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向兒童學習——藝術的暗示與隱喻
2016/11/30 16:20:36瀏覽1047|回應0|推薦3

最近因緣際會,當了六歲的小畫家的模特兒。事後從孩子的畫中悟出一些關於藝術的道理,想在此與大家分享。

這張畫裡有兩個圖,一個是貝兒(6歲)和大姐姐的合作;另一個是貝兒畫老爺爺擺跳舞姿勢的樣子。可以看出來,左圖先完成,而右圖是後畫的。而我想談的是右邊貝兒畫的這張。

先談作為配角的左圖,這是貝兒做模特兒,大姐姐畫她的。大姐姐改變了貝兒的裝扮,給她穿上巴蕾舞裙。但姐姐畫到一半,貝兒迫不及待接手完成剩下的部分。
我們可以看出,姐姐畫了頭和軀幹——頭部到衣裙、以及肩部,貝兒接著畫上腳與手臂,從手臂的姿態與手指的變化,可以看出貝兒對自己的舞姿動作有相當清楚的概念;而兩腿一直一曲,雖是小小的變化卻相當程度暗示了舞者腿部優雅的動作。再者,舞者彎曲的右手相對著微彎的左腳,伸展的左手相對著站直的右腳;微妙暗示出均衡下的動態。


接著我們來看全由貝兒完成的畫。
在這幅迴異於成人視覺成像的畫裡,其實蘊含了兒童的視覺所完整掌握的體驗內容,從成人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具備暗示、直觀和變形三種特質:
1.直觀(intuitiveness;直覺,直接):這是當下掌握對象的能力,不是經過理性的推敲思維而有的。 
2.變形(轉換;transform):對於所畫物象因直觀掌握所獲得的形象,從成人的角度看,往往有扭曲變形的現象。
3.暗示(metaphor;隱喻):兒童畫中的扭曲或變形,往往間接指向他看到的物象狀態。


而以上三者又是同一特質的三種面貌,甚至可以說是三位一體而互相關聯的。這三位一體的最終本質,從成人的立場來看,則是隱喻。所以,我們可以說兒童畫基本上是隱喻指向的,或者說是概括性的,但這概括又非一種單純的簡易化作用。



我們且看看貝兒的畫。

試以英文字母標示推斷的大致作畫順序:

a. 肩膀水平輪廓線
b. 身體左側(觀者的方向,下同)
c. 身體右側
d. 上衣下襬
e. 左邊腿左側輪廓
f. 左邊腿右側輪廓
g. 腳(鞋)
h. 右邊腿左側
i. 右邊腿右側
j. 鞋
k. 臉的輪廓和眼睛和嘴
l. 左邊首左側輪廓,接著首長和手指的動作
m.左邊手的右側
n. 右邊手的左側,接著手指動作
o. 右邊手的右側



附帶說明,臉上了鬍子至少是畫完眼睛和嘴之後(或者在完成兩手之後),因為我的提醒而加上去的。其實我的鬍子是在嘴唇上方,這是應付大人的提醒才在嘴下找個空間畫上。這件事也讓我醒悟應尊重孩童的觀察,尤其在他創作過程中,毋需額外的提醒。以貝兒當時為例,鬍子不是她觀察中的重點,她的重心放在造形的姿勢和動態上;更何況在當場的光影下,模特兒臉上的鬍子根本不容易顯現。


接下來請看畫作與模特兒實際姿勢的比較:



下列最左圖,是於事後設想的當時所擺的弗萊明哥舞姿示意圖。可能與實際有些出入,但大體上可以作為貝兒畫作的討論依據。關於此圖,為免有人錯解,以為是蠻寫實的描繪,在此解釋一下:這張是照著是先拍的照片描畫出來的所謂「描圖畫」。這樣的畫沒有什麼自己的生命力,它只是作為另一張圖或動作姿勢的解說圖——英文illustration 最好的解釋;換言之,是一張說明圖。作為描圖,它的線條缺乏自己的生命力,因此最後形構的造型或圖樣(figure)也同樣沒有生命力。雖然,由於我在描摹時不自覺運用了某些技法,使這張圖好似具有某種力量;但這一點請暫且撇開不論。 現下,就把它當作一張示意圖。
經過最右圖兩者的重疊比對後,可以發覺貝兒的觀察與實際對象若合符節,只不過以她的方式來呈現對象的姿勢與動態,而且一一地成功表現出來。

一、兩手上舉的動態和張力,以及兩手與頭部間不對稱的空間關係,還有細微的手指動作⋯

二、往右側方向挺出的胸部,以及左邊細微的臀部曲線⋯⋯

三、挺直有力的左邊的腿,以及落在後方顯得略細的腿⋯⋯

      兒童無實際的三度空間(縱深)觀念,所以當他接收到這樣的訊息時,便以變形的方式來表現,如兩腿一前一後的狀況,她就以前腳直線柱狀,後腳曲線漏斗狀(用以表現膝蓋的轉折處)呈現。

上述部分,她都以自己的方式交代並表現出來。
從這樣的對照中可以發現,兒童畫並非比較原始或有待發展或開發的過度階段,而是有其特色的風格階段。
 


從這一點來看,兒童繪畫的引導不應以成人的既有視覺模式為範本來進行。他的觀察與表達是一致的,他的畫即他所見所知所能體驗的。他的圖畫在他眼中呈現的絕然不同於成人的所見;是未被社會、思想、文化馴化的視覺,是本能的視覺。我們看歷史上的天才,基本上就是未全然被馴化的,還保有自己強烈的視覺觀點的。塞尚生前考不上美術學校,就是一例。
我們成人以一種馴化的規格或模式化的標準來看;但在他眼中,那個圖樣包含他完整的視覺體驗,是真實情境的展現。在我們僵化的視覺看來以為不成熟的,在他眼中卻是鮮活的。
畢卡索晚年的畫作,其天真、恣意與隨性彷如兒童畫。也許,我們可以從兒童身上得到更多藝術創作的源頭,不是教導他們,而是向他們學習!


《畫家與小孩》,畢卡索,1969。



最近看一本談兒童哲學成長的書。內中寫到作者的女兒(可能學齡前,約二、三歲)有一天告訴他,這世界是由玻璃組成的!這父親知道孩子開始思考她周圍的世界是怎麼回事。這時父親告訴他,有黃色的東西怎麼辦。這時孩子馬上說,這世界是由玻璃和黃色組成的。
我想到的不是兒童哲學思考發展的問題,而是:想想看,一個玻璃或玻璃加黃色的世界,這不就是一個奇妙的藝術世界!藝術的真實不就是這麼回事!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ehauz&aid=83544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