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政院投入33億力推ICT 中小企業與農業再現新契機(轉)
2008/12/29 17:43:50瀏覽381|回應0|推薦0

政院投入33億力推ICT 中小企業與農業再現新契機

行政院本次舉辦的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會議(SRB),以「蛻變與躍昇加值應用科技、創新傳產活力」為會議主軸。會議共四天(15.16.17.18),假台北仁愛福華飯店舉行,與會者包括行政院院長劉兆玄、政務委員張進福等國內外產、官、學、研代表200多人。今日(17日)進入第三天議程,會議討論子題為「ICT促進農業加值策略」、「ICT促進中小企業加值策略」兩部分,會議討論運用資通訊科技,來促進中小企業與農業的創新營運、提升附加價值。政府並將於2013年前在中小企業與農業的創新營運部分投入約33億元,以創造傳統產業新契機。

ICT
驅動在地企業加值與升級 2013年增加4萬個地方就業機會

  張進福政委表示,中小企業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僅扮演整體產業的衛星支援體系,更是我國產業穩健成長的關鍵因素。目前台灣(96年)中小企業家數已達到123萬家,佔企業總家數比例98%;就業人數達到793萬人,佔台灣總就業人口近八成,是國家的重要命脈,所以善用科技的力量來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能量是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

  張進福指出,政府選擇中小企業,特別是地方產業為作為政策推動的前導力量,就是希望掌握以ICT來支援、加值地方產業所帶來的人文、生態、產業共生共榮的美好機會。這種與土地結合的「在地型創新」已成為現階段新世代中小企業之發展利基。從在地經濟的觀點而言,政府營造在地幸福經濟生活圈,開創社區微型小型企業數位新機會,透過創新加值,才能倍速驅動在地企業加值與升級。而正因為結合當地自然、傳統、人文、歷史與社會等脈絡,更能彰顯在地特色,創造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等共生共榮的創新生態系統,對於台灣產業發展與人民生活都有重要的影響。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賴杉桂表示,為了推動國內中小企業的在地發展,政府參考英國、日本、愛爾蘭等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後,根據國內現況提出「地方小企業ICT 747飛鷹方案」,透過引進國際輔導動能、結合數位驗證平台、深化在地科技應用等三大策略,預計至2013年,可協助7萬家地方產業之微型/小型企業以ICT加值創新,增加4萬個地方就業機會;同時每年增加7億元受輔導企業之再投資金額與營收額,並至少輔導完成47個地方主題聚落,協助其創新營運、國際化。期能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全面促進台灣地方產業之微、小型企業,從地方級邁向國家級與國際級,也間接促進國內整體經濟之厚實發展。

ICT
協助「保障農民」、「維護健康」及「永續經營」

  張進福指出,經過多年耕耘,台灣農業已從傳統以糧食生產為主軸,發展為兼顧生產、生活、生態之「三生農業」,也就是包括生產糧食的一級產業,農產品運銷、加工的二級產業及農業休閒、文化體驗的三級產業。農業的總產值估計為新台幣1.3兆元,約占GDP13%,遠大於經貿統計的1.7%。以綠色國民帳來計算,農業的價值更將超過其產值。由於最近因颱風或豪雨等氣候變化及天災造成的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以及其他地區國家低價產品所產生的民眾安全疑慮,為維護國民健康、保障農民福祉及永續經營,以科技產業為討論主軸的「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會議」也首次將農業納入討論。

  農委會副主委黃有才表示,政府以全民共享精緻休閒農業,促進農村新面貌為目標,要使未來專業新農民可更容易取得農地,以擴大經營規模,並藉由資通訊技術快速取得生產、施肥用藥、病蟲害防治、市場行情等資訊,進行有效的經營管理。因此,未來四年政府將投入輔導3500個農民組織生產安全紀錄農產品、完成1000個再造農村發展社區資訊化生產管理示範體系、帶動休閒農業產值每年66億元、促進國民旅遊及國外遊客每年1100萬人次,同時增加2000個農村就業機會。台灣農業發展已先後完成糧食增產、安定民生、發展農產品外銷等任務,更希望藉由ICT的應用協助達成「保障農民福祉」、「維護國民健康」及「農業永續經營」之目標。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ngshih&aid=251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