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期待電子業的創新----手機平板隨想
2012/08/09 09:58:06瀏覽353|回應0|推薦16

近來HTC出口金額銳減,連帶影響股價,輿論對於台灣電子業的前途抱持悲觀態度。不過,台灣精神強調的是創新再創新,應當記取此次教訓並吸收經驗,重新站起。

戰後,台灣從加工製造業起家,從衣帽鞋襪化工原料出口,到近二十幾年以電子業代工出口為經濟發展主力。但一個國家產業政策如果只重代工業,永遠跟在英美德日後頭,更有可能被競爭者追上並超越。以NB跟手機代工業而言,科技廠房內頂多是組裝較高單價的電子產品,汲汲營營於不到百分之二的毛利率,但一半或七成以上利率卻由原開發公司獨享,可說是眼看著別人吃肉喝湯,卻只能等待骨頭上是否有餘肉屑罷了!這樣的經濟態勢發展下去,薪資不但不可能往上調,隨著物價上漲而實際已下修再下修。

國內手機業龍頭HTC大廠出口金額銳減,機海策略無法奏效,非但難與蘋果匹敵,就連三星也拚不過,還有可能被SONY銷售不錯的新款手機超越。衰退癥結點在哪裡?就因各款模仿i-phone手機太像了。從廠商觀點看,這樣一步一步緊跟在人家後面,意圖在別人基礎上添加點創新意念,節省成本之外,訂個相對比較低的價錢,便期待能大賣。但在消費者眼中,使用APPLE者自有其獨特的品味。雖說之前APPLE桌上型麥金塔電腦競爭不過以微軟為主的龐大代工艦隊,但i-phone救了它,順帶開啟了手機革命,大廠N牌及R牌率先滅頂,亞洲國家台韓雖緊急修正,但也只是做得很像而已。

我個人以為,要取代i-phone,得跳脫這一手機世代的想法,製造下一世代的手機。首先,要觀察人們聽聲音及看東西時的情狀。當我們看外界人事物時,並不是先集中於眼前數公分至二三十公分處,而是有遠近之分而成自然3D狀態,科技業做2D平面,才想方設法回復3D,倒不如直接做成顯現3D影像即可,如此也不用受限於螢幕大小;而當我們與人面對面交談聽聲音時,也不是把人拉近到耳朵旁才聽,而是自然聽進耳朵,如此也不用受限於藍芽耳機。(當然,有人會說,你講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沒錯,做事情最難!但難道賈伯斯沒有經過構想i-phone就直接做了嗎?容他天縱英才,也一定是殫精竭慮,甚至鎮日茶不思飯不想的去思索如何貼近人性,終至做出一支人人喜愛的手機。)

新手機螢幕在哪?我認為就在於雙手手掌上(例外情形可以用科技技術克服,沒有不敬的意思)。戴個舒適防曬冬暖夏涼的手套,很多人都有豐富經驗,也不排斥;如果手機能做到薄膜手套般穿戴上雙手,講電話時輕摀著嘴唇講,拇指當聽筒,那麼跟現在講手機情形簡直沒有兩樣。同時,雙手手掌大小也比i-phone螢幕大,上網畫面也沒問題。

另一個是平板電腦的創新問題。APPLE有了i-phone之後,趁勝追擊推出改良i-pod,以及造成產業革命浪潮的平板電腦i-pad1.2.。在i-pad出來以前,也不是沒有平板電腦,至少微軟也推過,但都沒有引發迴響。但為何i-pad及i-pad2會造成轟動呢?因為方便又有真材實料!於是大家便開始推出一系列很像i-pad的自家平板電腦,重複著手機跟i-phone很像的腳步 ,結果也是可想而知,同樣造成APPLE一枝獨秀。平板電腦所帶來的低頭族,長期而言是會比用滑鼠造成手肌腱炎還嚴重的健康問題,因為人的頸椎一旦長久處在不正確姿勢,可不是只有手廢掉而已那麼簡單。要破解平板電腦迷思,先要了解它的優點,隨時隨地可上網是他最大優勢,但那一面螢幕一面蘋果的外型,其實就像一個相框,只是它會跑出東西可上網罷了。那如果有一個長條狀可伸縮的東西,長得像放置個人衛生筷匙大小般,上面可投影出螢幕影像,可用眼鏡或手指操作鼠標箭頭,還可以隨著伸縮任意決定投影大小,那麼,這樣的迷你器具,其實可以完全取代平板電腦。

當身旁友人提出工作上創意思維時,我會很好奇地提出各種詢問,不拘泥於原有思考模式去推測推理,縱然最後沒有想通,或是沒有採納,但對於工作其他方面還是有所助益,因為開啟了另一面廣闊的天地。台灣的產業也是一樣,台灣絕對不缺人才,透過大量短期的國內外進修,可以訓練出進階後的人腦反應,這是我們下一代產業的寶貴資產。

****************

出口大衰退 電子業等訂單變宿命

國內出口連五月衰退,資通訊產品年減三成四,成為產業版圖最黯淡的區塊;台灣電子業以製造代工起家,廠商每天跟大陸工廠開晨會,下午與歐洲客人連線、晚上還要與美國客戶開會,堪稱「製造接單日不落國」,但這波不景氣衝擊全球,電子業的困境也突顯出來。

台灣電子業者長期依賴「Wintel」(微軟+英特爾)體系,曾經創下輝煌的經濟成長,二○一○年蘋果推出iPad後,全球電腦產業生態出現變化,筆電被平板取代的呼聲四起,代工廠感受到旺季效應不再,「Wintel」驚起苦思反擊。

台灣電子業號稱「製造接單日不落國」,卻始終屈居供應鏈的最下游,只能被動接單,先天缺乏主導力量,「等待」成為宿命。

代工廠遇到不景氣,只能「等待」訂單;遇到iPad衝擊,還是「等待」,先是「等」英特爾推出超輕薄筆電架構,但單價過高、賣不好,再「等」微軟年底推出的「Win8」,至於能否帶動出貨,要「等」通路賣得好不好再說。

「全世界有誰那麼會製造?」仁寶財務長呂清雄說,不管新產品如何發展,總要找人來製造,台灣的代工地位仍無法取代,「沒有訂單」是全世界景氣的問題。

然而台灣電子產業還有更驚人困境。

過去以「Wintel」為主的電子業供應鏈中,台灣業者經營下游的代工、分工,與品牌廠一起分享利潤,儘管代工毛利率一再殺低,但仍可靠規模、量大累積獲利。

現在蘋果電腦「從軟體到硬體」一手包辦,連終端行銷也牢牢掌握,由於蘋果「軟硬兼施」打遍天下無敵手,其他軟體業者有樣學樣,例如亞馬遜、谷歌,乃至於微軟都推出自有的平板。

蘋果模式引爆電子業結構性變化,「軟體」成了電子產品的價值核心,硬體的生意越來越辛苦,許多傳統由硬體思維出發的電腦品牌只好「剉著等」。

這次歐債風暴拖累全球景氣,「美國衰退、歐洲很爛、中國大陸沒想像中好,」一位筆電代工公司主管說,我們不好,代表大家也好不到哪裡去。現在全球景氣都差,客戶訂單一再下修,「誰來都沒辦法解決。」唯今只能期待景氣「黎明」終將來到。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hn6176&aid=67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