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10 11:52:27瀏覽364|回應0|推薦1 | |
老魚頭屁話 最近最上媒體搏版面的人物非大善人陳樹菊莫屬,她的善舉的確在混濁的媒體報導中算是一股清流,也帶來了陳樹菊效應,增加了很多的小額捐款,對於台灣社會有正面的效果。 其實在社會的角落裡不是只有陳樹菊一個人做善事,有很多人默默的做不求回報。尤其是那些被套上「外省豬」稱號的老芋仔,他們愛台灣的心比一位坐著輪椅專門A錢的老太婆好太多了。 現在人人都知陳樹菊,稱讚她歌頌她,鏡頭鎂光燈追著她跑。但是又有多少人記得「王貫英」,難道王貫英做的比陳樹菊差嗎?還是他是外省的老芋仔泛綠人士眼中的外省豬?我認為是時間沖淡了大家的記憶,我也會相信若干年之後也不會有人記得「陳樹菊」這個名字甚至她做過什麼事。但是不要忘了他們曾經在生命中發出過奪目的光采,他們的事蹟值得驕傲。 拾荒助學之現代武訓
王貫英山東東平人,出生在小康的耕讀世家,幼年曾入熟讀古書,培養出博覽群書的興趣,後因土匪猖獗而停學做了莊稼漢,但農暇之餘仍勤讀不輟。 918事變起,他興起報國之志,民國23年考入軍校轉戰南北,26年與日作戰時遭中共偷襲被俘,受盡無數痛苦,乃深悟非反共不足以求生存求國家自由獨立,因而決心行乞救國。38年,他編撰「反共三字經」等歌謠,以「山東義丐」之名沿途行乞,從事反共宣傳。直到大陸淪陷隨軍來台,他仍以行乞散發20餘種自印的反共宣傳單走遍全省。 王貫英是位篤信文化道德的人,他曾說:「我這一生認定唯有復興中華文化,世界才會和平。所以只要還也一口氣在,一定為弘揚中華文化而奮鬥到底。」因此民國57年,他發下「廢物興學」的宏願,開始把檢破爛賺來的錢集腋成裘地創辦了清寒學生獎助學金,多年下來直到他去世前,受惠無數。而為使海外人士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所認識,他另購四書五經、25史、資治通鑑等書,贈給美、英、德、法、加拿大等國,以及阿根廷、韓國華僑學校,緬甸密支那難胞等,國內許多學校、圖書館也都接受他的許多贈書。73年,台灣處於解嚴前夕的風雨中,他還贈送10萬美金給美國孔子基金會興建孔廟,更是其文化理想的體現。 而王貫英又為何對書籍如此敬重?因為,早年在貧窮而落後的中國,由於民間受教育不易,識字往往是取得知識與改變生命的唯一機會,因此讀書變得無比珍貴。而書,即是知識的來源。正因秉持中國傳觀念中統對知識的敬重與愛惜,王貫英乃將書作為淑善社會,改造人心的力量。 雖然王貫英的理念與世俗有一定的距離,但他終其一生忍受著孤寂,堅持信念地貫徹理想,以一介拾荒者,卻成就數十萬冊書的捐贈;以一個平民百姓,卻成就文化的堅持,終其一生,未改其志,何嘗不是印證生命本身的價值,應當超乎世俗之上,而成就為理想主義者的典範!。 王貫英曾表示,一生中最高興的是「思想與行動配合」。事實上,他這種「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沒有自我,涓滴為理想刻苦耐勞的精神,正是現代人最值得學習的。他同時也告訴我們:即使再平凡卑微,生命也可以這樣活著,在每一時每一刻,活出一種力量。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