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盧溝橋的中央往兩邊眺望,東邊是宛平城的西城門,另一邊西邊,是通往
北京的西郊。
往西的遠處高架,是京廣高鐵,此時正有一列高鐵經過。
盧溝橋景區售票點,沿著石板路即可進宛平城。
盧溝橋景區的入口處,石板上是過往遺留下來的車輪痕跡。
記得往年來北京常遇到霧霾,現在像這樣的藍天好像比以前多了,清澈的天空,
有著秋高氣爽的舒適感。
由於住宿點離北京西站很近,所以搭地鐵到西站,轉乘公車約二十分鐘可達盧溝
新橋站,再步行十分鐘就到了盧溝橋景區。
盧溝橋是大陸最有名的石造古橋,除了是現存最古老的石橋,和橋上望柱的那些
形狀各異的五百隻可愛的石獅子。最重要的是發生在1937年七月七號晚上的那
場震驚中外的戰役。即是後來稱為盧溝橋事變,或是七七事變的戰事。也是全面
爆發對日抗戰的開始。
景區除了維修完整的盧溝橋外,宛平縣城也是參觀點,還有就是抗日戰爭紀念館,
紀念在那場殘酷戰爭中死難的人們。
盧溝橋 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臺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
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
(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
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
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橋身
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
(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一座御碑,橋東的這邊是清代乾隆帝御書“盧溝曉月”碑,
西則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爲記述重修盧溝橋而豎的御製碑。
橋東的這個四根龍柱的碑亭,是乾隆帝題的盧溝曉月四個字。意思是在古時
,這裏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時,月色倒影水中,更顯
明媚皎潔,據傳在金代時期,已是著名的燕京八大景點之一。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盧溝河盧溝橋》:
「每當晴空月正,野曠天低,曙色蒼蒼,波光淼淼,
為京師八景之一曰盧溝曉月。」
盧溝橋的東側開始的地方,是石獅子頂住橋頭(名為抱橋石)。而另一頭是大象
,非常有趣。
這隻石獅子頭上有兩隻可愛的小獅子在玩
雖歷經多次重修和改建,橋基、橋身部分構件和部分石雕仍為保存基本完好
的金代原物,而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留。
古渡千秋,有著無限滄桑的感覺。
西側的這個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爲記述重修盧溝橋而豎的御製碑。
察永定河詩
大象頂著橋頭
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
作用為抗擊流水的衝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
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
、形態各異的石獅子。
應是小學生的戶外教學
宛平城在盧溝橋東。明崇禎年建。 宛平城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
20.8萬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橋頭堡,城垣建築與北京類似。有城門兩座。
城牆四周外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垛口都有蓋板。宛平原是明代順天府下轄
的京城附郭縣之一,清改稱拱極城。1928年12月1日宛平縣公署遷至盧溝橋原拱極城
。拱極城始稱宛平城。1937年七七事變在這爆發。1984年重修了城牆、城樓和瓮城。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1937年七月七號,抗日戰爭在盧溝橋全面爆發。
1937年7月7日的夜晚,日本軍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
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日本藉口一名士兵在軍事演習中失蹤,要求
進入橋東宛平縣城搜查。遭到國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砲
轟宛平城。29軍219團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當時
的219團的團長是驍勇善戰的吉星文,遷台後不久吉星文出任金防部副司令官。在8.23
砲戰中,受傷嚴重不幸去世。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願人們都能記取這些慘痛的教訓。