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9 11:54:56瀏覽967|回應1|推薦6 | |
今早聯合報生活版A10出現以下的報導: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難免會有衝突,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孩子也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學習判斷,產生內化的機靈。 當今雙薪家庭,更是倚重學校教育,老師的敬業精神乏善可陳。所謂「沒有教不會的學生,有不會教的老師」,以及「一個都不能少」的老師寥寥可數,老師如何教導孩子的品德教育很重要,老師個人的品德教育更重要。 大部分的孩子喜歡上學,不喜歡在家裡。而老師本身扮演了承諾、守信、個人的品德操守孩子學習對象的重責大任。 我有三個孩子,也是品德教育的輔導老師,兒子今年考上公立高中,第一堂數學課,老師先來個下馬威。 「我很會當人」; 「班上幾乎半數被當掉」; 「我過去是問題學生,我知道你們會做些什麼可惡的事…」; 「我考大學考了三次…」。 當孩子回家告訴我這些負面的訊息,孩子的結論是 「我這學期的數學一定很慘,」 「反正會被當,不必太認真讀」… 我聽了很緊張,因為數學是他的強項,孩子靠數學擠進公立高中,如今老師一番威脅恐嚇,造成孩子心生恐懼自動放棄。 還以為孩子說說而已,沒想到真的表現成萬念俱灰的心態,我趕快打電話給(教授英文)導師了解狀況找回孩子的自信心。 老師的品格更要用放大鏡檢驗,空談無用,以身作則。 一個孩子以21年的學習時間切成三等份,最重要的第二個七年卻是品德教育最關鍵的時候。每一個家長很想扮演好家庭老師的責任,做好親職教育。 ~ 然而,當孩子以老師的話為聖旨時;當父母的諄諄訓誨已被孩子視為無稽之談之時,更寄望老師能多一些擔當,教導孩子正確的判斷。 尤其在外籍配偶人口愈來愈多,孩子遊走親職教育的盲點和漏洞,常常譏笑父或母不懂在地文化,用代溝要脅,蒙蔽父或母而為所欲為。 ~ 這時更需要老師本著沒有教不會的學生的心態,給予正確的品格教育,老師更應本著品格導師,拿捏對學生公開談話的的時機與話題,哪些話可以說;有些話適合懶散的孩子,有些話則不盡然;私底下可以跟孩子很貼心幽默風趣加上善意的威脅;至於公開談話就要很小心,因為話一旦說出再也收不回來,如同覆水難收。 ~ 常常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品德教育的宗旨為愛鼓勵和讚美,很多為人師表沒有耐性,犯了溝通的13種絆腳石...命令、威脅、教訓、標籤..... 當我輔導暴力家庭的孩子時,感嘆無法改變父母根深蒂固,原生家庭給予的心態和作法,但是我們可以給孩子另一個關懷窗口和信心,建立品德教育的信念,以身作則,讓孩子判斷是非對錯,不要重蹈覆策的錯誤,我所憂心的是,有多少老師能這樣人溺己溺的關懷,多數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林火旺教授準備出書教老師如何教品德。身為學校老師已經修好完整的教育學程,不是不會做,是不用心去做。如果能像未來小清大的教學理念,每個孩子都有來自校園群體的認養和關懷,教師本身有好品德的自我要求楷模,我相信,我們的孩子每個都可以成為歐巴馬。 我們期待所有老師都有這個信念: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有不會教的老師」,以及「一個都不能少」。 所謂天才,就是將人才放對的地方。 不必太多的指導方法,只要認真、熱誠的老師,以及有品德的老師才能培育人才,是教育之福,也是社會之福,更是 國家進步的動力。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