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25 01:07:25瀏覽2113|回應1|推薦0 | |
見證忠孝新村的歷史系列-序言 時間:20160829 紀錄:凌培暘
所有眷村的歷史都跟兩個時間點有很大的關係,第一個時間點是民國34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發表終戰詔書接受波茨坦公告大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後由日本佔領的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蔣中正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同時命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的總司令於同年10月開始接收人員分別由上海或重慶飛抵臺灣。 第二個時間點是民國34年到3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因為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尤其在民國38年將許多軍人及眷屬都撤退到了台灣,為了軍人及眷屬的生活及居住問題,紛紛將農地改成住宅,從早期的木頭跟竹籬圍成的簡陋房子,到後來政府開始興建的磚造平房,都是台灣眷村文化的一環。 兩次的時間點都產生了一個重要因素,軍人及其眷屬的遷移,依據台灣省政府戶口普查處編印中國民國四十五年戶口普查報告書,記載民國三十四年至民國四十五年大陸地區來台人數表如下,可以看出台灣外來人口數到民國45年為止增加了64萬多人,再根據民國45年戶口普查,當年外省籍人口有928,279人,加上李棟明民國69年〈居台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佈〉估計無戶籍的27萬餘外省籍軍人,則共約有120萬的外省籍人口,是比較可信的數字。短時間內增加了120萬人的台灣在民國45年人口達到922萬5426人。 陸海空軍軍人婚姻條例的規定,未滿28歲的軍人不被准許結婚,所以在台灣的眷村早期生活,住在眷村裡的眷屬都還是以外省籍為多。直到後來民國48年公佈的軍人婚姻條例法律,將軍人結婚年紀的限制放寬,如此ㄧ來,才逐漸有本省婦女和軍人結婚進入眷村,眷村的大量需求、大量增建,也是在婚姻條例放寬後,才越來越多的。 忠孝新村跟我們一般認知的眷村不同是因為他是在民國51年為了情報局官員的結婚跟眷屬居住問題,由婦聯會出資興建忠孝新村,在原來農地上方改成住宅興建,開始了忠孝新村的首頁歷史,興建100戶(備註一)成為情報局官兵及眷屬的住家,當時少部分分配給在大陸工作情報官被捕或被處決的遺族,大部分是分配給現職的情報局官員,不像很多眷村的開始是民國38年政府撤退來台後,為住宅需求所以使用木板、木頭或竹子臨時搭的房子,所以眷村常被稱為竹籬笆,在民國48年後,因為知道反攻大陸機會渺小後,才在民國49~60年間開始興建磚造的房子,忠孝新村是政府購買當時當時作為農作的土地之後重新建築,所以忠孝新村沒有原住戶安置的問題,房子所有權屬於國家的,所有的住戶都是結婚後由情報局分配來居住使用,村里男主人清一色都是外省人。 依據住戶口述繪製而成,歡迎大家看到錯誤的地方不吝指教 終於讓我發現1974年的忠孝新村空拍圖 跟我之前用住戶口述出來的圖差太多了......
民國42年建立江陵新村17戶,民國51年建立忠孝新村100戶,民國54年建立大鵬一村367戶,為了人口不斷增加的三個村莊在民國56年面前道路修建成兩線道由20張路改成三村路,各村改為江陵巷、忠孝巷及大鵬巷,在民國59年增加公共運輸欣欣客運公車10號由小南門往大鵬一村,民國69年又再將三村路改為忠義街,直至民國80年交通需要又再將忠義街拓寬為22公尺道路,民國82年改為中正路至今。 對於忠孝新村改建最重要的一個事件就是民國78年的忠孝新村眷村大火波及23戶,大火過後開始有忠孝新村改建的申請計畫,當時的重建小組委員共有10幾個,多是由上級長官擔任,其中忠孝新村內共有四個委員一起擔任村莊改建委員會討論改建事宜,一位是當時擔任村長的劉以(木先)先生擔任村代表,一位蔣和坤先生負責建築相關事宜,一位萬迪順先生負責機電及設備部分,最後一位委員(名字沒紀錄)負責財務部分。直到民國79年動工後又因為地質跟住戶反對的問題,在民國82年才正式開始興建,民國85年改建完成成為今日的忠孝新城共11棟220戶住家及22戶店面。 重建後忠孝新城平面圖(摘錄至95年台北縣地方文化史) 落成後長官視察 落成後委員會開會 這次的訪問是想要透過他們的記憶跟故事來呈現我們無法想像的那段生活時間,當眷村史的公開呈現都是一堆冷冰冰文字記錄著甚麼時間發生了甚麼事,或者是紀錄他們生平的回憶錄,以及眷村公開展覽都是當初使用過的物品或照片時,相信除了曾經生活在其中的眷村人以外,想要了解這段歲月的外人是相當不方便。 很多時候他們生活過那段的全村像一家人社區故事就無法傳承下來,科技及經濟發達的現在人跟人之間越冷漠,藉著這些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的故事,希望能夠勾起大家想要有互助跟有感情的社區,讓這些故事消失真的是很可惜的,因為這些曾經存在的眷村故事,當時不但是文化激烈的衝突後融合,也是生活困頓跟經濟不佳的年代,他們能做到今日我們所希望的社區一家人關係,我們閱讀他們的忠孝新村生活故事,學習如何成為一家人的祕方。 他們的時代背景、生活方式跟相處模式不一定都能夠做為參考,但是不可否認的他們村子裡所連結出的感情是無可取代的,不然為什麼住過郡村的人都會很懷念那一段艱苦的歲月呢?希望幫他們紀錄的這些故事能夠跟你產生共鳴。我的紀錄會盡量以蒐集照片為主的分享,希望這些當時的照片能夠勾起你的眷村回憶。
備註一:依據眷村GIS數位典藏內容記錄,民國51年由婦聯會出資興建的忠孝新村是104戶。最後在重建完成242戶中100戶分配給原住戶,142戶對外銷售給居民。其中4戶的差異應該是當時河堤潰決時,靠近河的3戶被沖毀有另外分配到大鵬新村門口處,還有一戶應該是活動中心兼辦公室。 備註二:民國94-95年所做眷村歷史內王盈之先生所作之忠孝新村內記載有甲、乙、丙、丁四種類型,經過副村長萬迪順先生及林阿月女士確認只有甲、乙、丙三種型式。 備註三:對於忠孝新村有相關歷史紀錄的文獻有102年三村歷史紀錄(紀錄大鵬一村、忠孝新村跟江陵新村),95年台北縣地方史研究-眷村篇。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