自己付出、自己奉獻,佛教的用語稱為慈悲心,現代人常用的就是有愛心,而讓跟我們互動的人,都能夠平安、得到利益與幫助,至少不會造成對方的損失。 「六倫」關懷的主體與價值 古時儒家所講的五倫,是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在舊社會中,似已夠用,到現代社會中的人際關係,五倫的涵蓋面已經不夠,所以法鼓山推動的「六倫」運動,包括「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而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六倫」的數倫之中,扮演不只一重而是多元的角色。不論我們扮演什麼角色,都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我們是為了守分盡責作奉獻,而不是為了爭取;在自求自利的同時,要尊重關心他人。所以,一味的貪求爭取不是倫理,服務奉獻才是倫理的價值。這在「六倫」的任何一倫,我們的觀念都是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