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10 13:44:40瀏覽268|回應0|推薦22 | |
感悟: 有一句話說:皇帝是假的,福報是真的;而這福報也意味著,德是否配位。 換言之,德行,是一個人福報的底蘊。 德行之培養與積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很重要的一環, 不外乎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倘若失去這基準, 所謂的福報,亦如失去根樹的枝葉,無法成長茁壯。 誰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人生,如何過? 我想,先把"人"做好。 如何做? 讓我從<弟子規>開始吧! 弟子規 簡說 弟子規這本書的作者,根據重修清史一書,說是清朝中葉一位叫李毓秀先生編成的。 本書的形式,採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組而成。全書只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很容易背誦。 這本書的內容顯然是根據論語中孔子的一段話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而來。 內容分為五大段:一、總敘。二、入則孝出則弟。三、謹而信。四、汎愛眾而親仁。五、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本書以此為綱目,從日常生活中訂出切實可行的生活規範,是一本很適合兒童啟蒙的書籍,所以稱為弟子規。 今日之下,大家多不注重生活禮儀,時常粗言暴行相向,每個人讀了這本書,想來都會深深地警覺反省吧! 我們學習弟子規,想要對書中內容產生興趣,感受經典的作用,首先,要以珍重心來讀誦,不可輕忽念過, 因為這是從至聖先師孔子的口中說出來的「聖言量」。 聖言量是聖人親自體驗出來的智慧,不是作作文章,修飾一番的言語。 我們只要肯依著聖人的話來練習實行,就一定會有莫大的好處。以下就分段來解釋。 總 敘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開頭的總敘共有八句,點出本書的大意, 說明學童應從孝弟、謹信、汎愛眾而親仁,及學文中去實踐聖人的教誨。 這段是說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它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暇, 更應努力地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孝弟」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忠臣出於孝子之門」, 說明了孝是一切的根本啊!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 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眾生。 「謹而信」,生活中的言語行為,需要不斷地學習修養,不能順其自然。 一般人很容易染上不良的言行習慣,對於好的言行往往要勉強學習。 所以我們應愈早學習正確的言行,改掉不正確的言行,長大後就比較不會感到勉強困難。 「汎愛眾,而親仁」,對於大眾,我們要平等對待,並能隨緣隨分隨力愛護。 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把大眾看成我們的親人,彼此和睦共處,社會上你爭我奪的暴戾之氣,怎麼不會消退呢? 但是,要做好孝弟、謹信、汎愛眾,就應親近有仁德的人,從仁者的言行中得到學習的楷模。 虛心請仁者指正我們的過錯,使孝弟、謹信、汎愛眾更能切實力行, 才不會孤陋寡聞,這樣就能一步一步往聖賢的路子走了。 怎樣的人才是仁者呢?仁者他可能出現在我們的朋友、師長當中,他們的心總是為大家著想, 在日常中,他們能力行孝弟、謹信,汎愛眾,並不斷努力學習聖賢之道。 如果我們有幸遇到這樣一位仁者,應該把握機會,好好親近,向他請益學習。 「有餘力,則學文」,這兩句話說明了孝弟、謹信、汎愛眾與親仁是本分之事, 本分一定要奉行,認真去做。至於「學文」之事,是有餘力的時候。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在家裏,父母需要我們幫忙做事,我們卻推說要讀書, 或者和同學相約要出去,要練習各種才藝,這就不能替父母分勞,虧了孝道,失去了本分。 好比一棵大樹,若樹根受傷了,不論枝葉如何茂盛,大樹都將枯萎。 前四條本分之事好比樹的根,讀書才藝像是枝葉,若本分有虧, 不論讀書、才藝如何勝過別人,也很難立足於人世間。 「有餘力則學文」,這個「則」字看得出有更積極的意義。 「則」是「就是」的意思,是說一有餘力,就立刻去辦「學文」的事。 孔子曾說「質勝文則野」,一個人本質雖很好,若缺少禮儀才藝的薰習,就不免粗野鄙陋。 有一次,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向孔子問道:「南山有一種竹子,天生就很直,砍下來當作箭, 可以射穿犀牛皮。本質好就可以了,何必再學習呢?」 孔子說:「如果箭尾再加上羽毛,箭頭裝上箭鏃,射入皮革不是更深更準嗎?」 這說明有好的本質,再加上羽毛箭鏃的修飾,就會有更好的成績。 所以孔子對學生的期望是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也就是「文」和「質」均衡發展的君子。 現代的同學們,生活富裕,都能上學校念書,有許多時間來學習各種知識才藝, 這些知識才藝只要有助於大眾的,就應當認真學習。 但如果時間有限,就應優先學習中國文化的重要典籍,因為經典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 學習熟練之後,可以解決許多問題,更可以讓我們成聖成賢。所以大家應立志來研學。 以上 摘自 作者:王明泉老師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