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22 20:17:50瀏覽36|回應0|推薦0 | |
在於見解(各人對事物的認知、了解),見解裡包含知識、邏輯、定義,知識可獨立進入腦子,知識可代表一種既定邏輯、定義,而各人在邏輯形成後才能對事物做定義。 邏輯:依據機率(數學)、因果論,所做的一種推理行為,如:前因後果,給你一個前因,你從前因推理至後果,除前因之外,都算是邏輯的一部分(包含後果);反之,給你一個後果,你要反推回前因,除後果之外,其他都是邏輯的一部分。 邏輯完成後可以給一個定義,定義就是透過列出一個事件或者一個物件的基本屬性來描述或規範一個詞或一個概念的意義。講簡單就是完成邏輯後,對整段邏輯思考過程、結果,做一個簡單的描述、名詞、概念。 當然邏輯和定義可加入知識去運用,原則上到此為止,就會形成獨立思考個體且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另外一個人,你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不管是愛因斯坦還是釋迦摩尼佛;不管是牛頓還是華佗,每個人都是照此走。而這會在個人的智慧、命運、緣分,產生根本上的關係(有些是絕對的關係),愛因斯坦、佛祖為什麼智慧過人,原因在於邏輯上更甚一籌, 舉例來講: 神秀所寫的詩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擦拭,勿使惹塵埃。」 而惠能寫的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樣不就看得出來,惠能在邏輯上更勝一籌嗎?而他以神秀的前因(這首詩)推理至他自己所說的詩(後果),邏輯根本上決定智慧,有智慧的人,邏輯上不僅清楚並且在事理上的掌握比無知的人更加完整、全面、透徹。 再舉一例,你就知道 佛祖遇一人,那人說:「不修一切可為法。」,佛祖說:「那你不就在修「不修一切可為法」這個法嗎?」 不修一切可為法:即世間之法都不修行、不修行可以覺悟的道理 這樣知道佛祖厲害的地方,邏輯貫通,暢通無礙,這種邏輯貫通,真智慧的人,往往有一種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的情形,不僅善辯,還以真理辯倒你。 在現代邏輯上,有規範出四個定律 1.同一律:甲是甲或甲等於甲, 2.不可矛盾律:1.對立的兩事物,不可雙方都肯定、等同,如:真、假,你說真等於假,這是錯的,不可雙方都等同。2.另一為甲認同乙後,又反對乙。如:王先生說他養的是一隻活潑的狗,接著他說:「但牠是一隻小鳥。」,認同之後又反對,構成矛盾。 3.排中率:1.在二重邏輯上(就是事物只有兩種情況可選擇),就會產生「一真一假」,不是你真我假;就是你假我真。2.在多重邏輯上(三種以上),其一必為真,而其他的狀況不指為對立面。如:真、假、亦真亦假、非真非假。其一真,剩餘為其他情況。 4.充足理由律:就是前提確定為真(對你而言),只要是真的,當然充足理由,去做推理。 前三種為必然,最後一種並不為必然,只是考有依據,前提依理而認為是真,所做出的推論,這是一種不產生矛盾又以真為基礎,並拿符合真的理由去做的推論。 所以看一個人的智慧到哪?只要看他的知識、邏輯怎樣,大概就能清楚他的智慧水平,知識不會太難看出,而是他怎麼運用知識才是重點。邏輯在什麼程度,而要看出程度,表示你本身的智慧也要跟得上,不能差距太大,不然有如對牛彈琴,這為什麼開悟就是得真理,要由鐵磨鐵才能銳利,要由比你高一階、兩階的人,你才能提升,不然平庸之人必交平庸之人,永遠沒有清醒的一天,醉生夢死,多數人活著只為為自己或家人拼家產,這樣定義人生,人生就是為了過好日子,過好日子沒有錯,錯在只為過好日子,人外面是富足的,裡面是空洞的,像一個花瓶,人說演戲像花瓶,就是說只有外表好看,其他的都沒有。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