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從病人的研究發現:人類"本能的我"有莫大支配力. "本我"基於慾望, 自私自利. 要本我提昇, 除非"超我"的理想夠強. 現時世界生存競爭劇烈. 又脫去神本信仰, 傾向對"超我"不存幻想吧.
孟子認為人有向善的可能, 應努力誘發善性面, 現代語而言, 也許正是一份"超我"想望呢. 說人有善性不是事實? 那就無從解釋千鈞一髮之際那慈母面危的捨命烈士的捐軀勇者救人的捨身等等了.
因而, 弗洛伊德對人性負面有真實發現嗎, 孟子對人性正面有真實發現, 也是事實呀!
完全採弗洛伊德的學說或思想(畢竟源自病態人研究), 強調人性的可惡面, 非制裁不可, 非法治無能對付人的惡劣, 也許終究還是大失所望; 法治社會沒有上帝信仰或崇高信念, 也許只會像漫畫電影那樣對人性絕大失望, 唯想大勇大力"超人"來支撐正義, 或者幻想蝙蝠俠蜘蛛俠來個正邪對決, 以暴制暴. 目前西方文化應付不了僵硬的伊斯蘭激狂份子, 不時就採以暴制暴啊, 會沒完沒了嗎?
"沒有上帝, 就沒有什麼不可以了." ──因為放任自由, 肆無忌憚!
孟子的角度在激勵向善面, 可說和耶穌的期望有近, 都在鼓舞人性的善因子. 孟子認為人性有可向善的"四端", 誘發之, 培育之, 使之壯大, 成為浩然之氣, 文天祥索性說是正氣. 耶穌肯定人應回歸上帝, 時刻警覺罪性悔過, 以神愛本心愛人, 以愛的行動力感召和感化人人. 孔子的角度, 倒是很坦然面對人性兩面的, 即以君子小人分作比喻, 唯強調"仁"是為人應有的目標, 仁德君子風敦(今人形容作春風化雨吧). 後世儒家也喜這樣鼓舞人性(強調人性惡面的荀子便被忽畧了),可惜變於得泥古保守, 近乎排擠他派思想.
不錯, 這樣的儒家開不出法冶精神, 但就是法冶不彰的罪魁禍首嗎? 應咎罪在古老文化累積重負, 成了照單全收,教條化和訓誨化的僵硬吧! 鼓舞人性善意的本質原是好的.
大凡古老文化累積都易成教條化, 歐西的宗教改革不是如此狀況底下誕生的嗎? 當時世界開闊了, 新刺激,新生活,新領悟…….
歐西的宗教改革後, 蓬勃的貢獻在於返回愛神愛人的本質, 以行動實踐人的相愛平等, 對人人打從心底尊重和珍視, 溫暖了人心, 點燃了希望.
至於"人本教育",對正常健康家庭的孩子應是有劾的, 可惜社會違和, 健康家庭的比例不足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