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03 00:32:21瀏覽2221|回應0|推薦0 | |
從備受岐視的底層,到達留下傳說的身影,這條路的距離,比一般人要遠得太多…太多… 「不要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我想這同樣也是馬志翔導演拍攝《KANO》的精神與初衷。看完《KANO》,不禁心生幾許感嘆,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真心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實在難如登天,從魏德聖導演前作「賽德克.巴萊」、「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的故事便能明白一二。電影事業在商業社會的功利眼光中,哪怕就算小有成績,亦總難以在傳統觀念裡登堂入室。尤其在臺灣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前提下,毫無資金背景卻欲成就一番電影志業者所飽受堅辛,實非外人道也。 人總是要吃飯的,巧婦難為無米之坎。需要拍出《KANO》這部電影,導演馬志翔遭遇的辛苦不難從電影中的窺見,因為有著對電影的堅持與理想,這辛苦必然遭遇,就像電影裡的嘉義農林隊,一群條件成熟的孩子卻受限經費不足,在先天環境不足的硬體環境下苦練,還仍需擔心因體力消耗而吃不飽的窘境。讓我們看到電影屏幕以外的現實,電影人前撲後繼,只為一再振興國片史上留名,在真實人生裡,《KANO》成了臺灣電影人最佳寫實縮影。 就算不是棒球,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也有太多叫人心疼的奮鬥故事。拔河、技擊類運動、跑步、溜冰、甚至太多,這些故事皆如《KANO》,反映臺灣土性一貫咬牙打拼的堅強;有趣的是電影裡在嘉農棒球隊甫獲全島冠軍得到前往甲子園資格後,當初不願撥下多餘經費代表也同來慶賀,與永賴正敏飾演的近藤兵太朗教練相對無言,似乎亦暗暗諷刺了現今政府鎮日喊喊口號,毫無作為,卻在任何代表臺灣的軟實力表現獲得榮譽後,為保住形象而沾光的消費心態,馬導這手雖不知是否刻意為之,但實在漂亮。 觀影過後的人皆說《KANO》熱血,但《KANO》的熱血究竟是什麼? 真要用棒球來操作民族情結實非難事,然馬志翔導演並沒有灑狗血地蠻幹,《KANO》喚起的熱血正是臺灣人長期以來逐漸甦醒的尊嚴,在歷史與地理位置的史實上,加上長期以的政治因素,身在這塊土地上的底層飽受太多壓抑和苦悶,但我們沒有人真正放棄過這塊土地,相反的,我們有著太多在各領域中以一身孓然之軀,只為讓世人看到我們這小小島國,為讓人承認我們這面國旗的英雄事蹟,我們太期待被世人肯定的認同,哪怕沒有資源,我們就找到管道,何懼強敵環伺,我們笑談風生。 「我們是來自臺灣的嘉農啊!」《KANO》裡,這句話震天作響。喊出的不僅是對自己的驕傲,更是身為臺灣人的骨氣。棒球離我太遠,我甚至只是個略懂棒球只會傻傻加油的場外人士。《KANO》中的豪邁情懷卻再度印證哪怕是七、八十年後的今天,在我們真實生活裡,我們仍然有那麼多人英雄不怕出身低,只為攀上榮耀頂峰,勇往直前的打拼,是電影人也好,是棒球人也好,拔河隊的女孩們也好,我們來自臺灣啊! 《KANO》不論用何種眼光來審視,都已拍出了足以抬頭挺胸面對國際市場的水準。當然不是毫無缺點,不過就馬志翔導演從演員轉向導演第一次執導作品而言,這份格局氣度都著實叫人佩服;我喜歡《KANO》裡王牌投手吳明捷那份憨實緬腆,卻在忍痛投出每一球時都有著不遜於「賽德克.巴萊」中,莫那魯道開槍的悲然魄力,一樣地,都正中胸懷,叫人難以自己。而憑著電影結構飽滿與一球入魂的苦心打拼,只要你曾入場看完,便能明白,馬志翔導演用著不能輸的精神導出的《KANO》,已是一場相當漂亮的勝投。 一、二、三...阿基拉桑,把球打出去飛向天上,卡在樹上農夫用石頭把它打下,漂亮的痛啊...(文/喬小夫)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