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繆論:策略是王 無體行銷 ( SELLING THE INVISIBLE)
2010/02/28 14:18:13瀏覽1017|回應0|推薦3
前幾天有一家軟體廠商來拜訪,名片上印有策略商務部,讓我想起曾經讀過一本『無體行銷 ( SELLING THE INVISIBLE)  』,其中有一篇文章觀念寫得不錯,「 繆論:策略是王」。現代人幾乎每個人都能滔滔不絕地講策略,建議你要如何如何的做,但問到要如何執行時,可能啞口無言,策略儼然好像就是行銷手法的企劃,紙上談兵。

憶及在 1998年為農委會執行第一個農業入口網站「真情百寶鄉」專案時,初期一切都按標準行銷企劃案規劃一樣,可是等到第一季問卷調查及贈品活動完畢後,開始不再堅持一些先前的企劃內容。主要是從網友問卷調查分析及建議裡,發現許多網友會告訴你怎麼做會比較好,包括對農產品銷售的看法,希望有關單位加強宣傳讓更多人知道,希望有更多農產品上網....,想訂購農產品,接著推出「真情食品館」,三年後就已經 Break-even 收支平衡。算是台灣農產品第一個賺錢的網站。在 「真情食品館」營運期間,才真正感受到 集客力、重購率與客離率三者之間的重要指標。行銷、產品、售後服務...如何透過各別專業分工,進行整體的營運。

整體的營運過程就像麥金塔的產品經理 蓋依‧川崎說的,就曾坦承麥金塔發展策略是:

就位、開火、瞄準。

精確一點,套用川崎的話:「率先出擊,開它一槍,傾聽,回應,再率先出擊。」

日本的 7-11 也早就沒有長期策略,差不多都採短期應變的策略,簡單說就是從消費市場瞭解問題,短期內快速改善及應變。

有策略但不碰撞就擦不出創意的火花,所謂「要快不要急。」企劃案須要半年有結果,前置時間花了三個月,至少也要九個月的時間了,為何不把前置時間縮短?點然小火,劍及履及,讓火花延續到成效出現。

繆論:策略是王    第四章 企畫:十八種繆論

無體行銷 ( SELLING THE INVISIBLE)  著者 HARRY BECKWITH 翻譯:劉慧玉

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1月1日 ISBN 957-708-553-9

策略(strategy)比戰術(tactics)重要,這個觀點曾經風行一時,以致企業不惜一擲千金,以求好的策略人材。

十五年前,許多華頓(Wharton)的企管碩士畢業生,無不視策略為名利雙收的最佳途徑。事實的確如此,至今為變。只不過商業週刊在1984年的一份報告出爐後,策略規畫的地位一落千丈。該報告對過去33件重大的策略規畫進行評估,發現其中 19件根本失敗。

許多教科書卻又強化此一偏遠的觀念。這個現象倒不令人意外,因為作者都是教授,在他們眼中,聰明才智應當用於大方向的策略思考,而非浪費在戰術這種雕蟲小技上面。

然而在成功的企業中,戰術扮演的角色,絕對不遜於策略的重要性。這些公司是由行動中習取教訓,兒那教訓可能完全改變他們的思考邏輯。

如 Access 管理顧問公司前最高經營長(COO)湯姆‧庫博(Tom Cooper)觀察到的:「有時,你採取第一個戰術,重新改寫了整個計畫。」

要說明戰術如何重塑策略,蘋果 (Apple)電腦的麥金塔 (Macintosh) 是很好的例子。

麥金塔並非第一代產品,麗莎(Lisa)才是。麗莎慘遭滑鐵盧,卻讓蘋果了解到市場真正的需要。麥金塔的產品經理 蓋依‧川崎,就曾坦承麥金塔發展策略是:

就位、開火、瞄準。

精確一點,套用川崎的話:「率先出擊,開它一槍,傾聽,回應,再率先出擊。」

戰術並不能完成整個過程,必須一個接一個、才足以形成全部的過程。它或許是尾聲,或許是開頭,也可能是居中。而它最重要的一個角色是情報收集。反之,從策略中,你根本無從學到任何教訓;你只是紙上談兵,假想事實。戰術則不然,他是經由市場實地測試的。

我碰過一位正面對著幾個戰術兒舉棋不定的顧問。我送他一個扣環,上面印有四字箴言:「什麼都做」。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hnlins&aid=381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