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起來,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對國民黨不滿,特別是藍營選民對國民黨不滿。不滿之處為何?綠營選民的不滿就不必討論了,因為不管國民黨怎麼做,他們都不可能滿,所以就檢討藍營的部份即可。
- 景氣衰退問題:過去幾年經濟成長不振,平均薪資所得不進反退。雖然藍營選民普遍相信國民黨較能處理經濟議題,也對國民黨寄予厚望,國民黨也努力地想方設法,但台灣的經濟就是拉不起來。這不能完全怪政府,國際經濟情勢是主因,但是輿論的批評聲浪很大,沒有數據反駁,國民黨只得承擔責任。說真的,我真的不相信國內有那位經濟學家能為我們的經濟成長找出特效藥,馬政府也延攬了國內兩位經濟學院士入閣了,可是很無奈,經濟就是沒解。
- 公平分配問題:雖然這不是個定理,但經濟成長與公平分配幾乎是不可能同時兼顧的。打個粗淺的比喻,如果你開一家公司,你想要賺大錢,你一定會把大部份的資源交給最有能力最聰明的人去使用,這樣一來,能力平庸的人自然無法有什麼作為,所得也不可能與能力強者相提並論。同理,經濟成長自然是對能力強者有利,分配不均無可避免。這幾年隨著金融海嘯而來的公平問題浮上檯面,在各國都引起社會問題,台灣沒有例外。這個問題與景氣衰退問題形成政府的兩難,想要符合民意,推行公平稅制,又怕傷害了企業投資意願,危及經濟成長。更弔詭的是,連政府要推行政所稅,都引起強烈反彈,罵聲一片。這政所稅不是大家要的公平正義之一嗎?有所得不就要繳稅嗎?這個問題大概就像前一個問題一樣,短期內看不到解決之道。說真的,國內的經濟學家似乎都不在乎台灣問題,一個「經濟有成長,但平均薪資為何不成長」的問題,已經提出好幾年了,可是國內的經濟學家好像還沒有提出任何一個有說服力的解釋。連病因都不清楚,如何開藥?
- 中國政策問題:國民黨是信奉主流經濟學思想,強調國際貿易與自由市場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中國大陸是台灣最鄰近的大市場,沒有理由不做大陸生意。所以馬政府上任之後,改善兩岸關係,排除政治障礙,增進兩岸貿易。這些路線雖然在學理上無誤,實際上也有成效,但是因為國際大環境不佳,效果打了折,再加上輿論普遍認為,開放只利財團,無益庶民 (這是前述的分配問題)。部份服務出版業者,為了迴避競爭,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大力反對服貿,結果引發太陽花事件。最近又有頂新魏家醜案 (這是後述食安問題),使台商形象惡化。這些事件總結,導致馬政府的中國政策引起質疑,連泛藍選民都不能全部買單。引申出來的是,馬政府的國際化自由化政策,如自經區,看來在未來都無法獲得半數選民支持。例如前閣員朱敬一,就不斷在媒體發文,質疑馬政府的國際化自由化政策,甚至出言侮辱支持國際化自由化的(部份)學者及官員,說他們是芝加哥學派的鸚鵡。可是細觀朱敬一的評論,朱似乎主張,我們要選自己的強項來開放,如果我們是弱者,開放是自找死路。這種論調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成理,但其實正是保護主義的老調。我們的經濟學院士都把保護主義從靈骨塔裡迎出來了,保護主義的幽靈大概會伴隨我們好一陣子吧。
- 國教食安問題:這個問題可謂不分藍綠。國教問題是制度設計瑕疵,馬政府搞了個問題叢生的升學制度,咎由自取,自食惡果。食安問題接連不斷,也應歸咎政失能,反應遲鈍。雖然綠營的地方政府也該負相當責任,但中央政府指揮失靈,是民眾普遍的觀感。至此為止,是馬政府慘敗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許多泛藍選民也離心了。
總結而言,雖然泛藍選民大致上還是認為,為了永續的長遠發展,台灣應走國際化與自由化,但是在分配公平的問題上失望,又加上內政上的紊亂,引發對現有路線的反省,終究決定放手讓馬政府慘敗。國民黨如果要為2016留有一絲生機,或說為自由經濟路線留有一條活命,我認為老馬應該做兩件事:
- 立刻找來黨內大員,如朱立倫、胡、郝等,商議黨務及未來應變計劃,然後辭去黨主席。現在只有辭去主席,才能有止血的可能。一個再好的投手,被打爆的時候,就該立刻退場。惟有如此,才能止血。
- 專心推動公平分配的政策。雖然我認為眼前的台灣,經濟成長應優先於公平分配,但台灣的民意已成,就是要公平。政府必須接受現實,做適度妥協,否則政權就必然交給綠營,原有的開放自由路線就要做更大轉彎,恐非台灣之福。所以馬政府在殘存的一年左右期間,必須以推動公平分配為首要施政目標,在稅制上做顯著改革,如遺贈稅,累進稅,地價房價的平抑等。馬英九的歷史定位不如國民黨的政權重要,國民黨的政權更不如台灣發展的路線重要。如果國際化自由化是台灣長遠發展之計,馬政府要努力保住這條路線的命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