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住民是雜種????政客們看看真正山地原住民的困境與需要吧
2011/05/17 12:38:47瀏覽1025|回應0|推薦1

清晨破曉時分,天色灰濛濛地還帶著些涼意,「台灣尾」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山地原住民醫療巡迴隊」的醫護人員整裝待發,要前往霧台及三地門鄉等「原」鄉去服務「老」朋友們,雖然前方山路嶇蜿蜒,大夥輕輕哼著詩歌,在禱告敬拜中展開一天的服事。

原鄉多幅員遼闊就醫困難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由於原住民部落多半幅員遼闊、交通不便,加上醫療資源嚴重缺乏,居民往往就醫困難,而原住民獨特的生活文化背景,環境特殊及健康行為的差異,導致原住民之平均餘命比起一般人少約10歲。

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原鄉醫療服務範圍遍及霧台、瑪家及三地門鄉等魯凱及排灣族原鄉,從民國67年開始,開始定期前往屏東偏遠地區上山「在地」醫療

由於原鄉的衛生所醫護人力普遍吃緊,屏基的醫護人員除了平日會和他們配搭進行山地部落巡迴醫療服務之外,星期六下午至星期日的下午,屏基的醫師與護理人員、救護車也會排班駐守當地衛生所,彌補這段「空白時段」,不僅可協助緊急醫療個案,也減輕意外事故的發生。

弱勢原民就醫路遙

對於平均年齡超過60歲,經濟弱勢加上身體行動與部落聯外交通不便,「看病」成了屏東原住民鄉鎮老人家最漫長的路,即使只有5公里的路程,對於多數必須倚靠拐杖及輪椅「助行」的他們而言,就像五百公里那麼遠。

屏基企劃室資深專員杜瓊玲回憶,屏基早期投入山地偏遠部落醫療服務的時候,人員及物資皆須徒步爬山涉水,走三小時的顛簸路,當地,就在大屋簷下、教會或牧師家就地看診,雖然克難,但卻是部落居民唯一的盼望。

原民牧師成為屏基終身志工

同樣的記憶,也深烙在數十年以來,在霧台及三地門長老教會牧會,守護原鄉的王朝賢牧師心中。看到屏基對家鄉的付出,王朝賢卸下牧職後,仍持續擔任屏基原鄉醫療的終身志工,雖然王牧師長期受慢性病所苦,且最近還因為車禍受傷必須定期拿藥,但他仍感恩地說,「感謝主願意使用他,可以病人照顧病人」。

為了讓部落的銀髮族原住民得到更好的醫療照顧,屏基排除萬難大連路院區開設了「原住民特別門診」,每周固定到原鄉部落接送有需要的老人家下山看診,並由通曉母語的原住民籍護理人員隨行從掛號到拿藥為故鄉的「爺爺奶奶們」服務。

70歲的陳愛阿嬤(原住民名:艾萊‧努瑪刺),為了要醫治困擾她許久的胸腔毛病,不良於行的她,還是靠部落中年輕人用摩托車及屏基的交通車「接力」接駁,才能夠順利就醫。

偏鄉主要醫療資源

屏基服務的原鄉地區,陳愛阿嬤的情況不是「特例」,而是「通案」,地方的衛生所,因為醫療器材及醫護人員人力的限制,多半只能簡單處理一些如皮外傷、感冒及肚子痛的小症狀,對於突發的急、重症則是力有未逮,原住民社區原鄉醫療及院區的原住民特別門診,就成為當地偏遠部落相當重要的醫療資源。

近年來,配合衛生署推動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DS計畫)後,屏基在服務的原鄉整體照顧的需要,屏基建置了「偏遠地區醫療照護網」。除了維持派遣各科別醫生到部落看診之外,還包括當衛生所需求,提供專科醫師診療;建立24小時緊急醫療救護、配合衛生所社區篩檢之異常追蹤暨轉診服務、提供社區衛教及諮詢服務、建置原住民鄉健康資料庫及分析、協助輔導納保及醫療補助建置慢性病照護模式等。

醫生扮演心靈導師

現任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的黃漢傑,週五一大早就到三地門鄉去為當地的部落居民看診,許多原住民「新手媽媽」及阿嬤抱著小孩來給他作檢查。這一天,來求診的小BABY大多都因為早產,而有疑似發育遲緩的現象,黃漢傑逐一細心幫孩子作檢查,提供必要的醫療協助。

投身部落醫療已經十餘年的黃漢傑說,除了部落老人的醫療照顧及資源缺乏的問題之外,很多留在部落裏的孩子也因為隔代教養,或是缺乏適當的語言及學習刺激而出現發展遲緩的情形,每一次他到原鄉進行巡迴醫療服務的時候,都會發現一些個案,協助他們到屏基去進行進一步的篩檢、確認。

診間裏,新生兒「約瑟」(化名)的媽媽擔心地追問著黃漢傑她的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會「阿達阿達」,因為失業欠繳健保費,導致IC卡被鎖卡,「約瑟」(化名)的媽媽已經沒有多餘的錢帶孩子下山去看醫生,屏基的山地巡迴醫療就是她們全家惟一的幫助,黃漢傑輕拍「約瑟」媽媽的肩膀,鼓勵她即使在逆境中,也不要放棄希望。

另一位「阿金」阿嬤則是滿臉緊張的進到診間挽起袖子向黃漢傑「反映」自己身上長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還直問醫生「自己會不會『有事』?」黃漢傑為她診查之後,告訴她只是過敏,開了藥給她後,「阿金」阿嬤帶著滿臉的笑意離開。

黃漢傑說,到部落看診的醫生,除了依照各自專長科別提供專業服務外,也常需要扮演「心靈導師」的工作,而患者「如釋重負」的笑容,就是他最大的滿足。

在部落原住民特別門診候診室中,許多長期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疾患及痛風所苦上門求診的原住民銀髮族長者,用各自的母語交談著近況,負責看診的陳嘉明醫生,在原住民籍的護理人員的「翻譯」下,更精準地和病患溝通。

護士扮演孩子王

原住民籍的護士林淑娟及雷玲玲,不僅扮演著「醫病關係」溝通的橋梁,雷玲玲還在診間成了病人孩子的「臨時保母」,用原住民母語和孩子打成一片,也讓診間裏的氣氛更加柔和。

前來看診的原住民長者病況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她們普遍缺乏家人的陪伴,在屏基醫護人員的關心下,雖然肉體上仍有疼痛,但心靈的釋放,讓燦爛的笑靨,在他們的臉上綻放開來。

杜瓊玲說,為了不讓語言的隔閡影響原住民長者就醫的權益,在部落原住民特別門診中,除了安排跟診的志工及護理人員都是原住民之外,也設計母語的圖卡、繪本、DVD及衛教手冊方便長者閱讀,也常常用母語關懷及帶著他們禱告。

用母語服事原住民

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為了讓偏鄉的原住民能夠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也能在日常生活中重視養生和保健,屏基透過原住民健康中心,在部落中,推動防治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衛教講座的舉辦,幫助原住民建立正確的養生及保健觀念,並邀請部落居民及牧者擔任「口腔守護天使」,透過巡迴的活動,搭配有獎徵答及真人見證,讓鄉民更願意響應檳榔菸酒防治工作。

對於默默投身偏鄉醫療及預防保健事工的屏東基督教醫院而言,原住民肉體的疾病不過是冰山一角,醫療僅僅只能解決最末端的疾病問題,還有很多的功課要學習,他們將秉持「藉著 神的愛與能力,經由醫療等服務, 恢復人的健康與尊嚴。」的創院宗旨持續努力守護原鄉的醫療權益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mmyyen&aid=522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