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7/05 23:31:28瀏覽223|回應0|推薦10 | |
師爺: 帝都寒冬, 週未風雪來襲, 宮裡嚴禁煙火, 夜深獨得明月照窗櫺, 燭影搖紅, 得三人. 月明星稀, 悄無人跡, 馬滑霜亦濃; 小弟炕上取暖, 取案首左傳, 秉燭夜讀, 再看《鄭伯克段于鄢》: 【初, 鄭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 生莊公及共叔段. 莊公寤生, 驚姜氏, 故名曰 “寤生”, 遂惡之. 爱共叔段, 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 公弗許. 】 昔時竟日埋首書堆, 為功名所累. 曾爺爺有秀才功名在身, 這書香門第猶似一匾額, 倒叫小弟念茲在茲不敢須臾或忘. 懸樑刺股語出《太平御覽》 : 《漢書》:“孫敬, 字文寶, 好學, 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寝, 以绳繫頭, 懸屋梁. " 《戰國策·秦策一》: “讀書欲睡, 引锥自刺其股, 血流至足. ” 閉戶先生孫敬, 刺股蘇秦, 彼輩唸書若此, 必不視聖賢書為娛樂消遣; 小弟倒是忙中偷閒, 為緩大學策試壓力, 《戰國策 左傳 太平御覽 日知錄》 諸書俱成故事閒書或文典. 懸樑刺股兩位先生若是有知, 必說小弟異端, 不懂聖賢. 如今功名富貴於小弟如浮雲, 閱盡千帆歸來縱是中年, 心境認知已蒼茫; 朱顏辭鏡花辭樹, 白髮追鬚, 白髮宮女話天寶!剪不斷理仍還亂!冬夜取書再讀, 乃有所感, 方悟姜氏之厭. 斯時仍毛頭小子一名, 故不解姜氏之惡. 四十餘年後, 昔時之不解依猶歷歷在心: 豈有因寤生, 而母厭子乎? 老殘究竟過來人, 對此刻骨銘心. 女人成婚, 一年後為人母, 再一年後復為寡妻, 女人一世經歷, 却二 、三年走完, 也是真為難女人. 三、四年後, 女人棄子求去, 老殘從不以此相責母親. 師爺, "莊公寤生 乃驚姜氏 故厭之", 小弟亦能理解. 母親親口告訴老殘: 老殘父親故去當晚, 母親害怕. 那時, 四週俱水田, 僅有一屋, 女人、幼嬰、棺木, 倒令母親情何以堪!是老殘外祖父燈下守棺的. 老殘知道, 燈影搖晃, 一杵紅棺觸目驚心, 害怕固常情. 老殘也知絕望、了無生欲, 方是母親所痛. 老殘更知, 斯時母親萬念俱灰, 必有追隨亡父念, 只是不捨襁褓中仍奶嬰故. 良人已辭世, 希望全無, 僅留一嬰. 師爺, 你老說, 老殘母三, 四年後, 棄子北去再尋二春, 想必您老亦不忍苛責母心狠矣!何況為人子乎? 老殘從不以此說事論母. "莊公寤生 乃驚姜氏 故厭之", 乃淺情人不知也! 姜氏不同老殘母. 母厭子母棄子, 母皆痛, 惟棄子更痛爾! 老殘少時, 知母痛; 婚後知母思夫, 乃更知母痛 ; 及為父, 方知母思夫亦思子, 皆痛. 母更痛者, 乃哀莫大於心死. 此哀綿綿無絕期. 母棄子, 痛; 子遭母棄, 子亦痛. 姜氏又同老殘母. 寤生, 故姜氏引為不詳之徵, 乃凶兆也. 老殘母以襁褓嬰兒, 毀其幸福, 拖累一生, 亦凶嬰, 厭之復憐之. 棄之乎?愛之乎?憐之乎?無父矣, 再無母乎?老殘母想必朝思暮又想, 一會是, 一會非. 徘徊終日, 苦惱經年; 究竟骨肉, 究竟一世青春幸福, 左不是右亦非, 猶疑多久, 恨憐多久. 三、四歲時正是小孩最惹人憐愛, 老殘母棄子當天, 必肝腸寸斷, 北上火車分秒撕拉母子距離; 母痛子亦哭. 奈何!奈何!年邁如老殘者, 追憶六十餘年前, 亦仍痛哭失聲. 天地不仁, 父母不仁, 老殘無辜. 二春究竟不如初春, 夙興夜寐, 靡有朝矣; 柴米油鹽之後, 莫莫莫錯錯錯, 竟是老殘之錯. 此亦人性也, 老殘只能默默承接, 不以此相責母親. 老殘母耳提面命, 以老殘係毀其終生幸福之因, 老殘卒終其生不忘. 老殘父棄世, 人走, 茶故冷涼, 此亦人之常情, 老殘亦不以此說事論母. 師爺, 老殘心痛, 執筆落淚. 師爺曾相詢老殘語出何典. 此故也, 無父亦無母謂之殘, 身負原罪, 亦謂殘也. 師爺, 小弟一生盡孝不逾矩, 懸樑刺股考取功名, 無忝所生. 及老仍然扛負原罪, 方知生為徭役死為休息. 奈若何!奈若何!人世長憾水長東… 六十餘年, 此身雖在仍驚! 孟冬嚴寒, 師爺自珍. 小弟頓首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