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字體:
訪客簿  我要留言 共有 1059 則留言
☆ 本部落格訪客簿 歡迎會員留言唷!
   

joycelinlin愷悅
格主公告
*** 日安!會直接到您處覆言的,這裡就不重印了。
.
2012/11 底 →→ *******【暫離 暫離】*******
.
 
頁/共 106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2 18:37

.

.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7/11/22 18:37 回覆:

.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7/11/22 18:39 回覆:

.

.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5/07 23:52
邊伴春走,邊欣賞一首[花非花]呢:

.


[花非花]

.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3/12 14:03

.

.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6/03/12 14:05 回覆:
.


Jocelyn, Berceuse - Nicolai Gedda 

( famous lullaby from the opera Jocelyn)

.


Godard - Berceuse de Jocelyn- Lia Origoni

.

Lullaby (Song)

.

"Together here we are where the Lord has lit our way.

 Beneath the evening star, 

 in peace content to stay, we need not fear alarm that may betide us,

 For the Lord He will always hover near to guide us.

 Rest gently rest in slumbers arms, 

 the dawn true happiness is bringing.

 Angles will guard you with their charms, 

 the while tender lullabies they're singing. 

 Rest! Rest! The day will soon be here.

 Blessed Mary is watching near."

.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6/03/17 10:10 回覆:
為什麼現時做這樣的調查呢?無論如何,反映西方對華人有觀感不佳,我們當以警惕。

日本文化有一份清晣的收斂、認真、細緻、整潔、謙禮,令人印象深刻。日本現代化而保有傳統根深雅緻嚴謹的部份。而這樣的氣質養成和傳承,追源有得自古濛濛時向隋唐中國人學習受感染的成份一直在,是嗎?唐代的細緻是毫無疑問的,反映在詩詞歌賦內的氣味和喜尚;細緻,自然比較嚴謹認真(儒家嚴肅的氣味影響有以,例如唐代中央三省分制的層次反映儒者的佐君智慧);謙禮,自然比較內斂(雖然比前後代的漢宋開放多了。中國自周代以降就尚謙禮內蘊以為美)。也許,日本人就此移染加上本身的一些民族特色擇善至今。

中華文化本是農業底子,古時儒家反映的就是這些樣子的沈穩、收斂、温厚、精忠、孝親等等,並有濃濃安和的,寬厚的,慕德的,尚雅的氣息。優點是助於社會平穩諧協,缺點是戰亂時所有潛移默化脆弱而顯得怯弱,又在現代工商業社會勇敢的冒險精神和開創活力顯得不足。(西方商業文化氣息可早溯自愛琴海文明和地中海文明呢,海洋向外冒險進取。)

大凡文化傳統,皆有優點皆有累積的智慧,我們不必妄自菲薄!也須觀察回溯反省,學習時代所須。(時代的劇競已然醞釀好戰氣味,儒家的沈穩謙和發揚,未嘗不是這未忘理性的現代世界,可有一份調劑。)

說到"主體性",這篇文章指的是您一向常說的"人本思想"主體嗎?人本思想重視人類,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與重視神聖的,人與神之間關係的"神本思想"相對。而西方文化今日不也是偏向人本思想了嗎?

中華文化的"人本"特質,尚"人文"的──所謂"人文化成"──把粗糙的人化成內心尚謙尚德的,外顯為彬彬待禮的,心誠意正的,坦蕩不欺的,喜仁好義的,勤勉勵志的等等,正是儒家重視的入世精神。而,道家的出世自在精神旁以調劑,佛家出世化為重生活樸實性靈修為的"禪"思,也旁以調劑。

不過,這些彬禮安靜,在人口膨脹資源不及分配的亂世,在外強強霸入侵的戰時,在急劇變化和競賽的現代世界,都顯得積弱乏力,人性的貪婪欺瞞虛偽自膨自私等等乘機大浮出來。中國近兩百年的內亂外侵,就壞成一盆散沙。(偌大土地本以為"中土",外族又時入受同化,團結意識原本就稀薄啊!)。想發憤圖強,文革時期卻橫加掏空傳統,而如今,經濟起飛,社會發展急劇,"人文"趕不及,於是,態度的,修為的,給外國的印象就大有問題了!傳統的優點少見,西方的優點沒學(尤其重視人的尊嚴方面)。也許,正在努力彌補仍未見成效。也許,臺灣這多年也在漸漸掏空傳統,"人文"在惡性競爭之中也在倒退……。

中華文化不會那麼糟糕,文明古國中,斷掉的凡幾,中華堅韌不拔,至今。

.

米奇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8/24 22:57

ez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7/31 12:09
 Image

花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19 00:43

來共享美的國度,熟悉了就不陌生。

祝好。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2/02 22:18

.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5/05/13 08:47 回覆:
.     I Never Saw a Moor      。Emily Dickinson

I never saw a moor

I never saw the sea;

Yet know I how the heather looks, 

And what a wave must be.

.

I never spoke with God, 

Nor visited in Heaven;

Yet certain am I of the spot 

As if the chart were given.

.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5/02/23 09:47 回覆:
大家新年好!


西方哲學理論各家自成一系, 疊次分明.

康德認為上帝的存在(超越界)與靈魂不滅, 是前提.  :"上帝存在是純粹理性的實踐基礎";"道德的必然性需假定上帝的存在上."

康德對人性採取折衷的看法, 也就是“人性無善惡”.

康德很重視道德教育, 康德認為, 人類有趨善或趨惡兩種傾向, 善的傾向是由學習而獲得的, 惡的傾向則是由個人自己所招致的。從行為來說, 人人皆有趨惡的傾向。然而康德主張後天的環境可以使人變善或變惡, 教育的功能乃在引導人性朝著善的方向去發展, 他又說: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 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人性既無善惡之分, 習於善則善, 習於惡則惡, 因此, 後天的教育環境對於人性的薰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以上參[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

http://web.thu.edu.tw/g931202/www/Kant.htm 


儒家也一般認為冥冥有天,《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教, 修為教化, 是後天教育了.

前提也是知天(超越界).


不論自律他律, 根基必是"不損人"(善). 人為什堅持"不損人"? 因為信善的力量帶來好社會, 或信天命/上帝的存在, 而靈魂向之, 或喜自認是向上的靈性--和祥自在喜悅的本心.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4/03/04 02:41 回覆:
弗洛伊德從病人的研究發現:人類"本能的我"有莫大支配力. "本我"基於慾望, 自私自利. 要本我提昇, 除非"超我"的理想夠強. 現時世界生存競爭劇烈. 又脫去神本信仰, 傾向對"超我"不存幻想吧. 

孟子認為人有向善的可能, 應努力誘發善性面, 現代語而言, 也許正是一份"超我"想望呢. 說人有善性不是事實? 那就無從解釋千鈞一髮之際那慈母面危的捨命烈士的捐軀勇者救人的捨身等等了. 

因而, 弗洛伊德對人性負面有真實發現嗎, 孟子對人性正面有真實發現, 也是事實呀!

完全採弗洛伊德的學說或思想(畢竟源自病態人研究), 強調人性的可惡面, 非制裁不可, 非法治無能對付人的惡劣, 也許終究還是大失所望; 法治社會沒有上帝信仰或崇高信念, 也許只會像漫畫電影那樣對人性絕大失望, 唯想大勇大力"超人"來支撐正義, 或者幻想蝙蝠俠蜘蛛俠來個正邪對決, 以暴制暴. 目前西方文化應付不了僵硬的伊斯蘭激狂份子, 不時就採以暴制暴啊, 會沒完沒了嗎?

"沒有上帝, 就沒有什麼不可以了." ──因為放任自由, 肆無忌憚!

孟子的角度在激勵向善面, 可說和耶穌的期望有近, 都在鼓舞人性的善因子. 孟子認為人性有可向善的"四端", 誘發之, 培育之, 使之壯大, 成為浩然之氣, 文天祥索性說是正氣. 耶穌肯定人應回歸上帝, 時刻警覺罪性悔過, 以神愛本心愛人, 以愛的行動力感召和感化人人. 孔子的角度, 倒是很坦然面對人性兩面的, 即以君子小人分作比喻, 唯強調"仁"是為人應有的目標, 仁德君子風敦(今人形容作春風化雨吧). 後世儒家也喜這樣鼓舞人性(強調人性惡面的荀子便被忽畧了),可惜變於得泥古保守, 近乎排擠他派思想. 

不錯, 這樣的儒家開不出法冶精神, 但就是法冶不彰的罪魁禍首嗎? 應咎罪在古老文化累積重負, 成了照單全收,教條化和訓誨化的僵硬吧! 鼓舞人性善意的本質原是好的.

大凡古老文化累積都易成教條化, 歐西的宗教改革不是如此狀況底下誕生的嗎? 當時世界開闊了, 新刺激,新生活,新領悟…….

歐西的宗教改革後, 蓬勃的貢獻在於返回愛神愛人的本質, 以行動實踐人的相愛平等, 對人人打從心底尊重和珍視, 溫暖了人心, 點燃了希望.

至於"人本教育",對正常健康家庭的孩子應是有劾的, 可惜社會違和, 健康家庭的比例不足呀.
頁/共 106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