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見證忠孝新村的歷史系列-萬迪順
2016/10/24 14:54:27瀏覽2049|回應1|推薦0

見證忠孝新村的歷史系列-萬迪順

訪談時間:20160825

紀錄:凌培暘

分類:新北市新店區

      第一次認識萬迪順伯伯是在忠孝新城辦公室,由熱心的吳思慧總幹事幫我介紹,第一眼看到萬伯伯的印象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在高齡80歲的身子骨還很硬朗,在中間聽萬伯伯講述當時眷村的歷史故事時,原本以為當時還在戒嚴的時期,情報局的眷村宿舍(備註一)應該是帶著神秘色彩,跟我們電影裡情報員的角色一樣,有著許多的機密跟特勤,應該有一層神秘的面紗,不但沒有我想像的畫面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充滿濃濃人情味的村莊生活史。 

      萬伯伯在民國55年元月結婚後在民國56年分配到忠孝新村後一直定居在現在,對於這50年來村子的變化嫻熟於心,當時因為結婚的關係,剛好忠孝新村有人遷出所以分配進來,萬伯伯還記得那時候房子地址是三村路22號剛好臨馬路,萬伯伯共有三個小孩(12)也是在這個眷村文化下長大,在黑白泛黃的照片中可以看出當初歷史的痕跡。

         民國57年左右萬太太與小孩在村子合影,照片中的竹籬笆是當時算是便宜的建材,很多眷村都是用竹籬笆當作圍牆使用,所以現在對於眷村文化有稱作竹籬笆文化,萬伯伯提到忠孝新村都是請人家來施作這些竹籬笆。這張照片雖然萬伯伯很謙虛沒有正面承認萬太太是一個美女,可是從萬伯伯笑得開懷的臉上印證萬太太是他心中永遠的美人。

         民國59年左右的忠孝新村照片,前面三個是萬伯伯的小孩,後面兩個年齡比較大的是鄰居的小孩,當時的環境底下並不像今日有許多電子產品跟玩具,小朋友跟鄰居相似年齡的小孩都會玩在一起,腳踏車,尪仔標都是當時小孩的玩具。也就是因為跟鄰居從小玩到大的緣故,年齡相近的玩伴可能比親兄弟姊妹更親近,在眷村第二代中的同伴情感也特別濃厚。

      萬伯伯有講述當時的生活情形有很不一樣的就是上廁所,當時並不像現在家家都有衛生設備,而是整個忠孝新村只有兩間公共廁所,大多數人家裡會準備夜壺或便壺等的衛生器具使用後再拿到公廁去倒掉,萬伯伯當副村長時,因為家旁邊空地比較大,有請人家來施作化糞池後,才成為第一家有衛生間的住戶。想像一下,當全村只有兩處廁所可以上,上個廁所一定會遇到就可以見面聊天了吧,難怪全村都互相認識。

       如果還有當時全國幫紅葉少棒加油的畫面,就一定能夠想像眷村內的電視文化,一到傍晚5點辦公室的趙伯伯就會將電視機搬出來給大家觀賞,家家戶戶要看電視的人就會拿板凳來村辦公室(活動中心)旁的空地觀看,這張照片的左後方就是當時水塔的位置,右邊沒拍到的地方就是當時的村辦公室,水塔跟辦公室間的空地就是當時大家晚上觀賞電視的地方。照片中右邊兩個是萬迪順伯伯的子女,另外兩個是村裡的小朋友,也可以看出當時小朋友能玩的大多是一起騎三輪車。

     試想像一下一個全村人的共同茶餘飯後的共同看電視活動,每天見面跟閒聊能建立濃厚的同村情誼,難怪第三代眷村子弟鄭曜偉先生回憶當時他們當時只要誰家有甚麼新東西或發生甚麼事整排鄰居都會知道,在我們現在純粹是能算是愛八卦在當時我猜想是叫做關心。

         趙伯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因為當時全村只有一台電話機設置在辦公室,當有人打電話來找人的時候,趙伯伯就會騎著腳踏車去找人來接電話,也是當時很特別的地方,右圖的電話機就跟當時村裡的公共話機類似,偷偷告訴大家一個秘密,萬伯伯家也是村裡第一個裝電話。

當時的電話是用轉號碼的

        早期黑白電視機  就像這照片一樣,前面還有拉門可以關起來,因為技術還不發達的情況下並沒有像現在有超薄液晶或大尺寸面板的設計,而是小小的螢幕只有三台(備註一)可以觀賞,大家聚在一起話家常才是看電視活動最大的功用,後來萬伯伯家也買了跟相片中同款電視成為全村第一個有電視機的家庭。

當時電視機畫面很小

      我沒跟像萬伯伯以及眷村子弟聊過前,其實我對於眷村的刻板印象還滿重的,我一直以為眷村是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地方,才會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我現在知道的是眷村其實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大融合,在忠孝新村內不是只有單一的省分的軍人,而是當時全國各省來的情報局軍人融合,當婚禁解除以後有許多的台灣當地姑娘嫁了進去,有閩南人、客家人及香港人都是正常的,才能造就出今天非常獨特具有歷史記憶的忠孝新村文化。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生活環境會造就出不同的人生經驗,眷村是整個大時代的產物,是五湖四海外省文化的大融合,每個家庭都是離鄉背井,左鄰右舍街坊鄰居可能都是不同省份的這些天南地北的人匯集在村莊內所產生的文化匯集我想也不會少,以當時物資缺乏跟人民樸實的生活環境影響下,反而造就出大家取長補短的獨特文化,以每日都會遇到的吃飯問題來看最清楚。

        眷村菜匯集中國大江南的的料理精華,因應各省份的不同所以種類與口味都各有千秋。眷村菜多以家中現有的食材搭配不同吃的口味做出最大的變化,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風格,而達到能夠吃得飽吃的滿足的目的。也因為當時環境的艱苦,我們還在接受美援的年代,由圖片中軍人眷屬補給證可以看出,當時麵粉跟木材、米、油、鹽都由政府每月補給,所以食物多是以麵食為主也跟政府的麵粉大量供應有關;以水餃來說就是麵粉的製成品,又有元寶吉祥名,是眷村常見的飲食。

      萬伯伯還有提到當初每個月發補給品的時候也是村裡熱鬧的時候,家家戶戶來領補給品的人要帶容器來裝補給品,大家排隊讓政府發放補給品的人依據眷補證的人口數來發放物資,村莊內隨時都會產生互相交流見面的機會,當時住在眷村內的小朋友是非常幸福的,因為隔壁飯菜如果先煮好都會招呼過去吃,對待鄰居的小孩就跟自己的一樣照顧,要是有事情要外出處理都可以托付給鄰居,當時的感情就是能夠這麼好,難怪到今日我遇到當初搬出去的下一代,一聽到有機會能跟原來的村民見面就要我幫忙代約吃飯,這麼多年了當時的情感還是不曾減少。

        當我詢問到萬伯伯收音機執照時,就問到萬伯伯的專長了,當時萬伯伯在情報局就有處理廣播電台的事務,當時因為戒嚴所以不希望人民聽到對岸的廣播電台,所以要使用收音機要先去申請收音機執照,自由慣了的現在很難想像連收聽個收音機都要被管制的痛苦,萬伯伯還有提到當初為了處理對岸廣播節目不被台灣居民收聽到,所以台灣全省設置了30多個干擾電台來蓋台,避免島內的居民聽到大陸電台內容,這些基礎電台建設後來就全部成為復興廣播電台的主幹。

看出當時居住空間的狹小,上圖為萬伯伯女兒在房內玩耍照片,

萬伯伯與兒女在客廳拍照,牆壁上的祖宗牌位連案桌都沒有放置空間,萬伯伯身後的縫衣機,電冰箱、櫃子及櫃子上的電風扇讓所有空間使用到極致。

         另外當時對外的交通很不方便,這張萬太太與小孩的合影旁邊的摩托車就是萬伯伯當年每天上班的交通工具,萬伯伯回憶起當年要去台北上班的不方便,除了走三村路比較大條外,到台北往景美方向就只有小田埂路,曾經有沒騎好摩托車跟小孩一起跌落田裡的糗事。而且當時對外往中永和方向都是矮橋,每次河水一氾濫或颱風過境就會被沖毀,交通真的很不方便。直到大鵬新村前設立公車站牌以後,搭10路公車回家,交便便利活在現在的我們如果回到從前生活一定會綁手綁腳的吧。

備註一:台灣無線電視三台成立時間,臺灣電視公司民國511010日、中國電視公司民國581031日和中華電視公司民國60108日。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hling&aid=78942647

 回應文章

三村之友
2018/08/16 22:36
非常感謝您的文章及懷舊照片, 十分用心的記錄, 極具歷史參考意義! (很懷念以前三村路時代生活)

(owerle2017@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