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10 23:59:48瀏覽594|回應0|推薦1 | |
證明人生的不是分數,是溫度。 《三分男孩》電影開場史提夫卡爾與男主角連恩詹姆斯對話讓人玩味,一個自己給自己六分的慘緣少年,在大人慣用的價值觀裡竟只剩三分,連恩詹姆斯回應的一陣靜默,隱含了不屑卻又無力扺抗的消極掙扎,導演奈特法松點題相當漂亮,一段暑假旅程從此揭幕。 或許是種以偏蓋全的想法,讓我感到導演奈特法松可能偏愛這類型小品中見真意的題材。觀看《三分男孩》中,幾度都有種讓人與【繼承人生】重疊的感受,雖然題材方向不甚相同,但《三分男孩》中仍可見到不少【繼承人生】或其他同類型題才慣用手法。好萊塢不同電影公式發展已然純熟,如何活用便成為驗證導演功力最堅硬磨刀石,《三分男孩》故事推進節奏溫和卻略顯淩顯,使得電影中的主軸情緒無法層層推疊,實是感到可惜之處,猶如有些食材本來無味,要成為一道可口佳餚需著重佐料調味,可,《三分男孩》就是欠了一味。 本質上我仍相信,導演奈特法松應該仍是個溫柔的老好人。因為要讓這樣的故事變得可圈可點,便需要讓尖銳稜角露出,矛盾的是,導演奈特法松對《三分男孩》處理手段反其道而行,這反而成為電影另一精采之處。透過青少年或小孩善惡兩極觀點透視成人灰色模糊地帶,由此審視反省躲在傳統家庭價值下的真實人性衝突在電影中是為常見,但《三分男孩》在大人世界的敏感痛點上反倒做了柔焦處理,點到為止,這樣若有似無的方式反令觀眾在想像中做出了無限延伸,並各自解答,實在頗有意思。 用價格來衡量價值,是極為快速方便的思考邏輯,但在這樣的慣性之下,我們是否也成為了向多數靠攏的普通人?普羅大眾的小確幸理念在在呼喊著即便平凡無奇也要尋找自身價值,不可否認,其實當我們成為了一群合群的小確幸,我們也站在高牆的這邊,抹殺了任何孤單的獨特性。人需要被認同,進而肯定自身存在理由或著獲得自信,但畢竟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有社交天份,又或不得其門而入之時,會否,我們的價值觀其實正殘忍地抹殺別人的僅存的...小確幸。 奈特法松這個老好人,終究還是給了主角伸出援手,給了他一個貴人。是否這個貴人,亦象徵著我們總需要個引路人,在悠悠人生路上,總有一個人若無其事的拉著你前行,陪你走一段路,就像初次騎腳踏車般,有人會扶著你,最終也會放開手,讓你騎上自己的路。《三分男孩》就在一段慘綠少年的暑假中,從大人的視角重新回顧一回青春,也重新憶起,當時的我們,怎麼變成了現在這模樣。 因為我們再也不需要讓別人來為我們打分數了,成為了大人,找到了我自己的--我們。「The way,way,back」《三分男孩》英文片名讓人摸不著頭緒,口語上也像極少年維特的喟嘆,終究,人生漫漫長路,我們踏上去,卻回到我們自己。距離滿分還有七分,我想就算是不及格的人生,就讓他不及格吧!更重要的是,我是不是那個,也能給別人七分溫暖的人。(文/喬小夫) 各位客倌如果喜歡的話,也請支持一下【喬小夫。私領域】@痞客邦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